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庄道家的养生观对于后世道教养生学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尤其体现于内丹学。具体而言,老子"归根复命""复归于道"的养生逻辑构成道教内丹学"逆反成仙"理论的原理基础,成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返虚"以及"结圣胎"型构的滥觞。而老子"致虚守静"、庄子"心斋""坐忘"等心性修养思想对后世内丹学修炼的方法论以及境界论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庄子》养生思想是其整个哲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庄子》的哲学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人体生命观及健康观决定了其养生思想的基本风貌。《庄子》的养生思想体现在万物生于阴阳的世界观、"精神生于道"的生命观与"形本生于精"的身体观、"因自然而不益生"的养生原则、"缘督以为经"的中和养生方法论、"心斋"、"坐忘"的养气论、"形全精复"的养神论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司马承祯,自号白云子,唐代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他兼佛、道二家,著有《天隐子》、《服气精义》、《坐忘论》等养生学专著。长期在天台山(今浙江天台东)修炼。史载“承祯住天台山百余年,容貌一直像三十岁人”。武则天数次召他进京,他拒绝应召。唐睿宗、唐玄宗也先后召他进宫讲道,并欲留他在宫中,他却无心仕途,执意回天台山炼养。  相似文献   

4.
中国道家与道教思想中,自老子始就对宇宙的形成过程进行了丰富的探索.道家与道教思想中的宇宙生成论有道的"道生一"理论,道教的"元气论"、"混沌说"、"老子创世说",以及受<周易>"太极"学说影响后的理论等.  相似文献   

5.
《庄子》在历史上曾被尊为《南华真经》,这样就和讲求长生久视的神仙道教有了一线之缘,有些浅尝辄止的研究也把《庄子》书中的养生认同为道家及道教的颐养生命的理论发端,以为庄子的养生仅是对自然生命的持守和养护,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如果仅就表层意义理解,庄子的确有“养生”的说法,例如他在《养生主》一篇中借文惠君之口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此外他还用《养生主》、《达生》作为提纲挈领的篇名,给人一种追  相似文献   

6.
陈撄宁仙学思想是近现代史上道教界应对时势的一次复兴道教文化的理论创新 ,他以卓尔不群的仙学独立思想和震聋发聩的仙道救国论 ,改革道教 ,调适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开创了近现代道教的爱国主义传统 ,以当仁不让的“道统”意识上接千年中华道家文化的修道养生之学 ,下启当今的“生活道教”理念 ,开创了中国道教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2020,(4)
《吕氏春秋》以"性命"和"精气"为"生"(生命)的本原。此"性"为"生质"之义,不同于道德性的定义。精气说很好地解释了"精神"的来源问题。《吕氏春秋》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吸纳了性命说和精气说。《吕氏春秋》的生命哲学集中在本生论、贵生论、重己论、形神论和养生论上,集先秦生命哲学之大成。其目的首先是为了全生、身心健康和长寿;其次是为了满足政治的需要,确保统治主体("人主")的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吕氏春秋》特别注重对情欲(声色滋味和富贵权势)的控制和调适。它提倡贵生、重己的生命哲学,与政治有一定的关系。儒家也讲本生、贵生、重己和养生等观念,但与子华子、《吕氏春秋》的解释不同。儒家肯定"义"高于"生",而不是相反。可以说,《吕氏春秋》是秦汉生命哲学的前导。  相似文献   

8.
起源于东晋的重玄学 ,至唐代而趋于鼎盛。基于重玄学破对待、求自由的意趣 ,唐代道教重玄学的总体走势是在重玄双遣理路下解构“道”本体 ,继而经过对新的本体的几番探求后建立起“心”本体。解构“道”体 ,以初唐的成玄英为代表 ,他对重玄学的内涵有最深刻的界说 ,适用重玄精神也最为痛快淋漓。解构道体是重玄精神贯彻的必然结果 ,但本体的解构在道教修为实践上也有其危险 ,于是盛唐的王玄览等开始集中探求新的道体 ,以求为道徒们重新树立起修为之本。然而新道体的建构终未能在理论上获得成功 ,取而代之的是对“心”本体的建构。重建“心”本体的思想 ,主要体现在晚唐重玄学著作《大道论》和《三论元旨》中。从道本体的解构 ,到心本体的重建 ,是唐代道教重玄学发展的主线 ,这一理论演化过程 ,极大地提高了道教的整体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9.
司马承祯继承和发展道教的重玄和上清两派的传统思想 ,以老、庄、《易》和上清经等学说为依据 ,融贯儒家的“性善”和“正心诚意”说、佛教的“止观”和“禅定”论以及《西升经》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观点 ,系统地阐发了道教的修道思想和方法 ,对后世内丹道教和宋代理学的主静无欲说皆有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10.
东晋玄学家张湛,借鉴佛教思想以发展玄学理论。在《列子注》中,张湛援引"无常",对佛教的抽象思辨方法和深邃哲理进行了吸收和转化;对世间人生现象的存在进行考察,以世间的"无常"论本体的"有"、"无";试图融通玄佛,使士族认识到万有无常,从而更专注于他所营造的超脱生死的"无"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1.
老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观念是以其政治理论为基础的.由于老子的政治理论为"君人南面之术",以"清静"、 "无为"为旨趣,因而他对文学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就文学观念发展的内在理路而言,老子的文学观念与孔子的文学观念正相反对.如果说孔子所提倡的文学即文教,企图以西周传留的礼乐文献和礼乐文化来教化人民,那么,老子所提倡的道学则是道教,即以先王传留的道论为旨归来影响人民.老子揭露礼乐文化对社会政治和人的自然本性的戕害,为人们理性对待礼乐文化和深入思考儒家文学观念提供了思想武器,补充和修正了儒家的文学观念,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展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顾欢的道论亦新亦旧,既具有明显的传统色彩,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时佛教中观思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重玄意趣.在吸收佛教中观思想的同时,顾欢的道论也坚持了道教的宗教本位,为道教义理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顾欢之后的南朝道教学者沿着顾欢的思路,依托《老子》经文做了创造性解释,弥补了道教理论的不足.顾欢适为道教老学由汉魏旧传统向重玄新思潮过渡的中间人物.  相似文献   

