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以其发达的农牧业经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毗邻西域的区位优势,加之魏晋河西地方官员和割据政权统治者的大力经营,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中原士人,也成为西域商贾云集之地,河西与西域间的商贸往来因此更加频繁密切,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与融合,对丝绸之路的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即汉族张轨建立的前凉(公元301—376年),氐族吕光建立的盾凉(公元386—403年),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公元397—414年),汉族李嵩建立的西凉《公元400—420年),匈奴族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公元401—439年),史称五凉,统治河西近一个半世纪。这一阶段,中原地区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经济和文化都遭到严重破坏,而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不但汉族的经济文化在这里得以保持,而且这里也成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尤其是凉州,是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它对北魏的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甘州、肃州二地现存四种藏书记及其所附书目的解读,发现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学校图书传播事业总体比较滞后,而且逐渐趋于保守、科举化.而这种变化,又和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时代特点,以及国家统治思想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衣物疏起初只是简单的随葬品清单,至迟在三国时期发展出了"署名"类衣物疏。其后由于南北分裂,河西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衣物疏各自发展,形成了不同文本格式的衣物疏。河西地区将衣物疏与过所文书杂糅,并融入了一些其他文书的因素,在十六国时期形成了"过所"类衣物疏;南方地区的衣物疏则进一步加强对所有权的强调,并在南朝时演变为"死人移书"。在当时丝绸之路河南道兴盛的大背景下,十六国时期南方与河西地区的衣物疏存在着一定的交流,高昌地区的衣物疏此时受河西地区影响较大;南北朝时,南方地区与西域通过吐谷浑河南国直接联系,高昌衣物疏受到了南朝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察河西出土王莽时期汉简,为我们研究王莽时期河西地区的物价提供了宝贵的佐证。从汉简记载的情况看,王莽时期河西地区的粮价、布帛价、服装价以及羊价、肉价基本是稳定的。由于地处偏远的缘故,王莽末年的社会动荡所造成的经济危机传递到河西的时间要晚一些。  相似文献   

6.
十六国时期,位处西北边陲的河西地区,曾经出现了一个学术文化发达、名家辈出、人才济济的文化昌盛时期,史书誉之为“凉州自张氏以来,号为多士。”(1)关于河西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盛况,笔者另有详沦,不复赘言。(2)太延五年(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统一了北方。平凉后,拓跋焘将大批凉州人民徒往代京,“太延五年冬十月,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3)不少河西学者亦在迁徒之内,来到平城,拓跋焘对他们“皆礼而用之”。(4)这样,在北魏政府中就出现了不少河西学者,他们的后代又继续在北魏政府中任职。因此,终北魏一代,一直有不少河西学者担任政府的各级官吏,他们在发展北魏文化教育,制定北魏各项制度诸方面颇多建树,从而对拓跋族封建化进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谨对这些河西学者在北魏社会中的活动及其作用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烽燧亭障规划营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汉代烽燧亭障遗址的考查研究,认为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的边塞建筑无论平面布局手法、构造形式选择还是防御设施配置均显现出鲜明的中原建筑文化特征.以边塞防御工事的兴筑为契机,河西地区开始全面吸收中原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建筑营造技术方面的经验."拿来主义"加速了中原建筑文化在河西地区的传播,由此而引发的建筑变革并不仅限于边塞建筑一隅,我们注意到河西地区的居住模式、城市规划以及建筑技术均发生了质的飞跃,自此该地区的建筑发展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8.
宁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后魏徙入塞内之前,宁夏大部地区居住着汉族,北部边远地区有匈奴人从事游牧。后魏是以鲜卑拓跋氏为核心所建立的封建王朝.当汉、魏之际,拓跋氏初兴对,后魏始祖拓跋力微的长兄匹孤率领一支游牧部落,“自塞北迁于河西”(《魏书·鲜卑秃发乌孤传》),史称河西鲜卑,以秃发为氏。①他们的牧地,“东至麦田(今甘肃靖远县东北)、牵屯,西至湿罗(不详),南至浇河(今青海黄河南岸贵德县境),北接大漠。”②牵屯就是牵屯山。③这说明早在拓跋珪建立后魏王朝之前一百  相似文献   

