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论汉代杂史小说中的复仇意识与侠义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丹子》、《吴越眷秋》、《越绝书》是汉代的三部杂史小说。这三部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强烈的复仇愿望并将复仇意识付诸行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秦汉社会中存在的强烈的复仇意识和超越肉体拘执的侠义精神。本文试图通过对三部小说中和《史记》等史书中的同类事件的对比,来说明小说如何在情节选择和结构安排上突出复仇主题。  相似文献   

2.
“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在“三言”有关复仇主题的篇章中,作者在为复仇主体选择复仇手段时呈现出明显的模式化的倾向,即:身负血海深仇的复仇者大多选择了科举作为复仇手段,通过科举,在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后从而达到复仇的目的。这与传统的手刃仇人式的复仇手段有着很大的不同。以科举作为一种复仇手段是有着很深刻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浅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厉夫的人性本质及其艺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刺克厉夫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部小说《呼啸山庄》的男主人公,他的复杂性格来自他的复杂生活背景和经历,这些都与艾米莉自己成长生活经历极为相似。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在希刺克厉夫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由执着地追求爱情到无情毁灭对爱的追求,由刚开始疯狂的爱的复仇到人性的复苏,在希刺克厉夫身上显得那么的自然、真切,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古龙武侠小说力图对传统复仇模式进行借鉴的同时,又有所突破,从而不仅在审美上给人以新鲜之感,而且思想上能给人以启迪和升华,主要表现在(1)传统叙事文学中友情服务于复仇,古龙小说则注重表现仇人之间的友情;(2)传统文学多写“女性勾引不成则诬陷”,古龙写出了女性的报复来自于真爱,以及“育仇人之子使相残以报复”等模式;(3)借鉴金庸,古龙对传统“儿子长大后复仇”模式也有超越;(4)在中外相关母题滋哺下,古龙小说较自觉地将“忍辱复仇”模式回归到侠文学,如“恋酒色惑乱仇敌耳目”、“忍辱为仇敌亲信伺机报仇”、“自辱以激发复仇信念”等。古龙武侠小说创作,对传统复仇主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多重超越。  相似文献   

5.
80年代中期以来,王立教授的主题学研究,在国内外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继《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中国文学主题学》(全四册)等反响广泛的专著之后,他近来出版的《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以下简称《复仇文学主题》)为学术界填补了一项空白。《复仇文学主题》从中西比较和传统主题、母题史多方面溯源清流的角度,较为系统地厘清、描述了诸多复仇作品之间的承续关系;论述了复仇文学同传统文化一些重要分支的关联;发掘了作品所反映的作家复仇观念及情感心态;分析了复仇心态的动因及其情绪泄导、心理补偿功能,复仇动机的传奇质…  相似文献   

6.
《原野》与《呼啸山庄》是两部有关复仇主题的优秀作品。复仇在许多民族文化背景之中 ,意味着追求正义、公正 ,但这两部复仇主题的作品似乎不只在追求正义和公正。曹禺和艾米莉·勃朗特在各自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他们对这一主题的理性思索。这些思索中透视出两位作家对复仇主题的共识。①从历史文化的因袭中暗示人物的复仇动机。两部作品中所渗透的异质的民族精神内涵向我们显示 ,主人公的复仇行为虽属于个体行为 ,但他们的活动深深根植于各自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 ;②他们均在复仇主人公的经历中表达出对人的复仇与正义的矛盾的一些困惑 (复仇主人公都是在生活的压制与迫害中踏上追求正义的复仇之路的 ,但在复仇过程中都使自身陷入罪恶的深渊 ) ;最后以主人公的悲剧性结局表现自己对复仇主题的思考 :正义是人在适度地追求公正的同时趋向于“善”的一种行为。  相似文献   

7.
动物为主雪怨母题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动物复仇母题 ,屡屡展露着动物知恩图报。它们能机智地向恶人或其他恶的对象报仇雪恨。作为现实社会里浓烈的恩仇意绪一个别致的泛化折映 ,复仇与恩报所展示的人性之光和正义气概 ,在某些习见的动物身上得到奇特体现 ,这是以肯定的形式来强调人与动物亲和给人带来的益处 ,母题既是对远古集体无意识情结的重温回归 ,又是其印证升华。作为人类的亲族 ,灵畜报主故事深化了文学对人性的反思批判 ,拓展了复仇恩报模式的深刻寓意  相似文献   

8.
再论苏辛词的不同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辛词具有不同的贯穿主题,这不同的主题又来自不同的抒情模式,而不同的模式最终则来自不同的创作思想。将两家词置于由各自的生活经历、创作实践与诗歌发展史构成的坐标系当中进行综合考察,即可得出两家各异的审美范式:苏词呈现为“无为———心境———人格”的内审系统,辛词呈现为“有为———现实———人生”的外射系统,在总体艺术建构上正显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流向  相似文献   

