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代宁波区域历史研究的史料问题:以地方文献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宁波区域史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并不太多,在论述问题上则受资料的影响,包括"商业调查""地方志"、"海关报告"等类资料对区域史研究的影响甚巨。不过,宁波地方文献的"生产"却不限于此,其他内部性的文献包括各种公私机构留下的档案,以及各相关者的函稿及日记、文集等。宁波同乡组织也也有许多出版品。这些地方文献主要保存在杭州、上海、宁波等地的图书馆与档案馆,民间也有不少遗留,需要系统调查采访与整理。在此基础上,近代宁波区域史的重建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2.
抗战电影的审美范式一直在由“一元”向“多元”裂变,尤其是在娱乐化时代的今天发生了重大转变,主要表现为内容肤浅、没有历史深度的庸俗恶搞。在这种转变中,抗战电影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被大大颠覆和消解,观众的质疑、指责甚至唾骂声也随之而来。抗战电影审美范式的这种转变是大众文化转型、消费领域扩展至媒介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一味地颠覆和消解文化理性的转变也造成了抗战电影经典难现的后果,是误入迷途,而不是折回归路。抗战电影如何找到避免陷入脸谱化、概念化和模式化误区的路径,如何以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表达对历史和人性的反思,这直接决定着其审美范式的走向和大众审美品位的高低。  相似文献   

3.
抗战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现阶段有关抗战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战文化本体、抗战精神、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文化、区域战时文化、战时社会思潮与学术、战时文艺、战时教育与文化名人、抗战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等多个方面。回顾这些成果,有助于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推动抗战文化研究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4.
抗战大后方歌谣调查研究是针对抗战大后方历史的一项基础性专题文献考察探索。一方面,用历史眼光来探析抗战大后方歌谣不断演化的历史概念;另一方面,从历史文献保护的视角来探讨抗战大后方歌谣文献整理的紧迫性、必要性及其开发利用的历史需要和时代需要。同时,论述了抗战大后方歌谣的政治威力、艺术魅力等历史影响,并揭示出抗战大后方歌谣搜集整理与研究探讨中出现的词曲分离、视野屏蔽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萧红抗日文学作品与主流文学风格的疏离使她成为一位争议颇多的作家。她的短篇小说《孩子的讲演》可以看作是她对创作时的时代环境和自身心境的展现,以及对创作抗战文学的独特思考。在公式化、概念化的抗战文学主流中,坚持适合自身特点的创作方式的主要原因在于作家所受到的文学影响和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蒋介石与斯大林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朋友到失和的过程.1937年<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是中苏国家利益的需要.蒋介石多次要求苏联出兵直接对日作战,但斯大林仅仅答应给中国援助,避免直接对日.蒋介石多次要求与苏联缔结"普遍性条约"或互助条约,也未能如愿以偿.相反,苏联为了保持其东部和西部边界的安全,先与德国后与日本缔结了十分不利于中国的条约.国民政府一度相当艰难.1945年8月14日苏联参战,固然加速了日本侵略者的灭亡,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收回的主权是不完整的.蒋介石赢得的只是一场安慰赛.  相似文献   

7.
在抗日战争时期,孙科主张坚决抗日,反对投降。他呼吁国共合作抗日,四度入苏求援。他还关注农村与民生,为战时经济建设献计献策,研究与前瞻战时战后世界关系与中国前途,并提出了清算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张。尽管孙科在政治上的妥协性多变性以及其旨在维护国民党统治,但从历史发展的[光和客观上看,孙科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思想和政治活动基本上符合爱国、民主、自由的方向,顺应世界之大潮,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战国时期吴地入越、入楚及战国时期黄歇治吴从而为江南地区的复兴所做出的历史贡献。指出在今日的苏南和上海地区留下的诸多烙上了"黄"、"申"等黄歇个人印记的地名、河道名等,反映了人们对其历史功绩的肯定与评价。  相似文献   

9.
发生于1937年至1945年间的抗日战争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是一场无法忘记的民族战争。在抵抗侵略过程中,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的民族主义精神是人类历史上的宝贵财富,为后代树立了楷模。在战争期间作为一种对抗日活动的支持,民族音乐家创作了大批的抗日歌曲,以音乐的形式反映人们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识,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军事化特点。这些歌曲不仅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了伟大的革命事业,帮助人们记住革命的历史与传统,而且为日后的音乐创作和音乐生活提供了深刻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体育图书资料是高校图书资料情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管理与利用体育图书资料工作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科研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根据新的革命形势的需要,把在职干部教育放在干部教育的首位,使在职干部教育获得了空前发展。这一时期,党的在职干部教育确立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充实了教育内容、丰富了教育方法,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在职干部教育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素质,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干部教育体系,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干部保证。在职干部教育积累了许多经验,在党的干部教育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对今天的干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