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末民国时期安徽的农业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民初,安徽农业改良机构渐次成立,形成了包括农政机关、农会、农业推广机构、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教育机构的农业改良机构体系。其改良的举措,主要有举办农事调查、宣传农业科技知识、研究和推广优良品种、引进新农具和化肥、防治病虫害等。尽管改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改变近代安徽农业的落后局面。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山东的西方基督教传教士,除了在直接布道之外,他们还从事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改良活动。引进与改良农作物品种、参与乡村建设构成其农业活动的主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胶东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1912-1937年,随着国内外经济、科技交流的扩大,影响了山西的农业结构,推动了山西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向前发展.在农业科技改良实践方面,由于国内外经济交流的拓展,选种、育种技术的推广,许多农作物及畜牧品种被引进,对山西近代农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给现代山西农业打下基础,对现代山西农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科技的改良必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详细考察了山西铭贤学校对近代农业科技方面的引进与改良工作,通过对该校在农业科技引进改良贡献的研究,阐述了该校作为中国早期的农业科技研究中心之一,农业科技的改良对山西乃至我国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大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是科技作用于社会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史上的农业推广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间作物良种和耕作方法等方面的交流 ,起着农业推广的作用 ,我们可称之为“交流式的农业推广”。古代的农业推广以这种交流式的推广为主。 19世纪后期起 ,我国运用近代科学改进农业。自此以后 ,农业推广大多由农业机关、学校、社会团体等进行。近代最早推广的是美棉 ,同时也推广稻麦等良种 ,但以推广棉作为主。 192 9年政府颁布《农业推广规程》 ,成立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 ,随着又设置省县等级的农业推广机构 ,建立了各级农业推广工作的架构。抗战期间成立农产促进委员会 ,为加强农业推工作 ,采取了多种措施。当时以推广粮食作物良种为主 ,战时军糈民食无虞匮乏 ,农业推广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6.
近代先进国家经济的起飞,是沿着“工业革命”这条跑道升空的,而这条跑道是在相应发展的农业基地之上铺设的。欧洲各国工业革命以前,农业在1600—1800年间有一个明显的突破,结束了中世纪长期停滞的状态,西方学者称之为“农业革命”。意大利的契波拉将“农业革命”的内容归纳为六个方面:“休耕地逐渐消失并且由连续不断的作物轮栽所取代”;“新作物的引进或推广”;“传统农家工具的改良与新工具的引进”;“种子的挑选与家畜的饲养”;“可耕地的拓展与改良”;“使用马匹担任农场劳作的推广”。农业革命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清末的农政机构与农业政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危机的极度重压下 ,清政府被迫对农业进行了一系列改良 :设置了全国性的农业管理机构 ,选派留学生出国习农 ,设立农业学校 ,兴办农会 ,重视农事试验 ,并着力改良棉、蚕、茶业。这些政策和措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农业近代化的进程。但清政府对农业的改良是以服务于工商业为目的的 ,农业政策在制订和实施过程中都表现得摇摆混乱 ,难以得到有效施行 ,妨碍了近代农业的充分发育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陕西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陕西战略地位重要性日渐显现,陕西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地重视与开发,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明显加快,突出表现在:近代水利事业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科研力量得到增强,棉麦等粮食作物良种获得了较大范围的推广,近代农业机械及农药化肥逐步得到运用,近代农垦事业也获得了较大发展。战时陕西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步伐的加快,有效地促进了陕西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陕西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清末,清政府在改变传统经济政策、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同时,在商部农工商部的主导下,还开展了对传统农业的改良与振兴。创办农事实验场就是商部农工商部改良农业的一个主要措施之一。通过农事实验场这个平台,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形态逐渐出现了近代化的嬗变。  相似文献   

10.
西北近代农业经济发展是西北近代经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西北近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与规模,主要从通论、农业科技的推广、农田水利、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农业经济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五个方面,对1999至2009年十年间西北近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状况做一简单梳理。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不平衡性突出、研究深度不够、视野略显狭窄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并简单阐述了几点建议。希望对深化西北近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东南精英认识到现代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力主引入西方先进蚕业科技,进行蚕种改良,以重振中国蚕丝在世界市场的雄风。他们建立蚕业学校,培养人才,翻译西方蚕业科技文献,开展蚕种改良的实验,促进了我国农业教育的发展和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我国蚕丝在国际市场上的颓势。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的山东蚕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蚕桑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呈现出强劲的竞争和发展势头,这主要由蚕桑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优势管理体制,良好的市场经济信誉和比价效益,稳定的国际市场需求所决定,但蚕桑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进入21世纪之后,山东蚕桑业必须改革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实行规模经营,走科技兴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农村中介组织是沟通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桥梁和纽带,是连接农户与市场、为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服务并具有法人性质的经济组织。蚕桑中介是以经营蚕桑生产、加工、销售的农村经济中介组织。通过对永新县蚕桑中介组织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运作模式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降低交易成本、推动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分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福利水平的有效组织形式。文章基于对安徽茧丝绸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地调查,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绩效和运作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相应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农业补贴一直是各国关心的问题,由此也引发了国际范围内,尤其是美国、欧盟(欧共体)、日本等发达国家围绕农业补贴问题的激烈争吵。但各种分歧并没有改变国际范围内重视农业补贴、扶持本国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农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毕竟既是弱势产业,也是各国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日本赖以创汇的产业中 ,制丝业一直独占鳌头 ,对日本的资本原始积累和产业资本的形成、发展起过重大作用。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 ,制丝业必须开拓国际市场 ,以生丝的出口换取棉花等原料的进口。日本政府在制丝产地敷设铁路 ,改变生丝运输的落后状态 ,便于输送季节性制丝工人 ,抑制来价上扬 ,从而降低了生丝生产成本。铁路的敷设有力地促进了日本制丝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荷兰花卉产业集群、法国葡萄产业集群和美国的玉米及葡萄酒产业集群发展特点,并归纳了荷、法、美三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中国农业集群发展的几点启示: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劳动力知识水平的提高是集群成长的重要基础;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必须立足于区域比较优势;政府在农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辨证施治;注重发挥农民合作社及其他民间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产业和经济等诸主体要素的协同发展,需要稳定持续的资本投入与农业产出,而投入与产出的对象则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农村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的土地资源战略与农业产业布局作为先决条件,土地的利用方式是其根本,土地要素是各个发展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城乡土地置换利用城乡土地存在的差价,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与政策引导下,为农村发展提供稀缺的资金,保障农民既不失去土地又提高生活水平,还促进农村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等的改善,以及农业产业集约经营,为农村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9.
唐宋时期 ,经济重心南移。但宋代华北平原桑蚕丝织业仍极兴盛。桑蚕丝织业遍布所有的府州军 ,贡绢州的比例也高于其他地区 ;丝织品的质量精细厚重、数量丰富 ,仍为宋政府丝织品的主要供应地 ,且商品率高。这说明 ,华北平原仍是全国桑蚕丝织业生产的重心 ,桑蚕丝织业重心的南移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并不同步  相似文献   

20.
基于契约博弈模型的农业产业链纵向协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链纵向协作模式的优化演变有利于实现产业链整合,促进产业链参与主体利益互补机制的建立。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在分析市场交易、合同、合作社以及纵向一体化等多种纵向协作模式的运作方式及其优缺点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契约博弈模型对产业链纵向协作模式优化进行博弈分析。结果表明,合同模式并不是一种稳态的纵向协作模式,而合作社模式是合同模式的改进,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纵向协作模式,并由此提出促进农业产业链纵向协作模式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