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色”、“才”、“情”三者的合一,构成了才子佳人小说理想的女性观,这种理想女性观有别于前代文学。受明清时代文化氛围与社会风尚的影响,才子佳人小说“色”、“才”、“情”三者合一的理想女性观体现的是时代的呼声和个性解放的要求,有其深层的“至情人性”的人文亮色;尤其是小说赋予了女性形象新的质素———才情,在女性观上较以往文学有所超越。同时,此类小说又是从男性视角出发进行创作的,其理想女性观仍是男性话语的产物,显示了男性文人在欲望、文化、情感和道德上对理想女性的全面诉求与文化书写,女性由此再一次被异化,沦为被“凝视”的对象和“他者”。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中,学术界或盛赞其自主的婚恋观念,或肯定其对女性才情的重视。但是,倘若用社会性别理论去解读这些小说,就会发现,这些男性作者笔下的女性有关爱情婚姻的诸多观念,仍是出于“菲勒斯中心”的男性理念。于是,在男性话语统摄之下,女性成为一个没有主体的“他者”,一个“失语”的存在。小说作者们虽然在特定的时代文化氛围中极力显扬、夸饰女性“才情”,由于缺少新的思想资源作为支持体系,其理想女性观仍然未能脱出男性中心的价值关怀,充其量只不过是男性作者怀才不遇之情的一种外化,显示了男性对女性的全面凝视和文化书写。  相似文献   

3.
才子与佳人是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他们在小说中地位的重要,从这类小说由当时的“佳话”被今人冠以“才子佳人”之名这一现象即可看出端倪。鲁迅先生说,才子佳人小说所述“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在这类小说中,才子与佳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对于婚姻,功名的追求和美好结局,是作者寄托幻想,发泄其黄粱事业的极好题材。因此,准确把握才子  相似文献   

4.
英国17世纪玄学派代表诗人约翰·多恩(John Donne)在他传奇式的生活经历中始终坚持着“合一”的信念。这一信念源自于他的乌托邦式“大同”思想。该思想体现在多恩的宇宙观、婚姻观以及宗教观上,说明了处在资本主义理性时期的多恩追求平等、永恒和合而不同的哲理。  相似文献   

5.
天花藏主人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以往的学者多关注的是他的婚姻观、爱情观、才情观,而对他创作思想中的矛盾和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关注极少.实际上,天花藏主人维护正统“名教”的思想与大胆的婚姻观念相矛盾;“缘出于天”的思想与才子佳人主动寻求婚姻的行为相矛盾;才子科甲高中的同时又被举荐与帝王的理想,与自身现实的贫困、落魄、无人举荐相矛盾.而造成天花藏主人创作中的思想矛盾,又与晚明以来社会文化思潮、自身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生活的窘迫等息息相关,这些思想矛盾不仅反映了明末清初“士人”的精神失落,更体现了底层知识分子的道德意识、伦理诉求与爱情观念的新变.  相似文献   

6.
明木清初以天花藏主人为代表的小说创作,推动了才子佳人故事的发展,也引领了才子佳人小说流派的出现。天花藏主人的才子佳人小说虽然贡献很大,但在思想观念、小说体制、故事情节等方面却是在前代“才子佳人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从“言情”小说这一角度来看,天花藏主人接受和发展了以往“才子佳人故事”中的“才”、“情”观念;从章回小说体制来看,他的小说接受和发展了明“中篇传奇”的特点;从情节的变化来看,他的小说对才子佳人戏曲故事中的“阻碍”情节进行了模仿和新编。同时天花藏主人才子佳人小说的变化,也是通俗文学发展与大众文化、作家独创、文艺思潮变化等因素相互交融的结果。这种小说文体的演变和题材的完善拓宽了通俗小说的发展领域和空间,直接开辟了从文言传奇到白话章回小说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试论明清传奇中的“才子佳人”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论明清传奇中的“才子佳人”模式姚旭峰“才子佳人”并举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由来已久,《太平广记》卷三四四引唐李隐《湘录·呼延冀》曰:“妾既与君匹偶,诸邻皆谓之才子佳人。”宋晁补之《鹧鸪天》词云:“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其内在涵义基本生成:即指...  相似文献   

8.
在汉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有些词的词义同时或异时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色彩,非常特殊:有的具有互为反义的褒贬两义,如“徂”字,既有“死”义,又有“存”义。有的由褒义变为贬义,如“大放厥辞”,由“铺张辞藻,大展文才”义变为“夸夸其谈,大发议论”义;或由贬义变为褒义,如“客气”,由“行为虚矫,不是出自真诚”义变成“谦虚而有礼貌”义。还有的由褒义变为兼有贬义而后来又只用褒义,或者由贬义变为兼有褒义而后来又只用贬义。  相似文献   

9.
才子佳人小说与《红楼梦》的真、善、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任何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剖析,最后都可以归结为真、善、美视角上的评价。本文着意于才子佳人小说和《红楼梦》中各自“真”的纯度,“善”的深度及“美”的高度的观照与比较,试图概括回答《红楼梦》如何脱尽了才子佳人窠臼、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  相似文献   

