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嘉良 《浙江学刊》2005,3(5):62-68
心理体验现实主义作为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的一种重要形态,是在审视现实主义文学自身缺失的背景中形成.其强调创作主体的作用,重视作家主体的深层心理体验在创作中的运用,深化对现实中的"人"的认知与把握,显示出现实主义的独创性.探讨其理论与实践形态,汲取其有益经验,对丰富与深化现实主义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袁红涛 《唐都学刊》2003,19(2):31-34
同是陕西作家奉献给当代文坛的三部现实主义力作 ,从《创业史》到《平凡的世界》 ,到《白鹿原》 ,其艺术风貌却有很大差异。现实主义对现实的反映与作家看取现实的角度 ,与作家对政治、人性乃至历史等“现实”形态的认识、理解和态度密切相关。作家身处的文学时代变化了 ,作家的“现实观”改变了 ,“现实主义”的创作就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同时在经典文本的歧义和缝隙之间也显示了现实主义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后现实主义文学,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的当代俄罗斯文坛上发育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现实主义。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她已覆盖自"30后"至"80后"好几代俄罗斯作家,呈现出一拨又一拨且有多种类型的艺术探索,显示出独特的哲学取向与美学追求、艺术定位与诗学特征,已然构成当代俄罗斯文学中一种有气势成气象的文学思潮,而在实现着其对"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双重超越。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范式,它拥有独具的世界观、独特的人生观、独到的意义观。既反思记忆中的历史又直面当下现实的文学叙写,既有所解构也有所建构的艺术写生,在生动地体现其别具一格而新人耳目的探索路向,在深刻地展现其积极介入当下现实生活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4.
刘怀玉 《创新》2015,(6):5-14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形态究竟是什么?答案在于对哲学前提的反思。经典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走过了一个超越德国古典辩证法反思传统走向对哲学现实前提反思追问重构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作为对现代性历史前提进行反思的社会批判理论的辩证法。马克思逝世之后,他的辩证法思想变成了一份充满着歧义而沉重的遗产。先是第二国际回避辩证法问题,而后来苏联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各自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在此过程中,辩证法经历了从主客体辩证法到人学辩证法,到结构辩证法,再到空间辩证法的多次转变。面对辩证法的多元化发展与实际上分裂的格局,针对后现代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不谋而合的对辩证法总体性逻辑的挑战,辩证法的当代形态重建仍然是一桩"道在途中"的未竟之业。其根本出路仍然在于回到历史与当代世界现实本身这个批判性前提上来。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分析斯大林、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写真实问题的有关论述出发,探讨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何以从要求写真实开始,结果却恰恰缺少真实的原因。将现实主义区分为肯定的现实主义和否定的现实主义的“肯定”、“否定”之说,事实上割断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同以往现实主义之间的联系,摒弃了作为现实主义之灵魂的历史理性批判精神。真实是从生活本身中得出来的,而不是从某种率先设定的观念中产生出来的。抽象地追求所谓“第三现实”或“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管现实状况如何,都要写出“使生活走向社会主义的东西”,都要说出“肯定的‘是’”,只能使文艺脱离现实生活,导致回避矛盾、粉饰现实的创作倾向的泛滥,导致现实主义精神的退化。  相似文献   

6.
孙仲 《浙江学刊》2004,(5):69-75
在国际政治学中,"进攻性理想主义"是现实主义的特别忧患.在现实主义看来,进攻性理想主义意味着为了理想的目的可以任意动用武力,而事实上又只不过是自私的国家借着公共的幌子推行自己的利益,最终害人又害己,伤害到自己的国家利益.研究这一批判不仅有助于呈现出重要的现实主义理论立意,而且有助于理解美国的当代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6,(11):82-85
马克思在早期思想发展中不断亮出"消灭哲学"的利剑。从历史语境来看马克思首次提出的"消灭哲学"具有五层意蕴,其实质上意指人们只有用现实的物质力量(而非纯粹的理论批判)来变革现实的社会制度,才能扬弃源自这种现实制度的哲学。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过程中前后两个阶段的"消灭哲学"是在唯物史观批判和超越旧世界观中不断深化和提升的哲学批判,唯物史观的形成成为马克思推进"消灭哲学"的逻辑主线。在唯物史观形成的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从意识形态维度、物质经济维度、历史主体维度、革命实践维度来推进"消灭哲学"。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在法国思想界兴起了一种"新社会批判"思潮,它由几年前法国历史学家发起的"思想共和国"协会演变而来,其宗旨是力图着眼于当代社会现实,实现对传统的"社会批判"理论的超越与创新。该思潮的学者不是流于批判资本主义弊端的空论,而是更多地采用量化的方法,把社会批判建立在事实分析之上,对当今形势下的社会平等、社会团结等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接受西方现实主义时,忽略或弱化了对现代性批判这一极为重要的内涵,而是强化了对封建主义、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批判和否定.20世纪40年代延安现实主义诗学的内涵和外延都已发生变异,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传播,使它加速偏离经典现实主义的轨道,向革命古典主义方向发展.把新古典主义纳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视阈,是延安现实主义诗学的一个创造性贡献,也是对延安现实主义诗学的政治要求,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现实主义的训谕功能.  相似文献   

