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克纳的《熊》是一篇迷人而又让人困惑的小说,评论界的一种观点认为它叙述了一个人的成长故事,但对成长的内涵却语焉不详。笔者认为,《熊》叙述了主人公艾萨克如何从一个自然属性之人成长为有精神维度之人。福克纳是一位具有浓厚清教意识的美国南方小说家,依据法国宗教学家伊利亚德对成人仪式的描述理论,可以说,《熊》以其深刻和广博的象征意象以及高超的叙述安排,呈现了一种宗教意义上的成人仪式。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的许多作品都是对其早期发表的短篇小说进行二次修改而成的,这是福克纳创作生涯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在其短篇小说《熊》的基础上,福克纳经大量修改和扩充完成了中篇小说《熊》的创作,从而实现了作品主题思想的巨大升华与超越。从《熊》的两个版本的对比中,我们洞见到了福克纳的创作动机,考察到了作者在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背后更深层的思想嬗变。较之同名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熊》不仅赋予荒野与文明以善恶对立的道德内涵,还试图据此为美国南方种族制度的痼疾和生态危机寻觅出路,表现了作家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生态伦理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主题,探讨这部小说的表现艺术。福克纳是以时空跳跃的叙事模式、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和丰富多彩的象征隐喻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主题,探讨这部小说的表现艺术.福克纳是以时空跳跃的叙事模式、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和丰富多彩的象征隐喻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的.  相似文献   

5.
《押沙龙,押沙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小说。本文试图以《圣经》“该隐杀弟”的故事来重新解读福克纳的这部作品,从原型母题、原型模式和原型意象等方面挖掘作品的内涵层意义,找出其撞击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去吧,摩西》中的短篇小说《熊》在看似简单明晰的文本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尤其是带有强烈议论性质的第四部分,其叙事不仅暗示了小说审美风格的转变,而且体现了福克纳小说人学救赎观念与生态伦理思想的交汇融合。强调自然生态环境是人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对自然生态环境宗教般虔诚的敬畏情怀构成了小说《熊》的生态伦理观念的第一层内涵。强烈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现代工业文明对荒野和自然的破坏,深化宗教人学意义上的罪恶与救赎的观念构成了《熊》生态伦理观念的第二层内涵。此外,《熊》还传达出了福克纳强烈的拯救与重建人的本质的愿望。  相似文献   

7.
作为西方文学艺术宝库的《圣经》,不仅本身具有独特的叙事技巧,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后世作家福克纳的创作。福克纳在其代表作之一《去吧,摩西》中就运用了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圣经叙事技巧。从叙事学空间背景、叙事整体性和隐喻的运用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福克纳《去吧,摩西》中的圣经文学元素,福克纳在模仿和借鉴圣经叙事技巧的同时,更多地是在其基础上有所发挥和有所深入。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美国现代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中篇小说《熊》的象征意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说明象征性手法的娴熟运用是《熊》走向成功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9.
从《熊》看福克纳对美国白人文明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克纳通过《熊》这部作品描述一场狩猎活动,反映出美国白人的到来导致了美国森林的退缩和"未受玷污而不可败坏"的森林居民的消逝,并为之深感难过。他反思了美国白人文明,强烈地批判了它的毁灭性和邪恶的一面,并希望能为人类找到一条合理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之一《熊》与厄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有诸多相似之处 :它们讲述的是同一题材的故事 ,两位主人公都远离荒诞的 ,被现代文明污染的现实社会 ,而在单纯宁静的大自然中寻找自己的归宿和价值。但两者在主题的深化方面是有区别的 :《熊》表明的是主人公渴望回归自然 ,回到“昔日的荣耀”和“传统的美德”中去。而《老人与海》体现的是主人公如何能超越衰老、病痛等自身的局限 ,永远保持坚强、勇敢、意志力等男子汉气概的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一、时间从这里诞生福克纳是一个打猎的好手,他在一系列美国南方狩猎小说中准确地表现了一个富有经验的猎人对自然的种种感觉和印象。福克纳当然不仅是一个打猎好手,他在他的大自然中、狩猎经验中悟出了猎人未曾悟出的真理,索回了历史未能索回的美。这一点,在《熊》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福克纳小说的表现手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克纳小说集众家之长而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以复合型意识流为主体的多元化表现手法,包括意识流、现实主义、象征隐喻、多角度叙述和赋格曲的运用等。这些表现手法在福克纳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和所处的地位又有所不同:意识流是主体,表现着作家创作的主题;现实主义是对意识流手法不足之处最必要的补充;象征隐喻使作品主题得到升华;多角度叙述和赋格曲的运用则增加了作品的厚度,增强了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20世纪伟大小说家福克纳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这篇小说题名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但在小说中,通篇没有提到玫瑰花,也没有人献花给爱米丽。这谜一样的篇名似乎暗藏着福克纳的深意。这是种自我颠覆的方式,或者说也是一种自我首肯的方式,福克纳故意留此悬念引发人们去深思其背后的真正动机。因此解读"玫瑰"的寓意则是理解全文的关键。本文从玫瑰的花与刺入手,从清教传统文化,南北差异,南北战争后的南方贵族等历史社会因素来解读玫瑰的隐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重读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熊>,指出作者在作品中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描绘了资本主义发展对大自然的破坏,反映了作者要求善待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5.
福克纳《八月之光》建构的空间对阐释种族歧视和性别优劣的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为分析该小说中强势阶层规划的空间表征以及空间与社会身份的联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小说中各种空间的重叠和渗透彰显了权力的网络。杰弗生镇作为故事发生的舞台,是社会空间的隐喻,隐匿着种族和性别的空间表征。在空间表征中,弱势群体表现出顺从和反抗的两种身体实践,并产生了规约性和挑战性的“表征空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汉语"杀"和英语"kill"的意义领域比较,以期揭示它们众多义项的隐喻拓展轨迹和隐藏在语义转移现象背后的人类心理和认知规律.比较结果发现,这一组对应词实际上存在诸多的不对应.  相似文献   

