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任何批评都有自己特定的批评对象。批评的对象既为批评主体提供批评对象,同时也制约批评的性质。文学批评的独特对象文学作品改变了批评的理性活动的面貌,使文学的批评不再单纯是理性的抽象活动,而成为感性和理性相统一,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具有文学的与科学的双重性格的特殊的批评活动。  相似文献   

2.
赵焕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一书由人民出版社于2012年2月印行。此著分上、下两编:“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学教育研究”。此著视域宽广,内容丰富,仅以人物而言,谈到的作家,有茅盾、丁玲、冯雪峰、朱自清、吴祖光、姚雪垠、林蓝、胡少璋;论及的学者,有吴福辉、刘思谦、王一川、欧家斤、韩石山。这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作者执着地在文学与教育的交叉地带,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这在学术分工日益专业化的今天殊为难得。  相似文献   

3.
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新提倡的文学批评方法与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新方向,文学地理学批评建设需要关注这样十个关键词:文学的地理基础、文学的地理批评、文学的地理性、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意象与人文意象、文学的地理空间、文学的宇宙空间、文学的环境批评、文学的时间性与空间性、文学地理空间的限定域与扩展域、文学地理批评的人类中心与自然中心。如果思考并准确地界定了以上十个关键词,文学地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与研究实践就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2006~2007年批评家韩石山、郜元宝之间的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是"文人比较学"及其"破坏文化的逻辑",其深层所指则是当下体制建设与文化建设孰更重要,以及在文化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上"是胡适,还是鲁迅?"的问题。重读论争诸文,可见郜元宝批评韩石山"搞文人比较学是无谓的"在当下仍有其价值和现实意义。事实上,无论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还是就当下而言,胡适和鲁迅,一个都不能少。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研究中,强调理论的批评化与批评的理论化,是避免理论与批评相互脱离的有效途径。除此,还必须强调批评的艺术化。本文首先探析了批评的艺术化的两种形式,即批评文本的艺术化与批评主体内在的艺术化。作者认为第二种意义的艺术化在文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沟通理论与批评、批评与文学的中介环节,是进入文学世界的导引;艺术感受和审美鉴赏是文学研究的起点,又通向终点,因此,它必然要成为批评的首要条件。继而,以此观点观照新时期文学批评,对脱离文学、抛弃内在艺术化的批评作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6.
现代批评是二十世纪兴起的借用各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演绎运思的理论性批评,它摆脱了传统批评对文学创作的依附地位,从不同的角度和现域对文学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思维空间,昭示出批评话语的空前活跃。但是,由于现代批评对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过分依赖,使批评在理论所规定的思路中无视文学的自身逻辑,最终偏离了文本原意,偏离了审美,丧失了文学研究的独特性。本文从现代批评与传统批评的比较,现代批评的背景和特征等方面对现代批评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摆脱这一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在当下各种文学批评方法多元共存的语境中,社会历史批评已失去了往昔的主导地位。由于社会历史批评符合中国人深层实用理性的思维方式,文学创作与批评的现状也依然吁求社会历史批评的介入,社会历史批评虽然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种种局限,但仍是解释与判断文学现象时不可或缺的一种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8.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2004年由聂珍钊教授针对当下文学批评浮现的诸多问题提出的极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至今已在国内外学界产生广泛影响。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具备理论的创新性与统一性,“文学文本论”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础理论之一。在对文学本质的研究中“文学文本论”将文学定义为“文本艺术”,创造性地提出了“脑文本”等文本概念来解决文学形态等基本理论问题。但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文本”主要指狭义上的“文字文本”,忽视了发生学意义上以语言为基础的“口头文本”,限制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将“脑文本”看作口头文学的文本,一定程度上不完全符合口头文本的产生、传播、接受规律,不能科学全面地描述文学现象、揭示文学本质。利用跨学科方法与视角,运用“口头诗学”等理论分析“文学文本论”对“文学形态”“文本类型”“文学本质”等问题的理解,或许可以弥合文学伦理学批评“文本”和“语言”的断裂,促进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文本论”理论完善,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9.
崔琦 《南都学坛》2011,31(3):52-55
新传媒环境下,文学批评更加泛化,表现为:在文学批评形态方面,除了学院批评和媒体批评之外,产生了一种以传统媒体的受众为批评主体的受众批评;在批评对象方面,不再局限于对以往文学经典的再研究与再解读,被研究的文学文本是多样的存在,网络文学、畅销书、报纸专栏写作纷纷进入人们的批评视野;在批评形式方面出现了视频、网络投票、电视采访等多种形式。文学批评也发生了批评主体的大众化转向和批评标准的非艺术性转向。针对这种泛化和转向,文学批评应在不丧失理性批评精神、破坏批评原则标准、消解批评价值的前提下进行改变。比如学院批评可以在坚守批评操守的同时,利用新兴媒介,与活跃的媒体批评、受众批评相辅相成,积极倡导对话批评,更好地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0.
试析消费时代文学理论及批评的尴尬处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当今消费时代文学表现样态,各种文学理论及批评应运而生,特别是有关文学的生存和死亡的争论此起彼伏.考察了产生文学消亡论的三个原因,着重分析了当前文学理论及批评的尴尬处境,认为只有理性冷静考察当前文学表现的内质因素,才能真正感知文学本身的内在丰富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批评:对理论建构的期待──评许钧著《文学翻译批评研究》晓风众所周知,文学翻译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学翻译批评的推动。这就要求文学翻译批评能站在一个超越翻译实践的高度来检视和审察翻译活动的产物──译品。唯如此,文学翻译批评才能起到推动、指...  相似文献   

