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民族文化复兴是一个历史话题。清末民初,在救亡图存的探索过程中,梁启超形成以融合中西为基调的文化观,疾呼复兴民族文化。对中西文化的“取”与“舍”,如何定位存在心态上的纠葛与反复,是梁启超文化观的基本特征。如何对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发展前景报以文化自信,同时开放胸怀,理性看待外来文化,是复兴民族文化需要面对的两个基本问题。在这方面,梁启超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齐小刚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功利文学观”是学术界对梁启超前期激进文学思想的基本定位并得到广泛认同,然而对造成其“功利文学观”的思想根源的探究却颇为少见,而它正是国家主义。20世纪初期国家主义曾被梁启超作为救国良方而大力宣扬,其时间长达二十余年,其内容涉及中国社会的诸多领域,以至于国家主义成为梁氏一生中最为核心的思想。国家主义作为梁氏一生中最为核心的思想,对其文学实践影响巨大。事实上,梁启超对于国家主义的不同态度,直接影响其文学思想的价值取向,导致前后期文学思想呈现出截然异面的风貌。因此,国家主义成为深入解读梁氏前期激进文学思想亦或是后期文学思想转向的密匙。 相似文献
3.
齐小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2):198-202
20世纪初期,国家主义因梁启超的大力鼓吹而成为中国思想界影响巨大的思潮之一,并对文学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考察国家主义与文学实践的关系,梁启超无疑是个案研究的最佳人选,因为他不仅最早大力鼓吹国家主义,而且极力将国家主义的价值诉求灌注于文学实践中.由于梁氏国家主义思想的文学实践是一个血肉丰满的有机体系,因此本文仅以其小说实践为例,探究其中的国家主义诉求. 相似文献
4.
张振谦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314-315
艳情诗是白居易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且与道教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崇道的时代氛围使白居易较多接触道教典籍并援引入诗,道教房中术在中晚唐的盛行对其艳情诗发生有催化作用,白居易与女冠的交往相恋也是道教对其艳情诗影响之一。《长恨歌》的“喻仙”手法也是道教对白居易爱情诗影响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5.
汉中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底蕴,特别是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之间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汉中的发展记载了道教的发展,汉中的历史无不书写着道教的兴衰。汉中人民无论从审美情怀、生态观念,还是饮食特征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而这些也都是与道教文化相关联的,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影响。同样,道教文化的发展也与汉中有着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从道教角度看中国武术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丽娟 《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2)
古代道家思想在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整个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中国武术文化思想的认识论、方法论均与道家思想有着直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从道教文化比其它文化更能表现武术的本质特征性 ,在思想深层次与技术深层次上、内功修炼体系上对中国武术的影响等方面探讨研究 ,揭示了中国武术文化与我国道教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吴成国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6)
巫术是道教的思想源头之一.道教的完整体系几乎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民间巫术的方方面面.荆楚文化是有着巫术文化传统的地域文化:楚人好鬼,楚国国力的衰落,某些统治者成了亡国之君,也与务鬼神,信巫祝之道有关;楚人风行巫祭活动,祭祀的名目繁多,祭祀的对象广泛;楚国巫术祭祀之风成就了楚国的巫学传统,<九歌>被视为楚巫之歌,楚人信巫不信医在并世各族中尤为突出,巫舞禹步也被楚人用于治病.从武当之名、武当道教的斋醮科仪、朝山进香、武当道乐等方面看,荆楚巫术文化是武当道教的一大源头,也是道教的主要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文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雨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梁启超作为100年前的改良派的主将,在政治上可以说是失败者,但他的以“开民智”为核心的文化传播活动,却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传播思想上他也最早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主张。尤其是他的文化传播思想与实践活动,对于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有着非常直接的启迪和影响,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也发挥了开山和辟路的作用。在思想文化的性质上,梁启超的一些理论主张也具有了现代文化萌芽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佟洵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1):96-101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自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天长现在北京地区落成后,便揭开了道教各个派别在北京地区传道建观的历史.以北京道教宫观为切入点,综观北京道教宫观的渊源,以及北京道教宫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可以看出,北京道教宫观具有传播和承载社会历史文化的功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柱之一,同时也是北京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王凡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集中国现代化变革的先驱者和文化保守主义运动肇基人于一身的复杂人物,与多变的时代一样,其文化思想也几经变迁,他处心积虑几十年探索中西文化问题、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给后人提供了极富价值的理论思考。中国文化的前景必然是选择现代化,一方面它将最大限度地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最大限度且毫无条件地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实现创造性的综合与再铸。 相似文献
11.