17.
深受基督教影响的福克纳在作品中以基督教教义为出发点,对南方历史和传统进行审视和认识,并为此赎救,重新回到南方传统美德的构建之中,或在传统道德模式之中进行创新,摆脱基督教"罪"与"恶"循环的魔圈,达到和谐而统一的自由境界.正是借助于西方人所熟知的基督教故事和思想,福克纳的作品在致力探索南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内在生活和心理感受的过程中,力求帮助南方人在现代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信仰和道德危机中找到精神支柱以及未来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在短篇小说<熊>中,美国文学巨匠威廉·福克纳通过叙事过程中的视点转换来摆脱单重叙事视角的局限性,并运用语域变异的手段充分引起读者的注意和重视,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表现出独特的文体风格.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经典小说《熊》塑造了一位具备“福克纳式传统美德”(the good old virtues)的理想人物——主人公以撒·麦卡斯林即艾克(Isaac McCaslin)。艾克的精神成长历程,与《圣经》中的《旧约》里的摩西有很多相似之处。福克纳对他寄予期望,正如上帝寄希望于摩西一样,希翼艾克为危机之中饱受困惑与磨难的现代人找到一条精神上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小说《碧洛雪山》是云南哈尼族作家存文学创作的优秀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碧罗雪山》,从互文的角度看,兼具文本和前文本特色。小说《碧洛雪山》是一个表面讲述村子搬迁事件,但却深含寓言意义的故事,以社会的真实指向个人的底蕴,在民族的信仰中,具体说是在图腾文化中反衬人性的表现。文本在此建构了一个巨大的隐喻象征场所。同时,文本叙述表面为人熊矛盾,其实隐含的是人在权利面前的软弱,人与权力的矛盾。外显的杀熊情节其实与另一个潜在的体系——权利之间存在意义联系,这是一个更大的、也更为隐蔽的寓言所在。与小说比较,电影《碧罗雪山》除了人物生活的环境没变化之外,风格、主题和情节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小说主题原本具有丰富的多向性特点,人与自然的和谐贡献了一个主题,黑暗的权利交易又贡献一个主题。影片则单纯表现人与自然在现代法律制度下的和谐守望发生了矛盾与冲突。影片按照写实主义手法对文本进行了全面改写,力图通过麦地村,还原峡谷人群一份真实的生活思考:面对现实,传统与当代如何相互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