12.
文学人类学批评理论及实践的若干问题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文学人类学批评理论研究中,还存在有三个问题:一是一些文学人类学批评的文章,重视寻找作品的原始性、原始意识,归结原型及原型沿袭的动因,而忽视或曲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二是不少文学人类学批评文章,在分析、整合作品时,强调了连续性,忽视了阶段性即忽视了作品的时代性和审美价值;三是一些文学人类学批评文章将数种相似但并不一定相关的文化形态合成在一起,随意构建模式。我们相信,随着文学人类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建立和规范,文学人类学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文学与政治的联姻、疏离两种表现形态作为切入点,理性地还原文学与政治本应存在的双重博弈的关系及其衍生的根源,探讨文本活动语义场里常渗透着政治话语的公共性内涵,从而厘清文学存在的意义就是探求人类的自由本质的一种艺术途径。政治文化批评影响到文学意识形态的独特阐述,有利于文学趋向美的本质属性和善的人性维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派文化诗学是由童庆炳、刘庆璋等学者倡导的文本——文化批评理论。这是一种立足于文学文本的跨学科跨文化综合性研究方法,沉淀了语言论转向的成果,将审美批评与文化批评有机结合,打通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这也是一种经验的批判的文艺学新论,从解析作品的语言出发,揭示作品蕴涵的思想文化意义,张扬新理性精神。中国派文化诗学由于具有审美性、文化性、现实性三大品格而给予当下文艺学学科重建以诸多启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文艺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批评在上个世纪中国的文学舞台上经历了两次的浮沉,但是社会学批评的这两次式微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本文通过分析后现代语境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在创作主体、批评主体、真理、理性、"宏大的历史叙事"、文学经典、唯物史观、读者身份等方面的颠覆和消解,试图凸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在第二次式微过程中面临的理论挑战,提出重新定位和理论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文学感受之于文学批评的根本性意义,指出当今中国文学批评存在忽视中国文学自身特点和批评主体的文学感受、以西方时髦理论架空中国文学的弊病,而李健吾的文学批评重视个人感受和印象、把批评当作特殊艺术、坚持批评的独立性和纯洁性,无疑为当今文学批评提供了一剂良药,对在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坚持源于感受、忠于感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5年以来,“新世纪文学”研究成为文学批评的关键词。新世纪文学的构成中,网络文学的自由书写和网络传播最能表征新世纪文学不同于新时期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观念与规则的新质。新世纪文学研究对这新的文学形态做了重点讨论,其批评特点呈现为“亚流派”研究。需要建构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批评话语对网络文学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文化批评作为文化研究的一个方面,既是对文学研究的发展,也是对文化研究的开拓。文化批评主要表现在文学的语境观和彰显文学的人文性和价值等方面。文化批评先驱诺斯洛普.弗莱和F.R.利维斯的批评思想都集中体现了这些主张。在经典文学以及文学教育方面,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在文化语境中观照文学、理解经典文学的作用并在大学教育中发挥文学的人文性等观点,推动了文化批评在当代文化研究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诗学是诗学的原初形态。当前诗学的哲学化倾向导致了理性诗学的严重危机,使它从根本上脱离了文学文本自身,因而重建回到文学本文的诗学是诗学建构的当务之急。重建本文诗学有三种基本的途径:文本细读法、本文批评法和兴辞诗学的方法。重建本文诗学一方面可以服务于作家的创作,另一方面又可以恢复理性诗学的诗性,使诗学真正回归到文学自身。  相似文献   

20.
李长之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与德国文论具有十分紧密的关联,他吸收了康德超功利的美学观与批判的理性精神,借鉴了玛尔霍兹“文艺科学”的理论观点,综合了狄尔泰“精神科学”的学说与“精神史”的研究方法,结合中国文学批评的实际,确立了审美体验论的文学观与文学批评的理性精神,推进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感情的型”的理论范畴,树立了中国现代传记批评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