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学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亟待开拓的科学领域。美感和审美的问题,虽然同哲学、艺术,美的教育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对于美学理论的探讨,却往往为人们,甚至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人们所忽视。这种情况是急需加以扭转的。 为了促近这一学科研究工作的发展,这里对我国美学界有争论的几个不同学派做一个介绍。 我国美学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关于什么是美,即美的本质问题。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五种观点和学派。 一、主观论的观点(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这一派认为“美是人的观念”,“同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这是吕荧的看法)。高尔太则认为“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人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相似文献   

2.
设计,是人类造物的典型形式,它直接植根于人类最基本的物质活动中,几乎包括人类从物质到精神所有的活动层面。因此,设计美作为在设计活动中向人生成的价值意识,可以说是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语言。我们不仅仅把设计美看作审美的一个范畴和类型,而把它看作普遍的审美现象,审美的基础层次。当打算把设计美概念精确地规定出来时,我们感到这一概念具有如此多种含义。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人造物的意义有很大不同,如就装饰性而言,我们很难说古代青铜器的纹样和现代工业产品中的纹样同属于一种装饰意义,但我们仍然把它们同归于设计美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解构主义美学造成了"美"的失语,其实,"美"在人们日常的审美实践中是有统一语义的。在原始的审美经验中,"美"常常被人用来指称令人感到愉快的事物或对象。尽管美的事物从客观方面看十分不同,但都能从主体的愉快感方面找到统一性,这就叫"五味舛而并甘,众色乖而皆丽"。于是,"美"的涵义就从"愉快的事物"转化成"愉快的情感"。"美"就成了表示"愉快"的"情感语言"。因为美是事物中的愉快性质,所以,美离不开感受快乐的审美主体而存在。  相似文献   

4.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或者说是以审美关系为轴心为中介的美、审美和艺术三大部分的有机统一,这是周来祥同志近年来提出的观点.王一川同志在他的《美学对象不是"审美关系"》(载《江汉论坛》1985年第3期)一文中,对这一观点,特别是对"审美关系"这一概念的规定性提出了两条诘难:一是认为审美"'关系'是一个模糊概念,不宜用来指称美学研究的对象".二是指出把"审美"归属于"情感","实质上是把审美同生理、心理等同起来",把审美局限在心理领域,从而"遗忘了"社会实践".本文拟就此谈一点不同意见,以与王一川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5.
美与自由     
自由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古希腊的许多哲学家就使用过这一概念。不过,直到18世纪末,康德才首次把自由的概念引入“美的分析”,提出“只有对于美的欣赏的榆快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快”。①其后,席勒又进一步提出了美是“现象中的自由”,但它的真正含义则是指在感性现象中显示出来的道德上的自律。同时他又认为,“美先于自由”,“如果我们要实现政治的自由,必然要通过审美教育的道路。因为通过美,我们才能达到自由。”②席勒的看法明显地带有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这使得他虽然对美与自由的关系有了初步的揭示,却远未达到科学…  相似文献   

6.
美是一种有价值的愉快对象。美所以是一种愉快对象,源于是一种适性对象。"美的规律"实际上乃是有价值的令人愉快的规律和法则。"美的规律"分为形式美规律与内涵美规律。其中,内涵美的规律体现为"理念的感性显现"(立象尽意)和"给自然灌注生气"。对于生理没有缺陷、身体没有毛病、排除一切主观情感的审美主体而言,任何事物只要符合上述规律,就被视为具有内涵美的事物。探讨"美的规律",对于指导人们"按照美的规律造型",从事积极的审美创造和健康的审美活动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形式美的构成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一种有价值的愉快对象。美所以是一种愉快对象,源于是一种适性对象。“美的规律”实际上乃是有价值的令人愉快的规律和法则。“美的规律”分为形式美规律与内涵美规律。其中,形式美的创造规律和法则是“单一纯粹”、“整齐一律”、“对称比例”、“错综对比”、“和谐节奏”。对于生理没有缺陷、身体没有毛病、排除一切主观情感的审美主体而言,任何事物只要符合上述规律,就被视为具有形式美的事物。探讨“美的规律”,对于指导人们“按照美的规律造型”,从事健康的审美活动和积极的审美创造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浅谈图书馆工作中的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生活的领域是广阔无边的,现实生活中的美也是丰富多彩的,在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在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中,到处都存在着美的事物、美的现象。人们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无穷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在改造和利用大自然的同时,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社会美和艺术美。图书馆工作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同样也是一种创造性的人类活动,那么在这样的工作过程中,就必然蕴含着美的创造,馆内人员的日常工作具有不可否认的审美价值,能给自己,也给他人带来审美的愉快,满足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图书馆工作同其它一切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样,…  相似文献   

9.
崔仑峰 《理论界》2015,(2):150-152
美无处不在。人类生活无处不包含着美和艺术,生活中处处存在美、时时同艺术相关,热爱生活和生命的人,都渴望和追求美,而美术鉴赏正是担当着培养人们认识美、鉴别美、创造美的任务,是增强人们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等的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的分析认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使情感得到陶冶,使品格更加高尚,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不断探寻艺术之美,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周维山 《兰州学刊》2006,42(7):73-76
对“美的规律”内涵的认识,虽然意见纷纭,但是总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争论各方都把“美”理解为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出发探求美之为美的规律。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是一种生产中的规律,是一种关系规律。它不但包含美的事物的规律,还包含主体审美的规律。由此,“美的规律”的审美之维是一种必要的维度。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总和。作为与真、善相并列的美,对应的本质力量是判断力。只有找到了人创造美相对应的本质力量,“美的规律”才有了真正的存在基础,对“美的规律”内涵的研究才能取得豁然开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人们研究问题,往往首先对其概念进行界说,但创作动机这一概念却是不易界说的。虽然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很多方面的认识,如,弗洛伊德认为,创作动机是性欲的升华;阿德勒认为是自卑感的补偿;而萨特又认为是一种自我完善,等等。这些认识都各有道理,但是,一旦把它们同艺术创作实际联系起来就无一例外地令人感到是那么地片面和不完整。它们都不能说是对创作动机最高意义上的归纳和概括。  相似文献   

