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拟就柏拉图《理想国》洞穴比喻作一透视,以凸显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洞穴人与理念世界之张力就是哲学与政治的张力,其根源在于洞穴人对曾在之自我的向往与忧惧,向往来源于曾在为自我之先在的存在,是人无法抗拒的;忧惧的原因则是由于外在的曾在之自我的干扰,即肉体的干扰。而克服忧惧的方法一是外在的,即寻求他人的帮助,也就是柏拉图所谓哲学的友谊和法律;一为内在的,即至善之理念的获得与巩固。  相似文献   

2.
刘华萍 《理论界》2014,(7):120-122
在柏拉图政治哲学中,柏拉图曾对政治与哲学的张力有所阐释,但是在学界却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从两方面讨论这一问题:首先,柏拉图在理论上对政治与哲学进行了严格划分,他的"政治-哲学"观中就已经阐释了二者的张力;其次,柏拉图又通过走入洞穴试图消解二者的张力,实现哲学王的理想,但是就他自身的政治实践而言,他的政治哲学与其政治实践之间又存在张力,他并没有实现这种张力的消解。总体来说,柏拉图对待政治与哲学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态,这种复杂态度直接影响了整个西方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3.
洞穴喻是柏拉图提出的一个重要比喻,重返洞穴又是这一比喻中的敏感行为.为什么要重返洞穴?这一问题体现的则是哲人与洞穴或者说哲学与政治的紧张关系.二十世纪的两位思想大家海德格尔和施特劳斯都对这一行为做了细致的解读.作者比较两人解释异同的用意在于,描述而非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哲学与政治有何干系.这样做的理由是,尝试着全面理解一个永恒的根本问题要好过对这一问题的盲目无知.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提供了哲学问题的基本情景:它既包含纯粹哲学的思之擢升,亦包含实践/政治哲学的在世共处。海德格尔的洞喻解读意图道说柏拉图未曾言明的无蔽之真,这种赫拉克利特式含藏解蔽的斗争面相在对洞穴火堆的神庙疏解中得到彰显。施特劳斯的洞喻解读对纯粹哲学的存在之思保持了沉默,却对折返洞穴的苏格拉底式处境(城—哲冲突)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发微。总体来看,海氏和施氏代表了后尼采时代回返古希腊的两种不同路向:一方试图开启纯粹哲学重新开始的可能性,另一方试图直面哲学与诗之争的原初政治经验,尽管这两方面并未出离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之外。海德格尔对太阳(善之相)的无视与施特劳斯对存在(西学之"体")问题的沉默,使得一方堕入虚无主义(形式主义)的深渊,另一方陷入主义之争的泥潭。因此,重新回到古希腊,在柏拉图洞穴隐喻的处境下拷问两位哲人的致思努力和各自偏废,对我们理解柏氏思想的丰富意涵和执两用中,恰切评估海氏、施氏哲学思考的整体脉象、眼界高下及其理论得失,具有拨云见日的解蔽意义。  相似文献   

