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徽剧的起源问题。史论界历来有几种说法。一种认为:徽剧起源于安庆、石牌。它应该姓“安”或“石”。如《中国戏曲志·安徽卷》称:“徽剧,亦称徽调或乱弹……明末清初。徽剧以青阳腔、昆曲及俗曲为基础,于安庆石牌、枞阳一带发展而形成”。并认定“石牌是徽戏发源地”。第二种说法是。徽戏起源于徽州、池州的“徽州腔”、“池州腔”,它应该姓“徽”,而不是姓“石”。  相似文献   

2.
观石的感悟     
玩石,藏石,赏石,画石,咏石……石不能语,却能移情;石虽无情,人却有意。人石之间,物我交融。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艺术中存在一种“无为”艺术哲学观,根源于老庄的“无为哲学”,自唐宋以来逐渐突显。它与“有为”不同,是一种非自我意识、非执于法、非功利性的观念,指向一种无法被人的智识所穿透、出自本然的自发性创作方式。张涟“高坐与客谈笑,但呼役夫,某树下某石置某处”的园林置石艺术创作状态正是对这一观念最为生动的诠释。以此状态为媒介,我们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这种“无为”艺术哲学观:首先,它是一种“变识为知”的认知观,强调对无身理智的打破,凸显“智的直觉”;其次,它是一种“遗技合道”的技法观,区别于“技中见道”,其所突出的既不是罔顾法度,也不是心为法执,而是法随心转的状态;第三,它是一种“法天贵真”的性情观,标举独立自由、纵恣不傥的艺术人格,将古典园林置石艺术引向对生命本真的书写。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无为”艺术哲学观正是中国古典园林置石艺术中追求不似之似、不假斧凿、不求名石等新风尚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位于沅陵县境内的五强溪电站,是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目前,电站的建设已进入二期围堰阶段。为了让电站在预期的时间内顺利关闸发电,电站库区的移民搬迁已迫在眉睫。要搞好移民搬迁工作,鉴于我国一些电站在修建中的经验教训,一九九○年十二月中旬,中共沅陵县委、沉陵县人民政府主持召开了五强溪电站库区移民开发安置研讨会。现将  相似文献   

5.
《西部观察》2002,(9):39-39
公元2001年除夕夜。广西首府南宁万家灯火,在弃旧迎新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朱镕基在此地宣布:“我是积极支持龙滩电站建设的,应该尽快开工建设,并加快施工步伐。龙滩电站工程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工程项目,也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是广西各族人民盼望已久的工程。希望广西和各有关方面尽快做好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期开工建设,并尽快建成投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把广西建设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为国家‘西电东送’的战略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琼州学院学报》2015,(5):41-45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鸡蛋壳膜为模板,考察CTAB浓度,反应温度和鸡蛋壳膜朝向对碳酸钙晶型的影响.发现生成的碳酸钙是方解石和文石的混合物,增大CTAB的浓度有利于文石的形成;温度较高时,还生成球霰石;改变膜的朝向也会对碳酸钙晶型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上马石、龙塘、藏龙洞、胡家树林下赠匾等等。都是因朱元璋踪迹所至而命名或流传的故事。《绩溪县地名录》关于上马石自然村的来历说:“距县城东南2.5公里。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倚石上马,故名。其石今已不存,其说亦无可考。”“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参加郭子仪的红巾军,韩林儿称帝时任左都副元帅。龙风二年(1356)攻下集庆(路治,今南京市)称吴国公。废除了一些元代苛政,命诸军屯田。  相似文献   

8.
胡铁球 《社会科学》2012,(6):134-146
明代白粮解运,开始为粮长督率运夫解运,后变为粮长自雇船只和人夫解运,再变为官府督催粮长解运。一般来说,以"区"佥点粮长,每名输纳白粮数目较大;以"里"佥点粮长,其输纳白粮数目较小。白粮解运正米1石所需费用,宣德为3石左右,成化为3-4石;正德、嘉靖时为4-5石;到万历时以5-6石为常,明末飙升到8-10石。北运白粮之重役的形成,核心原因是粮长在解运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官辖",处处受官吏节制,使费繁多。由此可见,政府对民间组织的管辖环节不宜过多,否则弊端重重。  相似文献   

9.
几年来,由于长期奋战在钻井前线,特别是艰苦的松辽石油大会战,王进喜因劳累过度,常常胃病、关节病.为了让铁人放下工作,安心养病,会战领导小组决定送他去北戴河疗养.1961年7月,王进喜带着他那心爱的《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卷),随疗养团去北戴河疗养.北戴河风光秀丽,苍翠的青山和浩瀚的大海相映,精致的建筑与葱郁的林木文融.这里海岸漫长曲折,滩面平缓,海水清澈,是避暑、疗养和游览的好地方,这里有看日出、观大海、听涛声的金沙嘴,有隐现在潮落潮起中的老虎石,有松柏成林、郁郁葱葱的蓬蓬山,有鹰角石、有莲花石、…  相似文献   