9.
中英香港问题是一个超越时空界限的历史性命题。“香港回归”主要基于三大支点:(1)时代支点———近代殖民主义时代是“香港失落”的历史支点,当代和平与发展时代是“香港回归”的现实支点;(2)国力支点———香港由“失落”到“回归”的过程,恰恰是中英两国国力对比发生巨大变迁的过程,是国力天平由倾向英国渐趋倾向中国的过程;(3)“一国两制”政策则以崭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实现了历史与未来的统一、继承性和超越性的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使“香港回归”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从白先勇以爱情为叙事主线的短篇小说中可提炼出一个基本的爱情模式:爱上———失去———毁灭。本文通过对这三个环节的分析和对爱情模式的整体把握得出结论:表现人性对爱与美的执着追求是白先勇爱情叙事中更为重要的主题,也是作者礼赞的感情观。  相似文献   

11.
谋求经济发展成为近十年乡村剧的叙述主题,这在乡村“外来者”、“归来者”、“村官”人物塑造中得以体现;乡村“绿色基调”叙事,关注的是乡村生态和谐发展问题;乡村婚恋的模式化表达,揭开了“乡下人”婚恋意识的觉醒;乡村剧叙述存在“模式化”、“被叙述”的痕迹,造成了“乡村镜像”叙述的某种“失真”。  相似文献   

12.
赛珍珠短篇小说的结构模式及其创作心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赛珍珠的短篇小说存在着相当明显的结构模式,主要包括旧与新的理念冲突的文化模式,爱与恨情感交织的情节推进模式,日常生活与超常规传奇相交错的故事模式等。透过文本表层结构模式,则可感知创作者的深层心理结构,包括在时代大裂变中的文化立场,关爱弱势群体和普通平民的人文主义情怀,对建立在真诚相爱基础上的东方式家庭生活的执著追求,模仿中国小说所体现出的美学追求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女性文学纵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女性文学从遥远的历史深处走来 ,穿越时空 ,把女性自己写进文本 ,在历史长河留下了稀疏却温暖的灯光 ;“五四”运动将中国女性文学喷发成潮流 ,近百年来 ,中国女性文学在女性独立意识和价值上寻觅探求 ,并由外部世界逐步向女性内部空间挺进 ,在爱情、事业、姐妹情等古老又新奇的层面进行了执著又迷惘的文化探险 ,在苍凉又美丽的风景中迷茫又执著走向远方  相似文献   

14.
网络环境与大学生爱情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处于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信息环境中,交际氛围宽 松、自由,恋爱具有浪漫性、易逝性、多元性等特点。网络环境影响大学生对爱情真谛的认知、 影响大学生的爱情道德中纯洁、忠诚等品质的形成。高校德育应以变应变,构筑网上思想工作的 新平台,以培养爱情道德主体为核心,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爱情观教育。  相似文献   

15.
左翼小说中女性的成长叙事,虽深受"革命+恋爱"公式的影响,但却无法用一种单一的模式来统辖,因创作者的性别差异而在文本中呈现复杂面貌。从成长视角探究左翼小说中女性的成长经验、生存状况、精神追求、价值观念与自我建构,有利于从性别视阈折射社会环境和时代文化特征,并挖掘女性成长背后隐含的性别权力与公共政治是如何介入并影响、改造女性成长叙事的。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篇关于一个爱尔兰少年初恋的故事。在他追寻他理想化的爱恋的过程中 ,他终于领悟到现实的冷酷以及真实世界和他心中的理想世界之间的巨大差异。少年最终从现实中顿悟 ,走向了成熟。  相似文献   

17.
对于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来说,文学内部生命的展示集中于对爱学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开掘。日本的川端研究者已注意到这方面的内容,并进行了评述,但过于宽泛,缺乏系统性。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川端小说“爱”的主要形态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并从人生美学、日本传统美学、宗教美学和日本近代作家“爱”的觉醒思潮四个主要方面阐释川端爱学的美学源泉。  相似文献   

18.
普罗旺斯抒情诗中的骑士爱情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欧中世纪骑士爱情观念最初以普罗旺斯抒情诗为载体产生并发展起来,这类诗歌产生于法国南部地区并由行吟诗人用普罗旺斯地区的方言创作并演唱,其中主要表现骑士的爱情情感和观念。骑士的爱冲破了中世纪的传统观念,使爱情至上,追求和崇敬贵妇人,把爱情与骑士的品格提升相结合,在迷恋神圣精神满足的同时不乏“通奸”和性欲的渴望。骑士爱情观念的产生,是法国南部当时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综合环境中骑士们新欲念得以抒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婚姻、爱情一直是新时期女性文学极力彰显的主题。从执着追求爱情到毅然放弃神圣情感,从为了维持生活现状懒得离婚到为了寻觅人间真爱摒弃婚姻,女作家们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了处于情爱漩涡中的男女主人公们的婚恋心态及由此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从而构成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中一个独特的景观。  相似文献   

20.
《美人依旧》是一部具有明显的女性主义创作意图和艺术特征的影片,也是一部较为清晰地表现女性主义观念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影片。影片通过璎子和小菲姐妹俩对黄先生的情爱,来印证男女的性爱本性。影片中小菲不能把虚荣、美的替代品与美区分开来,而自甘成为男性欲望的客体,走着一条追寻———迷失———回归的曲折路程。姐妹俩从开头按照男人的方式办到结尾遵从自己的意愿,这既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在客观上颠覆了男权中心的话语,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女人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