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魏晋重情的时代风气促使诗歌中出现了主体情感笼罩、充满在客体物象之上的言情慷慨的主观性意象,它表现为强烈的主观情感对物象的拟人化改造和情感对意象组合的直接驱动与构结.与此相对的则是主体情感蓄敛、隐潜在客体物象之中的巧构形似的客体性意象,在客观性意象中,诗人尊重物象自身的生命特征,物象吸收、融化了情感,对一泻无余的情感冲击力加以形式化的审美节制与缓冲,形成诗歌意象浑融含蓄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2.
诗歌要抒情述志,情感的抒发忌直露,尚含蓄,借助相宜之景物、意象,将情感呈现出来,这才有诗味。可以说,意象是诗歌的生命。意象包含主体的“意”与客体的“象”,含“意”之“象”不再是现实中的客观物象,而带有主体情志,《琵琶行》借助琵琶、江水、月亮、红色的枫叶、白色的荻花等意象,传达出了作者复杂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哲学视角及翻译学理论出发,探讨翻译主体和客体的范畴、特点和功能。主体(译者及翻译理论研究者)具有主导性、可变性和能动性的特点。客体包括文本、文本作者及读者,这三个部分是功能有同有异、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的实体。主体和客体同样是动态的和能动的。对主体和客体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定位,对于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蒹葭》模糊美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蒹葭》的模糊美来自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两个方面。客体方面是由于作品构思、意象以及“伊人”住所的模糊所至。主体方面与受众的感受、认识、想象、共鸣的模糊性相关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艺术语言的精神特质之一,“意象”产生的基础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同构关系,其中主客体之间相同的力的模式使“意象”的同构关系具有了绝对性,主体情感的差异性又使“意象”的同构关系具有了相对性。“意象”的同构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文学与其他艺术最本质的区别正是语言——文学意义上的语言。诗歌中的语言形象为“语象”。在艺术作品中,在物象、心象、语象与意象这个序列中,心象是主客体结合的产物,而语象一旦作为客体存在便有超越主体的多义性。意象产生于读者对客体的审美感知之中,意象具有本质上的不可言说性,把意象用语言、符号具体地表达出来就成为一种阐释,对语象的语言阐释。  相似文献   

7.
"文学文本"是文学实践活动的对象,体现着一种主客体关系状态.文学文本分析的实质就是着重强调文学文本客体的能动性,但是文学文本分析不是一种纯粹的客体或语言分析,它并未与主体或文学文本外的客观世界隔绝.  相似文献   

8.
虚拟语气的形成有赖于言者以何种方式表述心中之意,而意象的构成离不开主体情感的对象化。以主体情志去诠释客体,并赋予客体某种情志的指向性,让无形之意取得可感可观的物质形式,势必会造成概念结构的隐喻化,导致语用句法层面上的语法化。这一系列的演变都悄然发生在意象心理空间投射映现之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说的意象,不是指在作家的头脑中出现的没有独立的审美意义的零碎意象,而是指作家的审美意识物态化(语言符号化)的产物——文学文本中的特殊“形象”——整体意象。 任何文学形象都是客体主观化与主体客观化交融渗透的产物,文学文本中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的意象的产生过程也是如此,但是当它以整体意象在作品文本中出现的时候,从“物”与“我”的关系来看,就是客体主观化了的。诗歌意象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庄》、  相似文献   

10.
论审美意象的创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创构的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它源自《周易》的“观物取象”思想,并且形成了一个悠久的传统。该思想认为审美意象是审美活动中物我双向交流的产物,反映了个体的生命节奏与对象的感性生命的贯通,其核心乃在于情景合一。意象的创构以主体的审美经验为基础,通过主体独特的眼光和比兴的思维方式等,借助于想像力而达成的。这使得审美意象体现了虚实相生的特征。在意象的创构过程中,主体以感官尤其是心神体物,达到物我交融,并经由主体与对象的神合,在始终伴随着象的参与中实现了对道的体悟,从而也实现了人生理想与宇宙之道的贯通。  相似文献   

11.
文学存在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为文学存在之思辟出了新的思考路径。文学存在显现为文学文本的存在,由文学文本通达文学存在。开启文学文本存在之思,需要澄明文学文本变体。文学文本不以自身而是以其变体形式存在。文学文本始终异在。  相似文献   

12.
杰拉德·热奈特的类文本理论受到中西方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一些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修正工作,也有不少学者将其用于文学研究。类文本理论视阈下,文学研究的对象为环绕于文本边缘的类文本要素,如作者的署名、序言、献词、题记、版权页信息等。将作者重新纳入批评视野,类文本理论有效修正了文本理论将文本与作者相割裂的不当做法;将出版商引入批评框架,类文本理论不仅拓展了传统文学批评体系,还起到限制读者过度阐释的目的。同时,类文本理论促进了叙事学的进一步发展,使文学研究从文本中心走向文本边缘,并将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从而推进了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鉴于类文本与文本的互存关系,某些类文本和文本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它们在具备类文本属性的同时,又不乏文本的属性,而这一特性又恰恰佐证了类文本之于文本而存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论述了文学译者的创造性.文学翻译是译者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是译者的语言艺术再创造.文学译者是文学译本的再创作者,文学译本中渗透着译者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力量.译者重塑文学语言和重写文学译本的艺术再创造,使文学原作的生命得以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存活.  相似文献   

14.
文本理论是进入二十世纪后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独特文学观念.二十世纪以来,文学理论在探讨了作者、世界因素后,开始关注作品本身和读者的存在,文本理论聚焦作品本体和作品意义生成的倾向与文学理论关注重心的转变是一致的.文本理论中提出的许多全新观点,对文学观念转变、文学理论本身发展、文艺实践活动展开及文艺学学科教学、研究与建设都很有借鉴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区域文学史,闽文学的发展轨迹深深烙上了鲜明的地域文化印记。其形成是在静态的福建地域文化和动态的外来文化的双向影响、润渍下完成的。闽文学史的发展是一个在融汇中不断走向疏离的过程。在融汇中,闽文学史走向了成熟;而在不断地疏离中,闽文学史最终获得了新生,从而确立了其作为学科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从接受理论的角度谈评析者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评析者的接受理解力、独特感受力对文学作品的阐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评析者的文学、生活观念的变化,也影响文学作品的审美欣赏.  相似文献   

17.
审美情感与文艺创作的关系历来受到东、西方美学、文艺家的高度重视.审美情感的特质决定它处于文艺创作的核心、中介地位.审美情感关系到艺术创作欲望的萌发,艺术创作对象的孕育、传达,它能够使文艺家创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生活底蕴,能满足人们多种审美需求的文艺作品.没有审美情感就没有艺术;审美情感的消失,意味着文艺创造的消失.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探讨新历史主义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问题:1.新历史主义的特征和文学批评立场;2.新历史主义对作家主体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阐释;3.新历史主义文本观;4.作家、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等文学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英汉跨文化文学作品翻译中译文多样性的问题。着重阐述了文学接受过程中作为审美客体的原文文本的模糊性,以及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读者)在阅读欣赏时的主观能动性,并指出这两者也是多样性译文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男权文化语境中,作为女性作家,李清照以卓越才华和敏锐的审美感受,把女性深切的内在情感和她那不受压抑的生命状态化入诗词中,传达出浓厚的迥异于时代的女性本体意识。该文从崇尚格高淡雅的主体意识、吟唱至情至爱的生命意识和追求女性价值的忧患意识三方面入手,多角度、多层面、多元素地展现一个封建知识女性实现人生价值的独特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