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与西方的自然观不同,前者以“气”作为世界的本原,后者以“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世界的本原是非形非质而贯通于一切形质之中的“气”。“气”是无形的存在,万物之形由气变化而来。如庄子所云:“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篇》)“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张载也认为一切可见之象都是气。“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更重要的是,“气”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具有运动性。《谷梁传·庄公三年》云:“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杨士勋疏引徐邈言:“古人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然则传所谓天,盖名其冲和之功。”这种“冲和之功”,即气的运行。张载亦云:“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纲组,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正蒙·太和》)“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絪组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申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正蒙·参两》)这正指出  相似文献   

2.
老子是道家的鼻祖。老子所言“道”,为一整体,不可说;然其必即名言而显。道无处不显,然执于名迹,则失其真。道是一自然原则,但其本质上却是为“人”而设。老子从“观”的意义上讲道之无名与有名的统一。惟有“观”,才能开显道之本真意义。老子所谓“自然”、“无名”,无非是要在人伦或文明中保持住孝慈、忠信、慈俭等德性之本真内容。从这个角度看,它与儒家的精神本无实质上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老子》“无”之思想是中国神秘主义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人类语言所不能讨论的具有终极意义的存在。宇宙太始,就是从混沌之“无”到有形万物,它是超验的,本根性的,是一切由之生成的最终根源和始源。“无”本质上是时间性的,“无”是一种过程,一种流变。宇宙在无声无闻中运行,充溢着神秘主义的造化,但它如期本然构成了一个世界生成演化的空间。人类在这个空间上,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过着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然神秘生活。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氢”字不仅仅是对中国之“氨”的简化,它也包含着对中国之“气”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系列混乱现象的整理与超越意识。日本之“气”有“け(ke)”和“き(ki)”两种发音,代表了对中国之“气”理解与接受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け(ke)”表现的是古代日本人对中国之气的抽象性内涵的接受惶惑;“き(ki)”则将中国之“气”这→宇宙天地人生的本体概念,具象化为人生化、情绪化的具有描述与形容功能的词,并衍生出数量上远远超过汉语的“气”字词组。从语义的角度看,中国之“气”经历了四个发展演进的阶段:有形的云气之气(天气)→抽象的元气(宇宙本原之气)→人之气→文之气;日本之“气”则有“云气之气→可感知的神灵之气→人之气”三个阶段,它解构了中国之“气”的抽象化、本体论的性质,但未能实现从“天气”、“人气”向“文气”的延伸与转换。因而,与中国古典文论“以气论文”的“文气”论的深厚传统有所不同,“气”在日本文论中使用较少,且概念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5.
“虚”与“实”作为美学范畴的重要概念,是人们注目的研究课题。而“虚无说”,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古代文学理论的精华。近年来,也受到文学理论界的注意。我国古代使用的“虚无”这个概念,由于历史环境不同,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先秦两汉的道家就爱用此语,司马迁说:“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淮南子》也云:“虚无者,道之所居也。……所谓真人者,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这是指他们的“道”是“虚”的、无形无象的,谁也看不见,有非常玄奥而神秘的色彩。而文学理论家所说的“虚无”,与道家所说的“虚无”是两回事,有深广的理论意义。近  相似文献   

6.
有与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是宇宙本原和本质问题讨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傅山对历史上的有无之争作了总结性清理和改造,他提出的天地万物生于有与无的统一、万物即有与无的统一的“反常之论”,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探讨傅山的有无观,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有无”范畴的发展历史,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可以说,人类对宇宙的追问与人类的历史同步。然而这种追问从产生的那一刻起,便有两种不同的方向。一种是从现实的物质存在开始,一步步开阔人的视界,一层层扩大周围的世界;一种是从主观的精神出发,去构想世界的本源,比如巴门尼德的“存在”,黑格尔的“理念”,以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理”与“无”等。前一种方向也要有一种关于世界本源的认识做基础。然而这种本源完全是对现实的物质世界分解提炼之后得到的。比如古希腊哲学中的“水”本源,“火”本源,以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本源等。这种所谓本源的提炼,与在此基础上对世界的开拓,基本方法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着重可见的物质,并从此开始。后一种方向也要开阔人的视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虚”是典型的形上学概念。虚无化育了万物,从不盈满且不竭尽,蕴藏无穷无尽的效用。对有形有象的器物来说,“虚”代表事物中没有形质、不受拘束的部分,在对规定性的否定中,生发出创造性与可能性。老子借助橐籥的隐喻与谷神的象征,揭示虚无的妙用与生生的力量。老子发现了一种形上空间,这既不同于商末周初时人所屈服、仰望乃至征伐、争夺的神圣空间,也不同于“制礼作乐”试图实现的拒绝他者、秩序井然、万世一贯的世俗空间;老子用“虚”开辟了哲学意义上的形上空间,这一空间无弃人、无弃物、法自然,向所有的人与物敞开。此外,对空间的形上之思必然转向内在、直指人心:侯王应“虚心”“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百姓以无知无欲的状态,自然而然地进入彼此共存的世界。在由“虚”所构建的空间中,万物翱翔自然、自得其所。  相似文献   

