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对东北地域文化并无太大兴趣.对于是否存在“关东文化”、“关东风情”,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但一是缘于对于文学创作而言,对“关东文化”抑或“关东风情”的倡导,在现代社会文明背景中似已无太大必要,二是缘于所看到的某些“关东文化”研讨多是主观的逻辑推断,缺少历史的根据,因而无形中自然也就更加阻隔了我对东北地域文化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从新时期的小说流变来考察“后现代”文化理论和“晚生代”写作的背景;然后从“后现代”和“晚生化’消解悲剧美学精神、颠覆小说的文化批判功能入手,剖析了当今小说述历史而动的文化虚无主义新走向,从而达到重建小说“五四”文化批判风范、恢复人文理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热”的掀起,区域文化亦备受青睐,尤其是与“楚文化”、“巴蜀文化”交相辉映、相提并论的“吴越文化”更为引入注目。“吴越文化”自从本世纪三十年代由历史学家卫聚贤首倡,经半个多世纪的步履瞒跚,有关的论文不可谓少,然缺憾的是,尚无一本较为系统而完备地研究吴越文化的专著。最近,浙江省社科院董楚平先生的《吴越文化新探》(以下简称《新探》,1988年10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率先填补了这一空白。笔者近水楼台,在该书付梓印行之际,有幸拜读了三校样书,获益匪浅,在此略作评介,如有不当之处,敬祈教正。  相似文献   

4.
考察 2 0世纪中国区域小说的生长历程 ,我们不应忽略这样一个问题 ,即制约区域小说消长沉浮的历史动因和各区域文化应对时代“精神气候”的潜在活力。区域小说的消长沉浮 ,很大程度上就是区域文化与 2 0世纪的“精神气候”或龃龉或投合的结果。每一次区域文学创作的潮涌 ,都构成了对前一阶段文学的反拨 ,并因此推动了 2 0世纪文学现代性转型的进程。 2 0世纪文学的犁铧留下的最深痕迹 ,往往就是区域文学创作的繁盛之处。  相似文献   

5.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江湖”是侠文化的具有特指意味的价值范畴 ,平民乌托邦色彩、“狂欢”与“救赎”是“江湖”的基本主题内涵。一方面是“江湖”乌托邦的文化题旨给 2 0世纪小说提供了具有充分的世俗关怀精神的叙事资源和富有象征意味的艺术创造空间 ,另一方面 2 0世纪小说创作对“江湖”乌托邦的文化题旨的审美阐发可以转述为 :侠文化中有关“江湖”乌托邦的话语表述和文学创作的虚构性质 (乌托邦式文类特征 )在相同的或乌托邦化的语境中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6.
牛竞凡 《兰州学刊》2006,(4):63-64,144
作为法兰西学院40位“不朽者”之一的华裔学者、作家程抱一(Franois Cheng),不仅是中西方文化的“摆渡人”,更是文学和艺术领域里活跃的创造者。他的诗歌、小说、书法创作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创作手法深入人心。本文从他的长篇小说《天一言》的文本分析入手,试图从多个角度剖析小说的主题,指出特殊生活经历与生命感悟对其创作构成的决定性影响;作者在小说创作中,还自觉借鉴了很多西方小说的观念与手法,充分体现了文学创作的世界性与多元性。  相似文献   

7.
洋泾浜文化·吴越文化·新兴文化──海派文学的文化背景研究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馆)对于海派小说与上海文化的关联,我已经写过一篇《从四马路到大马路:文化消费的变迁》,是侧重于“史”的线索的 ̄①。最终还是要回到海派文化的“注质”上去。不过我取的是文学──文...  相似文献   

8.
西部军旅小说以大漠冰山的共同背景作为美与力的象征来表现英雄主义精神,小说中的英雄主义人格具体呈现为“苦难”、“孤独”、“崇高”的情结,在作品的自然风情里获得了独特的内涵与诗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肖佩华 《江淮论坛》2007,(5):179-182
中国小说的历史是从“喜”剧开始的,这种记载“街谈巷语”、“稗官野史”的粗鄙文类从一出现就带有强烈的“喜”剧色彩.它是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反对话语而出现的。喜剧艺术是对人类与民族苦难和不幸的超越。市井风情小说喜剧的民间性正是在笑乐中将苦难与焦虑淡化,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去直面人生。中国现代市井风情小说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市民文学的艺术形式.充满了“喜”感。  相似文献   