9.
敦煌学者刘昞述论闰廷亮五凉时期的河西地区,由于它特殊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背景,使其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儒学的特盛之地。一大批中州有名的硕学宿儒为避战乱,纷纭而至,一个个本地杰出的知识分子“士人”破土而出,偏居一隅的河西遂成为当时学者名流们的渊薮。他们...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用民族一词,系按我国的传统用法,即指历史上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共同体。关于汉代对河西的开发,前人著述不少。本文着重探讨当时的河西四郡是否有少数民族存在,顺便提及这些少数民族在河西开发中的作用。众所周知,汉代对于河西的开发主要是汉人(当时被称作秦人)进行的。正如谭其骧先生在谈及汉代对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的开发时所说的:“在公元前二世纪末,把在匈奴占领时期原是牧区的河套河西开辟成为农耕区的,无疑是汉族的劳动人  相似文献   

11.
历史时期新疆园林业的发展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茜 《西域研究》2001,(3):21-28
本文分析了新疆园林业的成因,阐述了各历史时期新疆园林业的发展,总结了新疆园林业演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清代大庆地区的驿站主要有大庆市肇源县辖境的茂兴站,乌兰诺尔站等。这些驿站是为驱逐沙俄的入侵和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而建的,是东北地区驿道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黑龙江地区的边防建设、土地开发、经济、文化交流和城镇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公元 1 64 4年 ,清统治者入主中原 ,以北京为首都建立了清朝中央政府 ,乾隆二十四年( 1 75 9) ,清朝在征服准噶尔之后 ,进而清除了南疆大小和卓的封建割据势力 ,统一了新疆。清朝对全国的直接管辖 ,表明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的完成。清政府为维护政治局面的统一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对民族、宗教问题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政策 ,允许新疆各民族穆斯林保持其伊斯兰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正常的宗教生活。新疆地区伊斯兰教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本文即叙述维吾尔族中的伊斯兰教情况。一、宗教信仰与宗…  相似文献   

14.
高校档案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萍 《阴山学刊》2001,14(3):103-104
搞好档案利用工作是开发高校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针对目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在澄清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经费投入、改进检索手段、丰富馆藏量、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特定语境中的义位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义位由一定的义素组成义位结构。当语言义位进入交际后,受到语境信息的影响和制约,导致产生与静态时不一致的、新的言语义位结构,形成言语义位。言语义位形成的轨迹是,语言义位义素的变化,引起语言义位结构的变化,诞生言语义位。义素变化的方式不同,义位变化的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台湾新诗发展可分为两段:1987年以前为前半段,其重要特征为现代主义和乡土诗的对立与融合.1987年7月解除戒严后至1989年为后半段,其基本走向为本土诗与后现代诗并存.新闻诗、录影诗、环境生态诗、政治诗、本土诗、后现代诗的出现,说明80年代是一个多发展、"混声合唱"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的著述形态和语式主要有三种:重历史;重逻辑;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近年来,重逻辑形态渐成我国当前文学史研究的主流,甚至有过于主观化的倾向。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新历史主义历史观的影响;二是我国学术界对百年文学史进程反思的矫枉过正;三是当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的浮躁和世俗化的氛围。其实,任何对文学史“重写”、“重构”等的努力都不能无视文学史的“史”的特性,因为文学是历史的一部分,文学史是一门科学。文学史研究要走出主观性的迷雾,关键是坚持对文学史原生态的把握与追求,吸收重历史学派的合理内核,追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的变革主要包括 :读者范围的重新确立、新的知识传播载体出现、流通服务手段的变革、流通服务系统的重新定位和馆员角色的转变 ,正是这种变革才推动了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 ,邓小平、江泽民及我国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大量关于和平的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主要包括 :我们的和平观追求的是工具性和目的性统一的和平 ;是积极的、真实的热和平 ;是建设性、创造性的和平 ;是公正的、共享的和平 ;是理性、持久的和平。明确这些价值取向 ,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和平的对外政策及和平崛起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山西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法制教育,是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以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引导学生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为目的,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进行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确保此项工作取得实效的对策在于,加强教育立法,完善高校法制教育法律体系;加强阵地建设。创建高校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高校法制教育师资素质;加强规范化建设,充分落实高校法制教育机制;加强家庭、社区教育,构建学校教育和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网络;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估机制,确保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