岳东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6):50-54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禳星形象的塑造,渗入了天师道的民间文化。事实上,东汉到南北朝时期,天师道盛行于琅邪及东南沿海地域,不少政治家都师从天师道。而诸葛亮的籍贯、爱好、婚姻、政治生活等,也都与天师道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王晋丽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7-80
梁启超学习思想对学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及所需的内外条件都进行了系统深刻的论述,形成了一套被世人标榜的体系,对当今大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启发。梁启超学习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包括政治经济因素以及西学的影响,并受到其生活背景、受教育过程特别是家学的影响、从教经历中经验的积累。梁启超学习思想从其产生根源到内容,都使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受益匪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学习思想宝藏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13.
王晋丽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2):77-80
梁启超学习思想对学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及所需的内外条件都进行了系统深刻的论述,形成了一套被世人标榜的体系,对当今大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启发.梁启超学习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包括政治经济因素以及西学的影响,并受到其生活背景、受教育过程特别是家学的影响、从教经历中经验的积累.梁启超学习思想从其产生根源到内容,都使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受益匪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学习思想宝藏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14.
刘林魁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梁武帝舍道事佛是中古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大疑案,但此一说法真正被关注是在唐代。与其斤斤计较此说的真伪,不如从唐代宗教文化环境中考察其发生与功能。从现存文献来看,唐代帝王史臣在反思南北朝政教关系的潮流中,将梁武帝崇奉佛教与萧梁亡国联系起来,道教徒也乘势将此提升为佛教亡国论,但梁武帝舍道事佛并未被儒、道二教关注。唐初佛徒对儒家、道教的批判采取了不同的回应方式,梁武帝舍道事佛主要承担起了抨击道教的使命,但受儒、道联合批评佛教惯例的影响,此事同时具有了扬佛、抑儒、贬道的宗教功能。唐代佛徒对梁武帝舍道事佛的叙事突出了宗教对抗关系,这是对傅奕等道教信徒攻击佛教的响应。 相似文献
15.
吴勇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53-56
齐梁时期的形神之辩主要是由范缜引起的。范缜以刀利之喻代薪火之喻,说明形质而神用,持神灭论。沈约、萧琛、曹思文持神不灭论,在与范缜的辩论中,先秦道家思想也是他们利用的既有思想资源。这次大辩论使佛教得到了传播,也为今天讨论形神关系留下了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6.
刘玮玮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6):126-130
在生命伦理观上,儒家与道家虽存在歧义但其精神实质相同。对于人类生命的地位及其价值,虽然儒家认为人贵于物,道家主张天人并生,但它们都有着贵生精神。对于不同生命之间的地位,虽然儒家仅主张德性平等,道家认为物无贵贱,但它们都具备平等精神。对于生命所持情感,虽然儒家主张兼爱万物,道家主张泛爱万众,但它们都充满仁爱精神。对于生命的存在状态,虽然儒家侧重于人际和谐,道家侧重于天人和谐,但它们都彰显了和谐精神。对于生命的终结问题,虽然儒家主张通过建功立业来超越死亡,道家主张通过与"道"合一来超越死亡,但它们都表现出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17.
詹石窗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16
"道教文化养生"就是一切有益于健康生活的文化资源向道教养生理论与实践技术转化的综合形态。作为一种学说与实践技术,道教文化养生的形成与发展与道教组织形态同步。将近五千年来,道教先后经历了三大形态:元初道教、古典道教、制度道教。这三大形态的道教都充分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建构养生理论,开展养生实践。其代表性的养生体式有:斋醮养生、金丹养生、伦理养生、治世养生、文艺养生、环境养生。 相似文献
18.
万伟成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1):42-47
梁廷柟是清代著名的南汉史学家,也是一个岭南文学家。在诗歌题材方面,他的写景诗、赏艺诗、鉴古诗较有特色,成就较高,但作为一个由清中叶进入近代的诗人,又处在抗英斗争的前列,却缺乏时代的强音,让人不无遗憾。他的诗歌艺术主要处在模仿唐宋诗歌的阶段,既有古人面目,但也有我之性灵,这是梁诗取得成就的一个要素。梁诗主要学韩、苏,字法、句法上有得有失。作为岭南文学的一个部分,梁廷柟的诗歌,一直为学术界所忽略。岭南文学史上应该给予他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之争及对翻译批评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3):147-14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和梁实秋就翻译的性质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核心是硬译和汉语文法欧化等几个问题。其中涉及的翻译原则,是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翻译理论的研究和翻译批评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