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形而上学”视域与辩证法的批判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学辩证法最根本的理论本质。但在形而上学思维范式中,辩证法的批判本性被窒息了。拯救辩证法的批判本性,是马克思所面临的重大理论使命。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就在于他通过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开辟了辩证法的“后形而上学”视域,从而拯救了辩证法的批判本性。在“后形而上学”的视域里,辩证法的批判方式、批判向度与批判旨趣都呈现出全新的内涵,这对于充分发挥马克思哲学对于当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所具有的解释和启示力量,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我将研究主题定位为重读马克思,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围绕这一研究主题,我从哲学——哲学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当代实际这三个维度或三条路径,展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从马克思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然后再返回到马克思哲学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求索过程,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精神,对人类生存异化状态的关注之情,旨在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使命意识,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实践本体论,其独特的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3.
反形而上学还是后形而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健 《文史哲》2002,(6):87-95
西方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讨伐” ,是沿着两个方向进行的 :一是以经验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的反形而上学 ;二是以黑格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为代表的非科学主义的反形而上学。反形而上学运动的历史显示 :反形而上学总是无法彻底的 ,前面的反形而上学者总是被后来人批评为形而上学家。哲学正在向“后形而上学”转型。后形而上学是在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之间的辩证运动。在哲学的后形而上学时代 ,提供最终的形而上学根据已经不是哲学的主要功能 ,但解构各种形而上学根据的任务 ,却仍然是非哲学莫属 ,它体现着人类思维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的理论旨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拒斥形而上学"曾经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潮流,而哈贝马斯则用"交往"范式打开了"后形而上学"思维境域之门。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哲学以生活世界为源泉,反对工具理性的泛滥,主张通过交往主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主体间交往活动,推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道德共识的达成。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学界对霍克海默形而上学批判的研究不系统,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关于霍克海默对实证主义的批判研究、关于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的特色研究、关于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的理论来源研究以及关于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的困境等方面,而关于霍克海默形而上学批判思想零星地反映在这些研究的文本中。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发现,霍克海默形而上学批判思想是其构建批判理论的真正发源地。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成为批判的对象是在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中完成的。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从历史分期来讲理应是现代性的话题,把后形而上学等同于对现代性的批判就造成了一种历史错位;后现代同样也无法使自己真正构成为现代性的对立面。在现代性批判语境下的马克思是其超越者,批判形而上学不是马克思的历史使命,后形而上学就更不是对马克思哲学准确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思想是其对人类解放的终极诉求。他认为,传统形而上学因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外界因素的挑战而深陷困境。所以他没有迷恋形而上学的迷梦,同时也没有陷入反形而上学的泥潭。而是主张建构以语言为基础的、引入主体间性的、在生活世界之中重建理性的后形而上学理论。不难看出,其理论在先验理性和非理性之间保持了适当的张力。在一定意义上,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思想所指向的解放旨归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发挥和延伸。  相似文献   

8.
对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是马克思批判形而上学的独特之处。马克思深入到现实生活世界,在现实层面上对产生形而上学的理论现实根源及社会生产和生活进行了批判。通过对资本的研究,马克思揭示了形而上学所具有的抽象同一性的原则和特征,正是现实世界中资本的抽象同一性即资本逻辑的原则和特征在理论上或观念上的表现,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的这种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从根基处颠覆了形而上学,对形而上学予以了革命性超越。  相似文献   

9.
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它是表征人的否定现实和追求理想的形上本性的形而上学。哲学的根本性的文化内涵,是以概念批判的方式而构成的确立"神圣形象"、消解"神圣形象"和消解"非神圣形象"的形而上学历险。形而上学历险中的"后形而上学"并不是放弃以理论形态表征人类自我意识的"哲学的终结",而是以哲学自身为直接批判对象所表征的当代人类的"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当代历史与理论语境为参照系,将马克思哲学的精神理解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形而上学批判,这是马克思透视哲学观念的重要前提,由此将哲学视角转向了对社会生活及其文化逻辑的批判分析;第二是从资本逻辑出发,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化进程及其内在的二律背反,这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内容;第三是建构社会批判理论,为未来社会的变革提供一种理性的自觉.如何从马克思的哲学理念出发,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面对当代社会及其文化逻辑,这构成了马克思哲学当代建构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哲学将如何自存?如果承认哲学仍有存在的必要,那么,它的基本问题与任务将是什么?这是当代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作者以对"形而上学是人的自然趋向"这一著名命题的分析为切入点,阐发了以"形而上学批判"作为哲学的基本主题,哲学在存在方式、主要内容和思想功能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这表明,"形而上学终结"之后,哲学仍将生机勃勃地存在并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放弃了"唯我独尊"的"女王"的荣耀,却成为了推动人的思想创造和生活幸福的一种朴素而真实的力量。这是哲学所达到的十分重要的新的思想自觉。  相似文献   