13.
林锋 《东岳论丛》2011,32(4):54-60
在以往苏联与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中,《论犹太人问题》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被定性为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著作"。长期以来,由于上述"不成熟论"的影响,这两部著作及其人类解放理论的哲学价值被严重低估,其深刻内涵远未得到充分发掘和透彻研究。事实上,《问题》、《导言》不仅不是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著作",而且是他一生中关于人类解放问题的基本著作、主要著作之一。它们是马克思本人探索人类解放问题的思想历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代表了他早期人类解放研究的最高成就,具有重大哲学价值和强烈的启发意义。本文依据马克思这两部著作的文本,对其人类解放理论的基本思想做了重新开掘和阐释,并对前苏联和我国学界中长期以来流行的所谓"《问题》、《导言》不成熟论"进行了质疑和驳斥。  相似文献   

14.
南京大学哲学系孙亦平教授主持的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杜光庭与唐宋道教思想”(项目批准号01BZJ007)近期结项,项目鉴定等级为良好。孙亦平教授围绕着该研究项目,先后在《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二十多篇学术论文,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项目最终研究成果是专著《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唐末道教思想家杜光庭的学术著作。该项目以《道藏》等典籍中保存的杜光庭著作为主要研究资料,并借鉴国内外道教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宇宙论、本体论、重玄学、心性论、修道论等方面对杜光庭的道教思…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现有各种资料的辨析 ,对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是否是天台人、他在天台山的活动情况究竟如何、天台山道教有哪些特点并对杜光庭的思想与实践产生了哪些影响、天台山道教在杜光庭之后是否还有发展等问题作了研究 ,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天台山道教的特点。本文认为 ,天台山道教具有重视道教理论建设、重视炼气养生、重视经传授、重视符召神驱鬼之术等特点 ,其所表现出的圆融精神、开放精神和进取精神从不同的方面对杜光庭的道教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凸现于隋唐时期的重玄思想是道教理论发展至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不仅对道教自身的理论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影响甚至波及儒释二家。虽然它盛行于隋唐之际 ,但追溯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却是源远流长的。本文拟以重玄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理论体系为线索 ,粗略探讨重玄思想对于道教自身及儒、释二家理论建设的积极意义。一、重玄思想的源流长久以来 ,“道”一直是道教的最高理念 ,得“道”成仙是其最高目的 ,一切道教理论都是围绕着“道”与“得道”展开的。道教在东汉张道陵初创时便奉老子为祖师、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 (《老子》)为圣…  相似文献   

17.
白玉蟾的文学艺术的成就及其美学思想是道教文艺和美学思想发展的又一高峰 ,也是宋代美学思想的代表之一。他的美学思想是复杂而多样的 ,就像道教思想道教文化本身那样。他以“真快活”为核心的审美趣味说 ,“无心于山 ,无山于心”的终极的自然审美论 ,及其强调“忘笔知书”以契道为目标的艺术美学观 ,都体现其美学思想的宗教化特点 ,也能反观其文学艺术成就的思想基础、时代和民族文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在生命修养问题上,黄老道家不再如老庄道家那样偏重于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超越,而是更加关注生命体本身的呵护与保养,不仅具有丰富的养生理论,对于养生技术和方法的探讨也十分精到,为中医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成为道教养生学的主要理论来源。"重身轻物"、"全生适欲"的养形理论,"行气健形"、"炼气通神"、"和气顺天"的养气理论,"以神制形"、"调和情志"的养神理论,三者相区别而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黄老道家顺任自然的生命修养论。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从道与心、工夫论、道与形3个方面探讨了司马承祯的道教心性之学,指出其坐忘主静说将重玄的心性论具体化为道教的修行实践,主张“虚无之道,力有浅深,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于心”的形神合一论,对后世道教内丹和宋明理学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梁宗华 《东岳论丛》2001,22(4):99-102
作为早期道教理论的《太平经》 ,从建构自己的神学思想体系出发 ,有选择、有系统地利用、改造了道家的哲学理论 ,道家思想学说成为《太平经》最重要的主线及基本理论形态。《太平经》通过对道家哲学核心范畴“道”及“元气”理论的系统改造 ,形成神秘的气化学说 ,并藉此构筑了沟通超验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神仙系统 ,完成了对神仙信仰的本体论证 ;阐述了长生久寿的理论根据、内容和方法 ,最终完成其融道家哲学、神仙方术、阴阳五行、宗法伦理等为一体的神学思想系统 ,为道教的创立及道教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