5.
结合海德格尔的政治事件来解读他对柏拉图洞穴比喻的解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谋求应对技术时代和虚无主义的政治之初衷,客观认识海德格尔思想与其政治行为的微妙关联,正视他留给现代人的无法回避的问题,有助于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理解海德格尔在纳粹政权的兴起与覆灭期间思想上所发生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把“正义”作为其政治哲学的理论支柱,并将城邦正义之公共善的实现视为政治理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就个体善而言,“正义”是其灵魂的和谐,实质是激情与欲望服从理性的指导.就公共善而言,“正义”是社会各阶层成员各安其份、各尽其责,实质是生产者与护卫者服从统治者的领导.柏拉图按照灵魂素质的不同将人划分为三个等级,这暗含个体灵魂及境遇的不可改变性.而另一方面,柏拉图又注重体育、音乐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这说明人的灵魂的可变性及可塑性.这样,个体追求自身灵魂完善的可能性与遵从社会等级制度的固守性互相矛盾,对灵魂完善的追求与对等级制度的服从形成悖论.柏拉图用个体善推导公共善的方式建构理想的政治管理模式,这种逻辑推演的合理性有待商榷.现代管理者在吸取传统思想之精华的同时应该注意其政治管理理念存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篇》中,柏拉图通过哲学王这一思想对政治进行了哲学化的建构,实现了理念世界中哲学与政治的统一;在《政治家篇》中,柏拉图逐渐认识到民主和法律的现实价值,开始了政治视角的现实转向。这一转变既存在一定的客观原因,同时也是柏拉图哲学的本性使然,转变的结果不是哲学的世俗化,而只是从柏拉图的绝对理想走向了相对理想。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政治-哲学"之间的张力探讨对政治哲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一方面基于对柏拉图所开创的政治哲学传统的认知,深知政治与哲学之间的张力,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哲学指导政治、哲学家积极地参与政治,来实现政治的消亡。马克思不仅在政治与哲学的看法上呈现出一种张力意识,而且在他自身与其政治实践之间亦呈现出一种悖驰的状态。不论在哪一方面都呈现出马克思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之间的更深层次的张力:反叛与传承同时共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与传统哲学史或者把柏拉图哲学描述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单纯理念论形而上学,或者把它解读成一种单纯的形而上学知识论不同,文章试图证明,柏拉图哲学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伦理学。但这种伦理学既区别于苏格拉底以“认识你自己”为起点的“德性知识论”和“德性教育论”,又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它要把伦理学理解为如同物理学那样的“存在的内在机制”,如同在《蒂迈欧》中那样,自然哲学(物理学)以伦理学为开端,而伦理学最终又回复到了自然哲学(物理学),因此柏拉图实现了早期自然哲学与苏格拉底伦理学的综合统一,又大大超越了他们。文章反对19世纪以来“隐微”和“显白”之区分,这种区分意图抽空柏拉图作品的内容,在隐秘学说中寻找作品中几乎不存在的所谓柏拉图的智慧,与之相反,真正哲学的解读必须依据柏拉图的真实作品,按照“存在的发生学”考察本真存在的内在发生机制,朝向至善至美至德发生的内在逻辑,这一内在逻辑在个人和城邦的灵魂中发生,才构成外在伦理生活秩序的原型,因而城邦政治生活是以正义为伦理、以多样性的德性相互共存,从而追求幸福实现的灵魂秩序的摹本。这样来解读柏拉图虽然是初次尝试,但比把柏拉图归属于任何特殊的哲学类...  相似文献   

10.
冯利华 《天府新论》2005,(Z1):281-282
<礼记·大学>是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其所言之"君子"指"一国的君主".<大学>提出其三纲之一是"止于至善",主张"为人君止于仁",后文亦以此为中心展开.因此,"止于至善"即"施行仁政".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地理空间移动是人类基本的空间行为之一.本文分析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基本类型,重点探讨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特点及其对回族的影响,对深入研究大分散状态下回族族群认同及其文化一体形成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一是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三是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四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在未来仍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  相似文献   

14.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起源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形成于苏共,对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极大。邓小平身体力行地作出了表率,废除了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这是对毛泽东干部路线的直接承存和发展,不仅在中共历史上,而且在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史上也属首创,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15,(11)
"周公梦"和"蝴蝶梦"既是孔子和庄子曾经实际做过的梦,也是他们梦想的体现。前者渴望某种成就,后者渴望某种自由。借助精神分析的释梦理论可以挖掘出两者深层次的共通之处,都反映了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对命运的抉择。深受其影响的后世学者也常常借助梦境展现自己的梦想。他们既要为国为民奉献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又追求充分的自由,张扬个人的特性。这种融"周公梦"和"蝴蝶梦"为一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梦想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深化,并已渗入到中国人的文化无意识层面,成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在中国政治系统中充当着中央政府行使职权的代理者和具体执行者的角色,在社会转型期,更多地承担着直面各种社会矛盾的重任,其公信力建设对于提高国家整体治理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弱化不但增加了政府运作的实际成本,而且威胁到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现有央地权力配置模式,是当前央地关系运作逻辑下的必然结果。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是与央地规范分权同行并交织在一起的,要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就应着眼于央地规范分权,力求在共同战略目标之下构建两者的和谐支撑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
文章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贪污罪主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村民小组长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人民团体委派到非国有企业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是否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贪污罪主体共同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