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华民族凝聚力无疑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中华民族大群体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尽相同的时代表征。秦汉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封建生产方式的运动呈上升趋势,中华民族凝聚力迅速发展。但是,历史进入宋元明清以后,社会存在不同了,封建生产方式逐渐失去了前进的势头,封建统治一步一步衰败下去。这个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状况如何?是发展了?还是停滞不前以至倒退了?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史研究中需要揭示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组合。并实现了新的发展的时期。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随着租佃制的推行,商品经济的活跃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理论凝聚力是在对当代中国的思想整合过程中形成并强大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在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同时 ,也继承了它的凝聚力 ;邓小平同志的人格影响力是其理论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民族凝聚力问题的提出有着划时代的现实意义。它与我们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族凝聚力,在历史平面上,发源于民族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内部,是在民族价值观(民族精神)导向下,由以上诸因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向心力、集聚力和粘合力。这种凝聚力的增长与消解,一刻也离不开民族价值观的引导。中华民族凝聚力扎根于中华民族价值观之中,价值观是民族凝聚力发挥功能的基因和结果。是团结、维系和引导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伟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4.
文化共识与中国近现代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逻辑起点探讨中国近现代民族凝聚力问题,首先必须确立一个逻辑起点。必须先弄清什么是民族凝聚力,它的内涵与特征是什么。否则,一切问题都无从谈起。我认为,民族凝聚力就是民族内部形成文化共识而促使民族成员相互吸引、团结、统一的作用。文化共识及其作用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涵。它主要表现为在民族主体(民族成员)文化心理的观念层次上形成认同而产生对主体本身的作用。①由此,一般说来,一个民族的文化共识是否形成和处于稳定状态是判断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与否的根本标志,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发展的状况。这样,必须在界定民族凝聚力内涵的前提下,揭示民族文化共识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表征状况(内容的构成及其变化特点),才能真正弄清近现代民族凝聚力问题。因此,我们研究近现代民族凝聚力问题,就主要是揭示近现代社会人们思想行为在近代化过程中的认同特点,即民族文化共识形成的特点。我们知道,文化共识与文化一样不仅依赖于文化本身的传播功能而具有继承性,而且依赖于文化的实践性而具有创新性。因此,一般一个民族在不同时期随文化的发展而具有不同时期的文化共识,民族文化共识  相似文献   

5.
社会凝聚力是社会发展的重大内驱力,它源于其成员自律的、内在的集团向心力,是使一个民族得以挤身于世界各民族之林,盛而不衰的巨大力量之源.这种社会凝聚力就是我们社会一般倡导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应为我们社会所倡导,并使之有效地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这种精神化了的社会凝聚力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血缘的、家族的、社会的、国家的诸多种层而的展示可以明证其内在规定的有效性和现实性.而如果我们将同属于汉文化圈的日本  相似文献   

6.
<正> 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实践问题,但同时又是一个很值得深入开掘的学术问题.由于对这一问题的学术研究才刚刚起步,许多问题还没有现成的结论,而我们时代的伟大实践又急切需要理论的指导,因此如何从理论上深入探讨和把握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及如何增强这种凝聚力,涉及一系列的基础理论问题、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它包罗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的范围很广.但我们既然立意要开拓这个新的学术领域,就势必要逐步明确其特定的对象和范围,明确其研究方向.这次会议,我们提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主题,就试图从长远出发,从根本出发,揭示今后研讨的基本线索和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中,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而存在的。中华民族凝聚力也不例外,它作为一种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产生、由其内在的物质力和精神力构成的合力,是一个由其内部互相联系着的各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研究中华民族凝聚力系统,其核心问题是把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一个系统来认识,运用整体观点、联系观点和最佳观点指导我们的行动,切实增强和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凝聚力。一、中华民族盘强力作为系统而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系统的存在具有普遍性。某事物系统不但同周围的事物系统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着,而且其内部各要素也总是处于互…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华民族凝聚力产生的历史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宏观的历史学角度探索中华民族凝聚力产生的历史原因,分析民族凝聚力与地理环境、政治传统、思想文化、民族因素间的关系。中华民族有一股强大的凝聚力,这股力量维系着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它是全民族在共同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群体力量,在历史的积淀中它不断组合变迁,成长壮大。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分裂和割据的时期,然而统一始终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抵制了分裂和内耗。凝聚力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带来了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及如何增强这种凝聚力,涉及一系列的基础理论问题、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它包罗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的范围很广。但我们既然立意要开拓这个新的学术领域,就势必要逐步明确其特定的对象和范围,明确其研究方向。这次会议,我们提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主题,就试图从长远出发,从根本出发,揭示今后研讨的基本线索和主攻方向。下面,我谈一些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1)这是一个具有内在因果联系和完整统一性的主题。“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这一完整主题的出发点和前提,“振奋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则是基本的落脚点和归宿。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凝聚力赖以生发形成的最重要的基  相似文献   