10.
《四川社科界》2007,(2):19-20
3月9日,由省社科联和宜宾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的“向家坝电站建设与宜宾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活动动员会在宜宾召开。“向家坝电站建设与宜宾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活动领导组成员、区县委宣传部常委部长、部分社科专家学者以及市级有关学会负责人70余人参加了会议。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研讨活动领导组副组长王均,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研讨活动领导组组长杨冬生,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研讨活动领导组副组长吴光镭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1.
奇松是黄山“五绝”之首。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1990年黄山列入《世界双遗产名录》的古树名木54棵,其中有32棵就是黄山松。  相似文献   

12.
兰花山     
《中文信息》2007,(9):148-148
兰花山溶洞位于鸠山乡金盆水库以下1500米处,洞体高、宽2-10米不等,长度约1200米,岩溶发育较好,是长江以北罕见的石灰岩溶洞,洞内(洞口百米)多处可见钟乳石、石笋、石幔、石帘等典型有岩溶景观,还有诸如猴、蛇、鼓、锣等动物和器物造型,触手可摸,举目可见。  相似文献   

13.
重庆大足石刻研究会第四届年会综述陈明光,黎方银重庆大足石刻研究会第四届年会,于1995年9月7日至10日在四川大足龙岗镇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与’95中国大足石刻艺术节同期举行。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参加了艺术节万人大会开幕式及其有关活动。大足石刻研究...  相似文献   

14.
著书立说,是学人的本职,而为儒林立传,却非学人余事。板凳一坐十年冷,孜孜石乞石乞于学术“七宝楼台”的搭建。自是献身名山事业的最佳写照,然而治学之余,忆及师友交往与学风变迁,一旦把它们化为文字,虽然属于“竹头木屑”,但由于浸润了作者的私人体验与为人、为学的私密感受,往往能有更加感人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100砣矶岛     
《中文信息》2008,(2):138-138
砣矶岛旧称龟岛,位于北长岛与大钦岛之间的渤海中部。岛上港湾很多,俗称“口”,每村有一“口”,为渔港,亦以“口”为村名。砣矶岛植被极佳,夏季盛产黄花菜与山丹红花,处处可见戴胜鸟(当地称“花鞑子”)和一种黑色胡蝶。砣矾岛最有特色的是岛上的三绝:砚台石、盆景石和彩色石。故砣矶岛又称为石岛,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相似文献   

16.
《二年律令·秩律》的中二千石秩级阙如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阎步克 《河北学刊》2003,23(5):148-150
今见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中 ,最高一秩是二千石。有学者认为 ,《秩律》缺中二千石诸简。作者经过考辨则认为 ,汉初原无中二千石一秩 ,故《秩律》这部分并不存在缺简。  相似文献   

17.
论晚明白话公案小说刘重一晚明,是我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创作的繁荣期,也是我国公案小说的成熟期。从冯梦龙整理并刊行《古今小说》的天启初年(1621)起至明朝灭亡,前后虽不过二十余年,却先后出现了像“三言”、“二拍”、《型世言》、《石点头》、《醉醒石》等二...  相似文献   

18.
一、电站建设和电力生产同步推进,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获丰收──显示出国有大型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长期以来,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政府转变职能滞后、企业社会历史包袱沉重以及企业负债高、利息负担重、企业互相拖欠和人员过剩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国企的改革和生产经营。清江公司在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中,抓住改革的机遇,把电站建设和经营管理结合起来,把国有资产的运营和企业微观制度改造结合起来,推进企业改革的深化。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调动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盛唐之前没有渊明醉石诗,所谓颜真卿醉石诗的题名应为《栗里诗》.醉石的最早题咏见于晚唐五代,今存张固、王贞白和陈光三人醉石诗.醉石传说追源于南朝宋、齐而发扬于北宋,北宋诗人至少有陈舜俞等五家专门题咏过醉石.南宋有四家,朱熹题咏醉石诗二首,增加了醉石附近景观,是醉石流变中的里程碑.元明清时期的醉石诗不少于28家,不乏佳作.历史上的醉石非在一处,也非指一人,甚至反其道而生“醒石”新典,有时作动词表现特殊嗜好.醉石诗在诗史、文化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苏轼的《石钟山记》,是清代吴楚材和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中的一篇,现在也是大、中学校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以致成了大家所熟知的名作。 其实,这篇散文并非苏轼的力作。文章中存在着明显的失误。他所记述的石钟山并不全面,对山名的由来也解释得并不正确。 石钟山何由得名,历来的说法有三:一是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二是山石扣之,铿然有金声;三是山体上锐而下广,形如覆钟。前两种以声论,后一种取形论。自苏轼《石钟山记》出,第一种说法广为流传,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