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85年黄子平、陈平原与钱理群合作的<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文,引发的效应至今不绝.陈思和在提出"新文学整体观"之后又与王晓明共同发起"重写文学史"的讨论.新意迭出的各家论述着实让现代文学的面貌大为改观.这些论述不仅在改变着细节上的表述,而且带来了始料未及的后果: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合法性受到了质疑.当我们将远古至明清一股脑儿地叫做"中国古代文学"的时候,我们怎能不怀疑1917年之后三十年文学的分量能否成为一门与之相对的学科?于是现代文学的研究者对于现代文学的起点与终点开始重新打量,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命名的合法性的讨论也日趋公开.  相似文献   

2.
究竟从何时开始了新文学的现代转型,有很多种看法.王铁仙先生的<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一文从文学创作和文学主流的角度去梳理现代性在文学中的表现,用一种文学的本质理论去重新思考文学的转型问题,在对文学现代转型以及双重本质理论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学分期的"1918"说.这种观点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现代文学的很多具体问题,对当下文学的发展也有很多启示.我想关键的不是确定文学史的具体分期问题,而是搞清楚真正现代性的文学是什么,我们的文学发展中应追求一种什么样的文学观念,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的正本清源,意义便在于此.  相似文献   

3.
谈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问题,"五四"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时间分期,它以人的个体存在为目标,将文学从"载道"桎梏中解放出来,还文学以"人学"本来面目,并且涌现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周作人的<小河>、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等富有"人学"内涵的作品.鉴于此,王铁仙先生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依据文本实践应是1918年.这种观点是切合现代文学发端的事实经验的.展开来说,五四文学革命不再把文学看做社会变革的工具,而是深入到文学本身的语体层面,要求文学存在形式的变革.胡适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主张,直接把变革对象指向文学的审美本身--语言形式,继之,刘半农、钱玄同、吴虞、鲁迅等人或以争辩方式为之助阵,或以创作实绩为之呐喊.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语体变换,看起来虽是一个文学工具问题,但实际意义远远超出当时人们的理解视阈.它在解除文化输入带来的语言危机,适应社会需要的同时,也加速了文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视阈中的现代中国小城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现代性的理论视角,通过对中国现代小城文学的梳理分析可以发现,正是小城的独特空间境域为小城作家提供了独特的现代性体验,使其作品在"审美现代性"与"历史现代性 "之间形成必要的逆向张力,乃至实行对"历史现代性"的负面效应的诗性批判,从而有效地促进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的两重性"格局及现代文化的自我批判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改造问题是现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中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世纪性的核心问题。致思路向的狭隘、研究视角的偏颇和对“现代性”义涵的认知模糊和混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胡塞尔的现象哲学特别关注于人类的意识现象,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透视现代中国文学现象的认识论。现代性由纯粹的思想问题转换为综合性的美学问题,实现了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视野转换。现代性美学是由三个层面有机构成的理论框架,它为现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提供了指针。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改造问题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中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世纪性的核心问题。致思路向的狭隘、研究视角的偏颇和对"现代性"义涵的认知混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现代性由纯粹的内容或形式问题转换为基于现代情感的审美问题为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的反思和研判提供了新的价值坐标。在与古典审美理性比较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文学主体情感、文学客体情感和文学本体三要素的现代审美理性框架,以此为指针系统考察和论证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古典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美学质素多元并存的复杂性质,着重分析了现代审美理性在20世纪中国文学大系中的地位和处境。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是来自欧洲启蒙运动并迅速全球化的哲学理想,现代化是其社会图景。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初期的启蒙救亡、中期的政治遽变、"文革"后的经济建设,至今仍在现代化过程中努力前进。然而中西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形态,决定了现代性进入中国后的曲折与变形。20世纪的中国文学被捆绑在现代化之路上,其审美特质与自主精神都必然受到特定时期历史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讨论,是近几年的事情,短短几年间,"现代性"讨论已取得了初步进展.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性"讨论进行梳理、反思,以期能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整体认识,并希望它能对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的思想革命、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承接着具有两千多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些现代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文化和文学中的古典审美思想和美学诉求并没有得到根本改造,而作为新的审美诉求的现代性质素始终没有得到健康持续的培育,这使得20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较浓的载道性、外向功利性和正剧色彩三大古典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整个中国文化由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化三个层次构成。民俗文化属于下层文化的范畴,其精神特质主要体现为反抗精神与平民精神。民俗文化的这种精神特质对中国文学精神的现代转型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与小说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到晚清,兼有真实性和虚构性的历史小说开始发生嬗变,由传统演义体蜕变为新变演义体,进而为琐事体;与此相应,其内容由尊正统发展为既尊君统又崇民统,由演述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发展到描述凡人琐事,由此可见中国历史小说已经发生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的文学思潮有一个从改造群众到改造知识分子的范式转变:20世纪初直到40年代,文学中的主导话语是改造群众的启蒙文艺;随着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改造话语的广泛传播,文学作品中改造知识分子的话语模式逐渐兴起;在改造知识分子的文学范式中,知识分子形象逐渐"逊色"于群众形象,甚至淡出了文学视野,这改变了文学的格局。通过改造知识分子来提高群众的地位,这种"改造"叙事颠覆了既有的群众与知识分子形象,但却远离了他们各自的真实,对知识分子和群众都有一定的"误读"。知识分子与群众只有在双向互动的情况下才能使各自走向良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成分。其特征是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使企业成为产权清晰 ,具有明确交易界区的独立竞争的市场主体。企业只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才能在竞争的压力下 ,在目标利润的驱动下 ,创造出最佳的经济效益。因此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于搞好我国国有企业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基督教文化产生之日起 ,其影响便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围 ,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体现在现代美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中既有相同又有差异 ,在不同社会文化领域中不断延续与变异 ,需要我们认真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自十九世纪末纳入了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社会机制之后,就不得不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脉动而发展。社会现代化是在否弃传统的基础上建构民主自由的现代民族国家,这种历史语境中所产生的思想解放和历史使命的双重压力,使文学表现出彻底摒弃传统的批判意识与追求自由民主的新思想和科学先进的新知识的现代性追求。这种现代性追求是现代中国文学秩序的核心,但不是全部。二十世纪前期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分别颁布了各自的出版法规,这种出版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的现代性追求有所阻碍甚至扼杀,但其维系现代性秩序的否定性价值却值得肯定,更无法否认其历史性的存在。现代中国文学秩序的建构并非单极发展,而是在这些力量的平衡中维系着一种稳定的现代性秩序,这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常态。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的<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运用现代化理论视角,以对儿童文学本性的认识和世界性儿童文学视野来梳理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轨迹,提出了中国儿童文学不是"古已有之"而是发生于"现代",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中存在着两个"现代"等富于创见的学术观点.<进程>不但厘清了中国儿童文学许多重大历史事实,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有关中国儿童文学的深刻思想,显示了作者深邃的意识、敏锐的眼光和注重事实的治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五四”以来现代中国学者的人生哲学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联系宇宙思考人生;综合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人生态度;崇尚自然,反对科学主义;强调意志自由和人生的自觉;既追求崇高精神境界,又重视当下的情感。他们对人生问题思考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在于:突破了中国传统儒家的社会本位的人生态度,也预防了西方个人主义所可能带来的危害;竭力避免陷入工具理性的泥坑,既具有远见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极力提倡人的意志自由,重视当下情感,对今天依然具有解放思想和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