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有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4)
先秦34种文献中“如何”、“如×何”等八种结构共1 003例,其中用作谓语的869例,状语、宾语、定语分别是107、19和8例.“如”借为“拿”义介词,在“如×何”中与“×”构成介宾状语,“何”作谓语中心语.“×”是代词“之”时常省去,形成非动宾结构“如何”及其变式“何如”,省去宾语“×”的“如”失去介词作用,“如何”、“何如”相当于“何”.“如”的另一词性是像似义动词,所构成的“如何”、“何如”为动宾结构,与非动宾结构同形异构.像似义动词“若”没有与“何”构成的动宾结构;“奈”无像似义,不存在动宾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2.
3.
"奈(如/若)……何"是由动词"奈(如/若)"与疑问代词"何"搭配而形成的凝固结构,它与其嵌入成分可以构成多种语义关系.本文力图通过较为丰富的引例,对此类嵌入式隐括结构进行分类例释,并就译释中应注意的问题逐一辨析. 相似文献
4.
邹晓丽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若之何”、“若·X·何”解邹晓丽“若之何”、“若·X·何”,这个《左传》中经常使用的固定格式(注),是古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士文伯让(责备)之(指郑子产)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 相似文献
5.
于富章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古汉语里有“自××以上”、“从××以下”、“由××以东”、“自××以来”、“自××以往”、“自××以前”,“从××以后”等结构,可以用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兼语和复指结构,还有用作谓语的。已有的著作有谈及这一现象的,但 相似文献
6.
刘开骅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35-39
"如"、"若"、"若为"是中古时期新生的疑问代词,文章描写、分析它们的语义类别和句法功能,并探讨其来源,认为"如"、"若"应当与"那"有一定关系,"若为"与"若何"较为接近,应当是受其类化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先秦形容词后缀“如、若、尔、然、焉”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博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4)
人们历来把古汉语形容词后缀“如”“若”“尔”“然”“焉”一概而论,甚至认为它们“同源”。本文选取先秦十种典籍进行穷尽性统计,从结构类型、语法功能、语义类别三方面考察了五种附后缀形客词。认为这五种形客词后缀各有来源:如缀和若缀由动词虚化而来;然缀由指示代词“然”虚化而来;焉缀来源于然缀,但同时还受到语气词“焉”的影响:尔缀主要由指示代词“尔”虚化而来,同时受句尾语气词“尔”的影响和制约。本文还分析了这五个形客词后缀消长的原因。最后附录了附后缀形客词表。 相似文献
8.
安俊丽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4):102-104
随着"被××"的蹿红,该结构成为语言学探讨的热点话题。论文对该结构所属的语言单位进行了界定,根据内部结构对其进行了分类,重点分析了"被××"超常规搭配的特点,尝试性地探讨了其流行的语言学和社会学原因。 相似文献
9.
汉语新型"被××"结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运用原型理论,对"被××"语言现象与汉语传统"被"字句的内在关系进行了研究,从结构和语义两方面的分析发现:结构上,"被××"与"被"字句结构范畴存在交叉属性,即"被"字句结构范畴的原型成分"被+及物动词";语义上,"被××"与"被"字句语义范畴相交于"被"字句语义范畴的原型成分——"消极意义"。因此,可以认定,"被××"是汉语"被"字句范畴的一个成员。 相似文献
10.
万远量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2)
胡附同志在《数词和量词》一书中说:“‘以上’和‘以下’用在数目字后边,有划界作用,界限的一面数目是固定的,另一方没有限制。根据习惯,说‘以上’或‘以下’都是包括本数在内的。例如,五十以上,包括五十在内,‘五十以下,也包括五十在内。”①类似的说法,还见于其他语法书。这种说法明白地表示:“以上”或“以 相似文献
11.
孙祥愉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
"泛××化"可以表达某些现象/事物/事件等泛滥、过度、没有节制地动态发展过程。语用上,具有概括性、开放性、继承性;修辞上,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形式陌生,符合大众心理。"泛××化"的出现是语言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马如森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5)
若(ruo)而灼切。《说文解字》释:“若,择菜也。从(屮屮)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屮屮)。”按,着字甲骨文写作■甲四一一,它也是每字的变体,写作■前四、二七、二。从书写形式看,象人跪着理发疏顺形,是个独体象形字。本义是顺。 相似文献
13.
“武夷”、“若菌”古越语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群虎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本文认为“武夷山”的“武夷”二字跟《淮南子》中“若菌”的“菌”字是来自古越语的音译词,前者的意思是“水中之山”,后者指“人”。 相似文献
14.
许兴宝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5):40-46
辛弃疾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不能简单理解为问月,而是针对曾觌何劳玉斧,金瓯千古无缺而发。曾觌为孝宗时佞臣,极力奉行主和政策,辛弃疾发出如上呼声则成主战的精神显示。由于该词以问月为题,后人多以为此词没有政治蕴含,王国维、夏承焘等人均未走出如此自我封闭的评判圈子。辛弃疾巧妙地利用问月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有针对性地批判了主和派,表现出英雄之词的陶写真境。该词在辛弃疾的问月词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应引起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5.
自从先秦的“有如”一词提出来讨论之后,人们对它的释义也越来越明朗化了。张世超同志在《也释“有如”》(《古汉语研究》1991年3期)一文中认为:“有如”即“有此”的意思;“有”是动词,“如”是指示代词,这是比较可信的。这里不打算对“有如”的先秦古义进行探讨,我们只是想对先秦之后人们所使用的“有如”的词义,进行一番溯源工作。 相似文献
16.
王秀芳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1)
《搜神记》中的疑问代词“何”仍居疑问代词之首,且出现了较多的凝固形式。本文试从疑问代词“何”及“何”字结构的运用入手,看其究竟有哪些用法。 相似文献
18.
立和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
郭沫若的“沫”,我们都知道是古水名,即今大渡河,又名铜河。但“沫”本写作“沬”,不读mò而读mèi(妹)。其实这个“沫”与“沬”的不同读音,郭沫若本人早就告诉我们了,只是我们没有注意罢了。郭老曾在《创造十年续篇》里谈到笔名“沫若”的由来:他(即范允臧——立和按)问起我的笔名的意义来:“沫若”(Mo Jo)两个字,是不是取自佛经的“如梦幻泡影”那样的意思?但我的名字其实本是“沫若”(Mei Jo),是由我的故乡的两条河,沫水与若水合拢来的。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里有“关沫若”的一句,便是那两 相似文献
19.
吴东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0(3):99-102
本文对“元所……”、“有所……”、“何所……”三种句式的结构形式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看法“无所”相当于“无”,“有所”相当于“有”,“何所”相当于“何”。“有所”、“无所”既可作动词使用,也可作副词使用。“何所”作疑问代词或副词用。 相似文献
20.
宋永泽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一般的古汉语教材只注意到了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之…”结构,忽略了一种表示感叹的“何…之…”结构。本文则以充分的例子从结构形式、表义功能、“之”字分析及其与表示反问结构的区别四方面,对表示感叹的“何…之…”结构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