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艺谋执导的《英雄》作为一个英雄的话语,一方面反映了当今世界求和平发展与统一安定的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透露了突出的求生意识、帝王崇拜情结与法西斯强权逻辑等暧昧不明的意识形态内客,可谓是一个崇高与崇高暧昧的集合体。  相似文献   

2.
“英雄+爱情”已成为当前文艺创作中的一种典型模式,描写爱情也已成为成功塑造英雄人物性格的关键因素和有效途径.英雄的爱情在追求爱情与追慕英雄的遇合中,站在了崇高与世俗的交叉点上:既写出了真实的自然人性,又写出了人性中所包含的神性与崇高;对大众文化有迎合又有超越;既有娱乐化、时尚化和狂欢化的大众文化审美属性,又因其悲剧美而具有崇高属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就论题阐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对此感兴趣的同志就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开展争鸣,以期在文艺如何处理崇高与世俗、英雄与普通人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上,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席勒把美分为刚毅的美和柔软的美(阳刚的美和阴柔的美),实际上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所谓的优美和崇高。席勒把优美和崇高作为一个整体,与自由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来看,美是现象中的自由,可是,优美和崇高所表现的自由是不同的,优美是在感性与理性的协调与和谐之中表现的自由,而崇高是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和冲突之中表现出来的自由,席勒还根据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性质把崇高划分为理论的崇高和实践的崇高。席勒总结了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理论,把美与崇高的共同本质和各自特征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虽未曾直接用崇高一词谈论美 ,但是 ,他对变与动、破坏与建设的倡导 ,对英雄、豪杰、大丈夫的呼唤 ,对大鹏、蛟龙、江汉赴海、火山喷发等意象的描绘 ,对大多数人焕发昂奋、进取激情的期待 ,都表明他在高扬崇高美。这种从思想启蒙、社会改革的角度对崇高的倡扬 ,在当时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梁启超对崇高的倡扬 ,在任何时候都有激励人的作用 ,这也许是从纯学理的角度对崇高进行研究所无法企及的  相似文献   

6.
军事文学最大的审美魅力永远在于它动人魂魄的庄严感、神圣感、使命感和崇高感 ,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是它永恒的灵魂和主旋律。莫言的军事小说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实验性的“非英雄化”阐释 ,是在竭力消解崇高。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美学中,自朗吉弩斯开始对崇高美学关注开始,至近代博克、康德等思想家的理论中,崇高得到全面论述并成为一个完善的美学范畴;在现代艺术的洪流中,崇高的内涵发生了位移,实现了它的现代转向,并成为后现代理论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利奥塔德的崇高美学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构成。本文将从利奥塔德的独特的后现代理论入手,分析其以崇高为核心的美学理论,以及对后现代的人的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一、“崇高”概念的历史发展与探讨 “崇高”是一个历史范畴。我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这个概念,《国语·楚语上》:“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这里的“崇高”一问只有修辞学上的意义,意为雄伟、高大,虽然它尚无涉文艺美学,但也具有了如今所论“崇高”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含义。可惜的是,与我国的文艺美学发展的特殊性相关,其后很少有人把它作为美学范畴来加以深入探讨。我国古代的“大”也有崇高的意思,《孟子·尽心章句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在孟子看来,美就是人体善良本性的贯注和浩然正气的内充。而大则在程度上比美更为强烈,在范围上比美更为广大,亦即比荚更为辉煌壮观。显然“大”就是崇高之意。但是,“大”除具有崇高的美学内涵而外,在我国古代还有诸多含义,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后来也很少有人把它作为崇高这个美学范畴来加以深入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讨论了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一书中关于意识形态幻觉的思想。齐泽克先是在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批评性分析中 ,将拉康的象征理论移植到社会历史层面中来 ,再通过卡夫卡的作品以及庄子梦蝶一类特定文本语境指认意识形态幻象对伪社会现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自然的数学崇高和自然的力学崇高进行分析,以及对人与自然进行相互比较,康德最终解构了自然崇高,而建构起道德崇高。崇高从根本上象征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彰显了人相对于自然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作为对审美意义和生存意义的揭示,“崇高”历来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电视剧对崇高美的追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崇高美的表现主要体现为悲剧性以及壮美式上。本文最后阐释了当代中国电视剧崇高美追求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康德到黑格尔,"崇高"在美学乃至整个哲学沿革中的境遇牵系着人的境遇.无论是康德、席勒还是谢林,都是把"崇高"与"美"(优美)作为审美判断或美感直观的两个性态有别的维度提出的;黑格尔依然沿用了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但他只是把它置于"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唯一被认可的审美维度下,赋予它以阐释"艺术前的艺术"的使命.美学在康德、谢林、黑格尔那里都只是价值祈向隐然可辨的哲学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美"和"崇高"的价值在怎样的分际上被确认取决于不同哲学体系的价值重心.一如悲剧的衰微,"崇高"违别我们已经够久了."美"正渐次沦落为当年叔本华所鄙弃的那种"媚美",与"告别崇高"的轻佻呼叫相唱和的是熹音湛湎中的人们的泛艺术嬉戏.然而,文化危机的消息毕竟早就报告着某种可能的运会,它在警示人们作必要的人文自审时也提撕人的审美心灵再度唤起那富于悲情的"崇高"的一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