9.
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其哲学、艺术具有更为深刻而纯粹的“宇宙2人”系统的特性。对中国哲学、艺术与宇宙的关系,勾划出一个暂可成立的理论模式,既是讨论、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进一步深化学术研究的必要环节。本文即提出“道一气一艺”模式,来加以讨论。从实体本体论(水土木金火)出发,中国人以“气论”为中介,推演到“抽象一流动”本体论。哲学史、艺术史、文化史的事实表明,“气”范畴确是从“形上”界走向“形下”界的转换环节(个别例外,则是“道”与“气”相混),是从无形转换到有形的中介。我们先从“气”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哲学蕴含丰富的内容 ,其中“存在”是贯穿全部哲学始终的中心线索。在海德格尔看来 ,哲学的全部问题中再没有比“存在”这个词更使人震惊、迷惑 ,又更为基础的概念了。事情也确乎如此 ,我们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有哪一件不存在着呢 ?甚至“不存在”或“无”也在某种特殊的意义上存在着 ,这类“否定”仅仅是另类存在者而已。真正的绝对虚无不仅不可见不可感 ,从根本上讲连思绝对虚无、说绝对虚无也是不可能的。但凡进入思和说的闯入者 ,即是出场了与敞现了 ,即是被赋予了存在 ,即便它尚且还只是一种很不“实在”的存在者 ;巴门尼德所言…  相似文献   

11.
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社会达尔文主义成功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主义和竞争意识,推动了清末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则以革命者的姿态,成功运用了马克思阶级斗争的理论,使中国摆脱了列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取得了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斗争哲学的延续,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和灾难;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基于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论政府信任的产生与效果及其模型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砚忠 《学术探索》2007,20(1):11-15
政府信任的式微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现象,它是西方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学者对此关注和探讨的还不多,因此,它是理论研究者应该关注的政治学问题。对于政府信任的产生与效果,建构了一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政府信任高低与否的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与公共期望之间的落差大小。政府信任能够增强执政者的合法性,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提高政府的施政绩效。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精神思维活动,道教"存思"法具有驰骋想象的特点,文学"神思论"的出现,与之密不可分.神思实际上就是把道教的存思方法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是文学中的存思.魏晋南北朝时文人化用存思方法进行创作的现象已很普遍,<文心雕龙·神思>篇的诞生,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要提高高校共外资料室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需精选书刊资料 ,按国家标准分类、编目 ,并编制专题目录等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乡镇党政领导的执行力,事关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山西省乡镇领导在转型跨越发展中,能把握大局,执行政策时处置恰当,使山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良好局面。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乡镇政府在人、财方面的匮乏,以及缺乏有效的制度建设,影响了执行力的发挥。提高乡镇党政领导执行力,需要从转变职能,规范行为,加强政策宣传和作风建设,理顺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关系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17.
唐宋时期中西交通史中的灵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旭 《阴山学刊》2004,17(4):89-92
灵州在唐宋史中的地位,论者多从政治史、军事史的角度进行考察,若从中西交通史中观察唐末宋初的灵州,会得到一个新的视角。灵州是唐末宋初中原王朝同西北诸族联系的最重要的通道,使节往来会聚,俨然国际重镇;同时灵州又是当时最重要的中继贸易地,在东西贸易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西夏占据灵州后,灵州的国际地位和边贸功能削弱,中西交通的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杜文玉 《文史哲》2005,(1):56-62
五代御史台的设官基本沿袭唐制 ,然其品阶却有不小的变化 ,且外台兼职更加泛滥 ,致使监察效力大打折扣。从其职能来看 ,除了推鞠狱讼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化外 ,并有不断事务化的发展趋势 ,承担了许多本不属其职责范畴的事务性工作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监察工作。加之当时藩镇林立 ,强臣跋扈 ,尾大不掉 ,使御史台难以正常行使职能  相似文献   

19.
确立共青团工作的一般原则包含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共青团工作自身作为系统的内部条件。二是构成共青团工作环境的作为系统的外部条件,即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20.
汪孔丰 《北方论丛》2012,(2):100-104
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等原因,许多徽州、江西等地移民纷纷卜居桐城。经过数代人的努力,通过科举入仕,这些移民逐渐由普通的耕读之家发展成为声势显赫的著姓望族。这些望族的形成,为明清时期桐城文学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以及文献之邦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蓄了更为持久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