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10月8日,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治发展:国际比较与中国前景学术创新团队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2.
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主办的"庆祝中国入世十周年:经贸法制建设专场纪念研讨会暨UIBE《WTO争端解决年度报告》(2009-2010)首发式"近日举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施建军教授分析对比了中国入世十年经济发展的数据,指出:中国入世十年,取得了了不起的经济发展成绩。用一句话说就是:今天中国的成就是中国开放事业的成就,开放和改革,尤其是加入WTO,使中国赢了,世界也赢了。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2013,(6):2-3
由中央财经大学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协办,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承办的"首届中国投资学年会暨投资学专业教学与科研高级研讨会"于5月31日至6月2日在中央财经大学学术会堂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为"发展投资学教育、提升专业办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2012,(4):291
2012年4月17-18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竞争法中心、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中国反垄断论坛联合主办,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为支持单位的"2012中国反垄断民事诉讼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最高人民法院和十几个省市高级中级人民法院的30余名法官,以及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  相似文献   

5.
2020年11月25日至28日,由湖南师范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第21届中国朝鲜韩国学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湖南师范大学召开.会议开幕式由湖南师范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蔡美花教授主持,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匡乐满、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曾艳钰、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金基石(线上)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此次学术研讨会以"中国朝鲜韩国学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论"为主题,共聚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辽宁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延边大学等国内朝鲜韩国学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200余人于一堂,积极总结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中国朝鲜韩国学的现状和性质,探讨其研究方法和未来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4):F0002-F0002
夏晴,1970年出生,浙江舟山人。1991年7月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1993年、1996年先后取得律师资格和国际商务师资格。1996年5月至2001年8月,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职进修研究生课程,获管理学硕士学位。现为浙江树人大学外经贸学院、中国服务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相似文献   

7.
学者风采     
《江淮论坛》2011,(3):F0003-F0003
施建军,男。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原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英国里兹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美国堪萨斯大学访问.参加过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拉筹伯大学“影子校长”实习项目。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对象与内容、理论与方法、问题与意识、意义与价值及其学科性,学术界经过多年的讨论,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关键是中国文学"古"与"今"的关系问题,即中国古代文学如何向中国现代文学转换,"古今"和"演变"是关键词.  相似文献   

9.
刘士林 《社会科学》2008,42(6):13-25
从全局性、深层次与战略发展的角度看,最能代表中国改革开放实绩的是城市、"大都市"与"城市群".整齐划一的计划经济模式与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影响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两个最关键的因素.中国城市的改革开放可相应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恢复、起跑与积累阶段.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相适应,以"城镇"与"小城市"发展为主体的"城市化进程"是其标志与主要成果;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以"大都市"与"城市群"为核心的"都市化进程"构成了中国城市发展的主旋律.从"城市化"到"都市化"的飞跃.是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结果.对于中国的"大都市"与"城市群"而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育不足和发展不全面.如何超越粗俗的欲望与低级的物质享乐,防止在未来发展中走向"罗马化",是中国都市化进程面临的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与光荣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事实本身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学理依据上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开放性、世界性的"理论品格"、中国的社会变迁及由此产生的"理论需求"、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与理论研究者的"理性自觉"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诸多方面的"相融相通"。在基本路径上则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辩证互动的"问题式"对话、马克思主义文本与中国解释者视域融合的"解释学"对话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交往式"对话。在研究走向上应该从"学科闭守"走向"学科间性"、从"单向度割裂"走向"系统性整合"、从"精致科学的构造"走向"问题意识的重塑"、从"文本原意的追寻"走向"文本与研究者之间的解释学对话"、从"本土视域与世界视域的分离"走向"历时聚焦与共时比较的并重"。  相似文献   

11.
郗戈 《江海学刊》2012,(1):77-83
应当从更高的历史视野出发探讨历史唯物主义问题,自觉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之间的契合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始终伴随着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外在地认知、解释中国现代性建构,而且还内在地塑造、参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中国"之间持续发生着"相互建构"与"双向生成"的动态过程,使得历史唯物主义能够"融入"现代中国的自我建构,"内在于"现代中国。中国化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现代性的"相互型塑"与"双向生成",主要体现在现代中国的历史意识、时代定位与发展方向这三个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将进步的历史意识植入现代中国的文化核心;历史唯物主义引导着现代中国的时代定位与时代规划;历史唯物主义为现代中国的发展提供历史向导,塑造着现代中国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相互结合的当代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双重进展。  相似文献   