12.
美是一种社会存在方式,美是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后相当一段时间才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美的本质是给人带来愉快的享受,引起审美主体的美感愉悦。根据这样的观点,对什么是美可以作这样的界定:在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3.
审美经验的本性是什么?它何以可能?关于这些问题,学界历来争论不休.简单说来,可以把争论的各方划分为浅显主义和教化主义两派.浅显主义是由作为"愉快的感觉"的审美经验和作为"愉快的契机"的美的事物这两者的简单表征促成的,而教化主义由于承认美和德性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不会导致浅显主义,而是以与之不同的方式描述美和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14.
康德的美学学说同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一样,充满了矛盾。著名的康德研究者康浦·斯密曾就《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指出:“几乎在书中每一章里面康德都是自相矛盾的,而且难得在书中找着一个术语不是有岐义,前后不一致的”。康德的认识论是这样,康德美学也是这样。前批判期和过渡期的美学因为主要是现象描述的性质,尚未显出多少理论上的抵捂。到了批判期,当康德要为鉴赏判断寻找先验原理时,一系列的矛盾就出现了。我们翻开《判断力批判》上卷,几乎随处可见前后不一的论断。例如,无利害关系是鉴赏判断的重要特性,康德曾着力加以论证,但后来又认为不能因为是纯粹的审美判断就不能与利益相给合;美在形式也是康德美学的一个要点,但在论及美的理智兴趣时,又认为物的存在方面也会使人产生审美愉快,美的根源在主观是康德的基本思想,但又说美是自然的作品,承认自然美的现实性就摆在经验面前,美在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康德作为鉴赏判断的先天原理提出来的,但又认为可以把美称为审美观念的表现;在分析美的要素时把审美与伦理截然分开,但后来又说美是道德的象征;纯粹美是美的正宗,但美的理想却在依存美中;天才的本质在于独创性,却又需要范本和法规;康德极重视天才,但在天才和鉴赏(Geschmak,亦即趣味)不可得兼时,又主张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先秦儒家在伦理美育活动中,把造就“君子”、“仁人”、“圣人”的德育宗旨升华为“美人”、“美政”、“美天下”的审美理想,又用中和之美的审美尺度,把儒家理想人格的文化心理结构积淀于人格美的审美形象之中,从而把美与人类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人的品德、精神、人格、心灵纳入了审美范畴,开拓了中国古典伦理美育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美的研究对象是“属总体人类的美”,这一美只能是个体的美的总和或思维性存在,必然在“主客观的统一”领域。根据辩证法的宇宙论,美的研究首先是语言学上对“美”的语词之用法的界定。以人对不同事物的判断所持的根据不同,美可谓是“人的气质性、品格性精神”显现在能够引起人的生理感觉快适的物质形式上。审美是人的由生理快适感觉与心理愉快感觉相融合而生成的“精神感觉”活动。美的事物之发生原因,一方面在主体的审美本身,另一方面在客体的不可论美丑的事物。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实践美学观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把审美问题放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层面上去理解,为美学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野,并在对审美活动和艺术的历史起源问题上给我们以启示。他以实践观为立论基础,将审美对象和主体的审美能力都看成是劳动实践的历史产物,并强调人的感性的能动性,区别了动物生产与人生产的关系。而精神生产中的艺术生产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特殊生产方式。人的社会性的特定素质如感官等,则是审美享受的前提基础。任何物种的尺度与人的内在固有尺度的统一,就是“美的规律”。他强调人的感觉的解放,扬弃异化,追求全人类生活的高度自由,把整个社会看成审美活动的对象。他的实践美学观在西方和当代中国美学界都得到了推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相互依存的问题,及与此相联系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一体化等范畴,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外国际关系学界的热点问题,当然也存在着诸多的争论和分歧.不管人们对相互依存这一概念有多少争论,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战后五十年,世界各个国家的相互依存当然首先是经济的相互依存成为不争的事实.试图从理论上初步厘清相互依存这一概念的研究界定,是本文之初衷.  相似文献   

19.
论审美定向     
当今美学界,至少在我国,美的本质问题似乎成了一个“被人遗望的角落”,然而,这个问题就象美学的影子一般,不管你承认与否,只要你步入美学之门,它就始终尾随着你。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回避或摆脱。本文试图用“审美定向”这个概念去言说美的问题,以期引起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论学人之诗     
"学人之诗"有两重意义,本意是指学人所创作的诗歌,派生意是指不是学人所作但具有学人之诗风格和特征的诗歌.学人之诗体现出学术意识和学术精神,在诗歌创作中引进了学术研究的方法,常以专门之学人诗,具有质实沉厚的风格.由于人们在实际使用中的随意或"各取所需",使得"学人之诗"这一概念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学人之诗同诗人之诗的审美特征有较大的不同,诗人之诗多体现出艺术之美,学人之诗多体现出学理之美.囿于成见和偏见,学界对学人之诗的研究出现不应有的缺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