10.
<正>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今天提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首要议题,就是要清理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从而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本文拟通过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嬗变的历史过程和内在契机,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生长和发展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1.
汤敏  刘俊峰 《浙江社会科学》2012,(5):124-129,159
文化凝聚力形成的根本前提是对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的产生则需要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在浙江传统节庆活动中能够寻找到不少有益的文化凝聚力"因子",它蕴含的丰富的吴越文化的基因、符合文化心理的实质内容、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具有十足的文化向心力。但是传统文化失忆,有害文化、西方文化的多方侵扰和传统节庆活动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又限制了传统节庆活动文化凝聚力的发挥。我们只有发挥政府在繁荣传统节庆文化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弘扬传统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核,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中西文化交汇的关系,才能满足人们群众的文化需求,激发文化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民族凝聚力,应分为物质凝聚力和精神凝聚力。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观,可以认为,在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民族凝聚力的物质因素是第一性的。而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因素是第二性的,它来源于其赖以生成的物质条件,反映物质运动的趋势,服务于物质运动的过程。但当精神凝聚力一旦形成后,就有相对的独立性,有时精神凝聚力量还可以超越物质条件的限制,而对民族运动起巨大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民族的产生、形成的论述中,无不贯穿上述的观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  相似文献   

13.
对民族和民族凝聚力的再认识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曾经因为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等因素所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组织态的稳定共同体。民族凝聚力不等于文化的吸引力,它是自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综合因素凝聚作用的结果。中华民族凝聚力也就是中华民族所拥有的使自己聚集、团结在一起的种种吸引力、向心力和亲和力。这种认识要求我们维护民族文化安全,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要三个文明一起抓,构建和谐社会,以确保民族生存,培育出当代民族强大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规律性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由先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每当社会动乱、民族分裂时,则以进步势力为核心、以民族利益和民族大义为动力,重新凝聚起来,并焕发出强大的力量;在与外敌抗争并克服内部离散力过程中,中华民族凝聚力得以保持和发挥出来;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我们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成及早期特征章权才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是中华民族赖以统一、独立和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具体而言,它内涵着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有...  相似文献   

16.
解读“宗教”的新视角——宗教思维方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思维 ,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思维系统 ,其运思方式与现实价值、文化意义不同于求“真”———求“知”的思维方式 ,也不同于求“美”、求“善”的思维方式 ,具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 1)它是信仰式思维 ;( 2 )它是先验———教条式思维 ;( 3 )它是幻想———情感性思维 ;( 4 )它是倒置主观与客观、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思维 ;( 5 )它是求意义性的思维 ;( 6)它是静态———封闭式思维。宗教思维方式的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通过不同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 ,从而使得宗教思维获得更为广泛的存在空间  相似文献   

17.
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其伟大的凝聚力为举世所瞩目。在国内外的学术研究中,人们早已在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是,作为一个历史和时代的重大研究课题隆重推出,则应以广东省政协、广东省社联、广东社会主义学院等单位于1990年12月举办的“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首次学术讨论会为开始。会议开幕词中指出:“我们选择了这个题目,希望通过系统的研讨,对‘什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何以中华民族有如此强韧之凝聚力’、‘如何继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一系列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我们希望从厘定‘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科学范畴起步,然后逐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专题研究以及比较研究和发展研究”,“开辟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新的研究领域”。这个学术讨论会的近百名与会者,以及提交的数十篇学术论文,正是力图沿着这一思路,进行了初步的拓荒工作的。我们在这里选载了其中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以广角的瞥视方式介绍给读者。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会议将是一幢宏伟建筑的引人注目的奠基。  相似文献   

18.
一、市场经济对企业凝聚力冲击的必然性与两重性 企业凝聚力,是指企业能使职工固守于自己内部并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的吸引力,包括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和职工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它是任何社会群体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心理学研究中通过科学实验曾提出一个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9.
对刚刚结束的学术讨论要立即作一个小结,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里我只是受大会的委托,就会议的概况和个人的意见作一个发言。这次研讨会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主题,它所涵盖的内容,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较前有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概括来说,会议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有很强的时代性。我们这次会议是在这么一个背景底下召开的,从国内来说,是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关键十年,从国外来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严峻的急剧动荡的国际形势。因此,我们今天在这里聚会一堂,讨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么一个重要命题,它就具有深刻的对内、对外的时代内容。第二,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是一个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当今世界上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国之一。我们主要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及其作用角度,对中华大家庭的确立进行一番历史透视。 何谓民族凝聚力?笔者认为,它是在共同地域、血缘亲情、共同经济与政治生活基础上形成的以民族精神为支柱、以民族情感为纽带的民族心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内聚力、亲和力、吸引力、向心力。它本身是一种无影无形而又无处不在起作用的巨大精神力量,是社会的有机构成要素的凝结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