12.
从学界过去突出"中国问题",到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谈到"中国经验"与"中国理论",表明中国不仅为自己开辟出有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也开始在思想理论上向世界发挥积极的影响.而弄清"中国经验"、"中国理论"与西方的"经验"、"理论"的关系,与中国传统的"学问"、"学术"的关系,以及与我们处身其中的现实世界的关系,是我们恰如其分地评估并自觉地开展经验创造和理论建构的前提.本文认为.如果我们过去主要是从"中西古今"的框架看待这些问题的话,那么,现在则应当转向"全球化与地方性"关系的框架.中国的经验与理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世界,我们在世界上能够获得多大的话语权,取决于我们"地方性"的经验、知识与理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全球性"的经验、知识与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模式"是具有中国形态、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的产物.同时,"中国模式"要求规范性与全面性解读,旨在最终取代危机缠身的全球资本主义整合模式."中国模式"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在表现.从众多中西相关研究中全面梳理有关"中国模式"的科学界定,可以有力地证明独树一帜的"中国模式"没有"克隆"当今世界主流发展模式,更以自身不断演变有力地证伪"历史终结论"与"华盛顿共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也随之从治理战略和制度创新中凸显其在基本经济制度、体制转轨、发展道路及对外开放层面的制度机理与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4.
张江提出的"中国当代阐释学"构想是旨在建构中国自己的理论,来解决中国问题的可贵尝试,他通过一系列论文以及与中外学者的广泛对话初步勾勒出"中国当代阐释学"的理论框架,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概念。张江在如下重要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论观点,同时也提供了进一步讨论的空间:建构"中国当代阐释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公共阐释"与"社会阐释"的异同与关联、阐释的"公共性"的确切意指、"理解"与"阐释"的关系问题、"中国当代阐释学"的中国话语资源与理性基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学界展开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李怡 《江汉论坛》2007,4(9):73-79
对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关键词的梳理当从留学界开始,尤其是留日中国知识分子的知识与词汇的演变起了更为明显的作用.影响现代中国文化理念的诸多词汇如"民族"、"革命"、"世界"、"进化"、"新民"、"心力"等等都与留日知识分子关系密切.在我看来,其中的"个人"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自我"对于整个现代中国文学乃至文化价值观念影响甚巨,或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的新的立场的真正体现.  相似文献   

16.
李军林 《船山学刊》2007,4(4):203-20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有着许多相融、相通之处.中国人民求真务实的朴素唯物主义传统、阴阳流转与"否极泰来"的辩证思维传统、"知行之辨"的认知论传统以及"重民"、"大同"的社会历史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互整合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7.
樊孝东 《河北学刊》2014,(2):253-254
正2012年12月,由河北省民族与宗教研究会主办、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承办的"基督教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石家庄市召开,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地区及意大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宗教机构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就当代中国基督教的发展及其生态环境、基督教的中国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基督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等问题展开研讨。一、中国基督教的生存现状:"复兴"与挑战1980年代后,伴随中国社会"文化热"的出现,基督教亦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有着许多相融、相通之处。中国人民求真务实的朴素唯物主义传统、阴阳流转与"否极泰来"的辩证思维传统、"知行之辨"的认知论传统以及"重民"、"大同"的社会历史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互整合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9.
走向中国本土的发展哲学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是全球与中国大发展的时代,也必然是发展哲学嬗变创新的时代.走向当代中国的发展哲学建构必须面向中国本土经验,以"一体两翼"的路径布展创新格局,既需要对接当年马克思关于发展与资本现代性批判的思想传统,返本开新地"接着讲";也需要在与全球发展理论积极的对话中实现发展哲学的本土化转换;更需要在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解答中,对"中国经验"与"北京共识"的哲学反思中,对中国本土发展文化的提升中凝聚为特色鲜明、风格独创的中国发展哲学.守护中国立场,倡导中国学术,基于原创精神,笔者为中国本土的发展哲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新全球化时代"、"中国新现代性"、"中国三个现代化阶段模式"、"现代化原点结构"、"环境支持"等系列创新见解.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5,(8):233-239
文章以"中国服饰"为论述的核心,以中西服饰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为前提,论述了国际化视野下中国民族服饰的历史发展,并从古代"中国服饰"产生、发展,历史演进中"中国服饰"的具体形态、现代语境下的生存实况等方面加以详述,进而就"中国服饰"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指出掌握时尚话语权是"中国服饰"国际化的本质,并具体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中国服饰"品牌与设计师的崛起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就"中国服饰"与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