10.
问世于20世纪初的“写情小说”,文本呈现出“联系古今”、“融通中外”的特点。“联系古今”表现在作品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婚姻、伦理道德观念予以继承的同时,融入了作家对当下时局、政治的关照和对新的文化背景下的婚姻问题的思考;“融通中外”则体现于小说沿用传统艺术手法的同时对西方小说艺术手法的借鉴。对传统的继承使才子佳人小说的余韵得以在写情作品中体现,新思考的融入和对西方小说艺术手法的借鉴,对传统才子佳人小说来说,则又是一种变相的解构。  相似文献   

11.
试论南拳的“内合一”─—对南拳中的“心、神、意、气、力”初探郑志刚在许多武术史料中,常常谈到“内外合一”这样一个“内”与“外”的关系问题,而由“内”与“外”的矛盾双方构成武术技术的统一整体,是以“内”的“合一”为基础的,因体表部位的形体动作受大脑思维...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 ,终身教育将取代传统教育 ,传统的教师角色也必将发生转变。教师群体结构将多层次和多样化。教师将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职能 ,由传教者变为引导者 ,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由指挥者变为参与者 ,由决策者变为咨询者 ,由教育者变为组织、管理者。师生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新的世纪呼唤教师转变角色 ,以适应信息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唐五代婚恋小说中的爱情诗,不论它们在小说中构筑情节等多种的文体功能,而仅从诗歌内容、成就、作诗原因、方式和效果来看,它们的作用就是男女主人公在爱恋婚配中种种情感表征的对外宣泄,是一种不能遏抑的自然行为,表达多种真诚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它们的根本价值在于婚恋中的传情定情作用。并且,诗融入婚恋小说是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到唐代始蔚为大观,而《非烟传》又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确立了后世“才子佳人”题材以诗传情定情的范型。研究“才子佳人题材的叙事文学”,梳理中国源远流长的才子佳人叙事文学发展过程,特别是用力于才子佳人叙事文学发展前期这一研究薄弱环节,将对“才子佳人”题材品类概念、特征、篇目审定起到积极的廓清作用。  相似文献   

14.
"素政堂主人"为冯梦龙之子冯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才子佳人小说出版家“素政堂主人”姓名及简况的考证。根据《列女传演义》“东海犹龙子”序后的“龙子犹印”、“素政堂”两枚印章,推知“素政堂”即冯梦龙所有之堂。但素政堂主人从事才子佳人小说出版事业时,冯梦龙已死,故素政堂主人当是冯梦龙后人。再据其他资料,推定素政堂主人为冯梦龙之子冯焴。  相似文献   

15.
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的婚姻家庭观和价值观,使现实社会中的婚姻家庭呈现出不同的社会人文景观。儒家主张积极入世的婚姻观和以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为主的家庭观;佛家提倡理论与现实调合,入世出世两无碍的婚姻观以及“慈悲”、“忍让”为主的家庭观;道家则积极倡导“顺乎自然”、“阴阳互补”的婚姻观和以养生和睦为主的家庭观。儒、释、道三家的婚姻家庭观的形成是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密不可分的,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1920年代旧派文人的都市言情小说对古代“士子和青楼妓女”和“才子佳人”两大言情模式既有沿袭又有变异:前者从晚清民初对都市恶性的审美体验中挣脱出来,对妓女产生人道主义同情,出现了和“才子佳人”言情传统合流的趋势;后者聚焦于真情难觅的“哀情”和在都市金钱主义和新思潮驱使下萌生的种种“怪情”,写世俗、平庸的男女之情。  相似文献   

17.
王鼎钧 《华人时刊》2011,(12):70-71
(一)站在李山的画前,我想到才情、功力和思想境界。我想假如有两位画家才情相等,他们的作品应该由功力见高低。假设两人的才情、功力都一样,他们的作品应该由思想境界分上下。当然,假如(仅仅是假如)两位画家的思想境界相等,那又得由两人的才情、功力决定名次。总之,才情、功力、思想境界,三者都很重要。  相似文献   

18.
才子佳人小说的产生及其结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才子佳人小说的产生及其结构特点李劲松才子佳人小说是一批由明末清初文人创作的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当时最盛行的一个小说流派。其特点,鲁迅先生的归纳甚为精辟:“至所叙述,则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故当时或亦称...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风行一时。这类小说在创作上呈现出明显的概念化、模式化倾向,成为历代批评家指斥的焦点。本文无意对“模式”问题继续作无意义的褒贬,转而在对才子佳人小说人物、情节模式具体剖析的基础上,从历史时代背景、民族文化传统、作家创作心态、读者审美趣味等方面探讨才子佳人小说概念化、模式化之特殊文学现象在明末清初出现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20.
才子佳人小说与《红楼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后,人们盲目接受权威人物的言论,对才子佳人小说的评价更是不公,甚至全盘否定,这是不科学的、不实际的。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才子佳人小说,小说史上将造成一大段空白,也不会产生文学巨著《红楼梦》。《红楼梦》继承和发展了包括才子佳人小说的“诸奇书”的思想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