10.
李永东 《江海学刊》2007,(1):200-206
租界文化是现代文学不可规避的有形或无形的存在,明显地影响了现代文学的流变和风貌格调。作家的租界文化体验,对现代小说创作形成了复杂的影响。左翼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和鲁迅、茅盾、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在催化孕育、抑制与更弦易辙、情理错位与叙事征候、聚焦租界与洋场叙事等四个方面,体现了租界文化体验对现代作家小说创作的影响。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许多问题,如果能增加“租界文化”的维度,就能够洞悉到现代文学的一些新的方面,从而对文学史结论做出必要的补充或修正。  相似文献   

11.
“审美心理流变与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综述刘学兰朱艳卿广东文艺心理学研究会和华南师范大学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心于1996年12月28日举行了“审美心理流变与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来自华南师大、中山大学、广州美院、《学术研究》杂志社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出...  相似文献   

12.
论魏润身的文化小说霍秀全在当前文学创作不很景气的状态下,北京文坛悄然淡出了一片新的小说景观,并正在引来人们日渐专注的目光,那就是魏润身的小说创作。魏润身的小说世界其实是颇斑斓的。他在生活的画布上描绘着文学的“通景画”①。第一扇被推开的是传统文化小说之...  相似文献   

13.
论吴越小说的文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越小说既受制于小说这一体裁的特定文体规范,同时又在其体貌、体式、体格上,常常显露出吴越文化积淀的制约和影响。要而言之,它除了具备一般地域小说所共有的特征以外,还体现在感知表达的抒情化,格局氛围的精雅化,人物创造的写意化和语言形态的地域化等几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杨昊  王宁 《河北学刊》2022,(4):126-133
孙犁“最喜爱”的抗战小说以冀中平原和太行山区为背景,具有鲜明的乡土色彩。而乡土色彩中包含哪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呈现,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抗战的需求。在抗战风云下,乡土的风物、习俗以及文化性格生发出新的内涵。孙犁的小说之所以能在抗战文学中独树一帜,离不开乡土文化赋予的力量与风采。他的小说诗意地呈现了抗战时期乡土文化的时代内涵,在194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孙犁将时代性与乡土文化相融合的创作方法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从普罗小说开始,到1 936年左联解散,作为30年代小说主潮的左翼小说,其叙事模式有着独特之处。其发展流变中不同阶段存在着有代表性的几个叙事模式——“革命加恋爱”、“速写式”小说及社会剖析小说,从叙事学角度探寻其社会文化意蕴,有益于重新认识左翼小说的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2006年以来,涌现了大量书写新乡土新农村的小说作品,一时掀起“新乡土叙事小说”热。新乡土叙事小说瞩目于乡村,在叙事内容上丰富多样。主要反映了民与官、人与城、物质与风情、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试图以近两年涌现的新农村题材小说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以廓清当下小说对新农村的叙事类型及其内容,希冀从小说与现实的互文中找寻当代小说的审美生长点,以此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有效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中西文化冲突的大潮中,鲁迅以他独特的历史“中间物”的文化视角,提出了以“立人”为核心的文化建设主张。这一文化选择深深地影响了新时期的文学创作。本文通过对新时期的伤痕、寻根、新写实等小说的分析,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这对我们如何真正实现文化的现代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6月24日至27日,在浙江慈溪市举行了首届中国吴越文化民间艺术研讨会。向研讨会提交论文的有全国各地的100余名作者,其中40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到会参加研讨。 以吴越文化为前提来探讨民间艺术,既深化了吴越文化的研究,又拓展了民间艺术研究的内涵、范围和视野。这次研讨会就吴越地区民间艺术的整体特征或某一民间艺术的源流、沿方特色的文化艺术作了科学论证与预测。这次研讨会于学术方面的主要收入获为:(1)地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从某种意义讲,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母体,它从古至今大多存在于群众文  相似文献   

19.
“平民小说”与“士人小说”概念的重新提出和定义,并用以宏观关照宋元以来的中国古代小说:《金瓶梅》以前的小说多是“平民小说”,明清之际小说主流转向“士人小说”,直至近代。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明代小说的“平民小说”性质。清代“士人小说”的流变及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文化格局中,经史系统具有无可置疑的优先地位和权威性,这对于传统小说哲学来说,几乎是一种先在的预设,小说附骥于经史而被纳入文化大格局之中,并因此而在最低限度上具有某种文化意味,获得某种存在的权利。20世纪前后直至“五四”时期的文化大变局,在猛烈抨击传统文化的同时,把小说革命推到文化转向的潮头,于是小说理论范式的转换成为可能。20世纪小说在这种巨大的文化变局背景中出场,以其历史性的范式转换,直接参与文化大变局的过程,并构成文化转向的重要标志和成果。小说范式转换的文化基因,潜伏在20世纪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的流变之中,大体规定了20世纪中国小说的文化品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