12.
形而上学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缺陷是用超出了经验范畴的纯粹概念的逻辑推论 ,建构绝对的、普遍有效的体系。与其全面对立的不是辩证法 ,而是唯物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全面对立的形而上学 ,理论上表现为传统形而上学的观点和方法 ,认识上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相脱离 ,实践上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唯物辩证法是一块整钢 ,无法从中提炼出“纯粹的辩证法”或“纯粹的唯物论”。坚持唯物辩证法 ,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既反对理论和认识上的形而上学 ,也反对实践上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3.
形而上学批判是形而上学之后现代思潮的中心任务,也是哈贝马斯建立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前提之一。哈贝马斯在厘定形而上学概念的基础上,并试图以一种新的哲学理论对之加以超越。本文认为,形而上学和后形而上学以及交往行为理论为不同的哲学范式,形而上学向后形而上学的演变过程是一种范式转换,两者之间存在断裂性。哈贝马斯的新的哲学范式——交往行为理论,正是在同一性和差异性之间寻求一种由沟通行为获取的新的统一性,给从形而上学中发轫而在后形而上学中又倍受质疑的现代性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对资本和形而上学相互内嵌的批判,具体表现为对资本的形而上学本性和形而上学的资本本性批判,虽说形而上学的资本本性和资本的形而上学本性的各自立足点和表现方式不同,但对“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的无视和遮蔽却是一致的.因此,发现并如实描述“现实生活本身”,才可以对资本和形而上学的相互内嵌进行彻底批判,从而克服人的社会关系的物化和异化现状,真正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5.
对于传统形而上学二元对立的抽象同一性思维方式及其困境,黑格尔和马克思都予以了深刺的批判.然而,由于黑格尔和马克思对此选取了不同的路径——前者是通过理性批判、后者是通过社会历史批判来完成的,这就导致了两种全然不同的结果,即黑格尔虽然力图超越形而上学但却重新陷入其中,而马克思则实现了对形而上学的革命性变革.文章试图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做一番比较,以期对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形而上学变革思想以及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性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王淼 《青海社会科学》2015,(1):52-57,108
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尽管是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共同理论出发点,但二者在性质上却全然不同。现代西方哲学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是一种"理性批判",这种批判由于其理论局限性并未能完全脱离形而上学。马克思通过资本逻辑的批判,使形而上学批判由"理性批判"转向了"社会历史批判"。此种批判,澄明了资本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内在关联或同构性,提出了以消灭资本逻辑的方式来从根基处清除形而上学的滋生土壤,因此真正实现了形而上学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是充满歧义性与矛盾性的统一体,它高扬"人"的解放,却以内在的"控制逻辑"制造新的奴役,主体形而上学是其哲学文化表征,即超越性与强制性的统一。形而上学批判是针对现代性一场深入的文化批判,马克思正是其中的先驱之一,他将主体形而上学视为资本逻辑的"意识形态",以共谋关系的批判与生命至上价值的实践性重塑进入历史主义的纵深处,也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以"生命"为价值原点的现代性文化批判之先河。时至今日,否定生命多向度、多元性的"同一性"、"封闭性"、"控制性"生存与思维还在持续,损害着人类的幸福,重新发掘马克思这一思想资源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内容,国内学术界一直重视对此问题的研究。贺来教授的《辩证法与实践理性——辩证法的“后形而上学”视野》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即是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正确地理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深层关系,是理解辩证法历史命运的关键性问题。在此问题上,贺来教授打破了常规之见,他认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自发端之日起,不仅不处于对立状态,反而是内在地纠缠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9.
在《启蒙辩证法》中,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围绕启蒙与神话之间的内在纠缠,阐述了启蒙理性囿于自身的抽象同一性原则而最终堕落为工具理性的统治,他们对“启蒙辩证法”的这种独特见解则体现了他们始终在形而上学范围内对现代性的批判路径;在《否定辩证法》中,阿多诺进而致力于阐发其“否定辩证法”所要表达的主客体之间的非同一性,旨在作为对传统形而上学同一性原则的“瓦解的逻辑”,同时他还假借“星丛”这个非同一性的“他者”概念,隐喻其对人类的“和解”、“共生”理想存在状况的渴望。在这个意义上,《否定辩证法》就体现了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对现代性的形而上学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表达了他对现代性的重建,但这种重建就其本质而论仍在形而上学的范围之内开展的。阿多诺对现代性的形而上学批判和重建体现了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的中国,深化主体性问题研究意义深远.近代确立起来的主体性原则遭受到西方多样的后现代理论的共同批判.然而,后现代主义者内部也出现了主体性的理论重建倾向;这固然存在局限,但因其讨论问题的现实针对性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开拓性而无可置疑地具有突出的思想意义.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不可消解.基于后现代语境中主体性批判及其理论重建的复杂思想事实的存在,学界完全有必要结合新时期以来主体性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命运对它进行当下反思,并致力于主体的新质形态和主体性的新形式的探索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