10.
陆俊 《浙江学刊》2004,(6):27-31
新批判理论致力于超越当代批判理论的两种主流思想: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思想在批判现代社会、分析社会病症以及探索解放潜力等方面都给新批判理论家的超越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灵感.在社会批判理论的重建中,马尔库塞思想在当代依然有着其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先锋艺术只是一种封闭的游戏。它的反传统是意义的丧失,内容的瓦解,它以自身无意义的形象游戏满足当代人关于自我的形象虚构。先锋艺术在创作上则表现为逃避崇高,欲望代替激情,形象代替存在,制作代替创作。王朔式的“侃”之所以走向媚俗,不仅为了迎合市场,而且是其创作力沦丧之必然。镜前先锋的明星们服从市场运动的绝对原则,其包装、隐私、轶事和他们的“艺术形象”如出一辙。追星现象一方面表现了伪审美精神的胜利,另一方面则造成大众迷信。先锋是当代文化的现实,而不是当代文化的未来。超越先锋,从形象回归存在,深入现实,超越现实,才是文化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根据文本存在的形态,可将文本划分为现实文本、意向文本和理想文本。现实文本是当前存在的文本,或者以往曾经存在于历史上某一处的文本,不管它是存在于作者头脑之中或之外,哪怕它过去仅存在了一段很短的时间。意向文本是仅仅作为作者的意向而存在的文本。理想文本则是仅存在于某一解释者头脑之中的文本,是解释者认为作者已创作或应当创作但事实上作者从未实际创作过的文本。一、现实文本  存在于或业已存在于解释者头脑之外的文本,我称之为现实文本。现实文本又至少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历史文本、当代文本和中间状态的文本。对现实文本所作…  相似文献   

13.
晚清谴责小说对社会政治的批判,是借助于特定的书写方式而得以完成对社会生活、政治的想象性介入.影射性叙事即是其中一种政治修辞的策略.影射性叙事是指作者通过文本表层的叙事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强烈类比性,较为隐性地表达政治内容.作为一种政治修辞,影射性叙事改变了其仰视庙堂的政治希求心理和温柔敦厚的美学品格,而表达出一种政治批判的自由宣泄和游戏庙堂的世俗化美学趣味,同时它也开启了现代小说直面现实、关怀政治的现实主义创作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人习惯于把有无理想作为区别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主要标志,因此,一提鲁迅小说的理想,就会觉得诧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不错,鲁迅作为一个战斗的革命者,作为一个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一贯反对瞒和骗的文学,反对以乌托邦的空想去麻痹人。他敢于直面现实,向黑暗挑战,他是旧思想、旧习惯、旧制度的死敌。他的目光从未离开过现实,他的笔触始终对准那个罪恶的社会,无情地揭开它的种种毒瘤脓疮。因此,鲁迅的小说,至今还是最好的现实主义典范。但这些,决不意味着鲁迅没有理想。问题恰恰相反,鲁迅是带着自己的社会理想投身于文学事业的,也正是进步的理想,才使他的现实主义描绘显得分外深刻。他自己曾经明确地表白过,他弃医从文,是想以文艺为武器改造国民性,而他揭露病态社会,也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既透露了鲁迅的社会理想,也透露了鲁迅的美学理想,而且都付诸小说创作的实践,即在对黑暗社会的现实主义描绘中,透露出理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联系,是关于马克思学说整体性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联系是在马克思超越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超越哲学领域的哲学批判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即:在超越哲学领域的哲学批判中构建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系统,同时在超越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丰富和发展初步完成的哲学革命的成果,最后在这两种“互动”的批判中基本完成经济学革命并使哲学革命的内容和形式趋于完善。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联系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启示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其学说的整体性实际上包含着对后人研究和发展其哲学的一个最为根本的方法论要求——从其学说的整体性出发来研究和发展其哲学。为此,就必须形成由批判理念、问题理念和时代理念构筑而成的跨学科意识。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联系,是关于马克思学说整体性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联系是在马克思超越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超越哲学领域的哲学批判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即:在超越哲学领域的哲学批判中构建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系统,同时在超越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丰富和发展初步完成的哲学革命的成果,最后在这两种互动的批判中基本完成经济学革命并使哲学革命的内容和形式趋于完善。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联系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启示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其学说的整体性实际上包含着对后人研究和发展其哲学的一个最为根本的方法论要求——从其学说的整体性出发来研究和发展其哲学。为此,就必须形成由批判理念、问题理念和时代理念构筑而成的跨学科意识。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的美国当代小说家中,菲利普.罗斯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一位。在后期的小说创作中,他表现出对现实的极大关注,作品都是以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为背景,小说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折射出整个美国社会潜在的生存危机。罗斯后期创作中表现出的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极具代表性,是对自身否定之否定之后更高层次上的现实主义回归,即走向新现实主义。对这个显著转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把握这位当代美国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了解美国文学乃至西方文学的发展趋势,进而实现推介和借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崔际银 《阅江学刊》2013,5(2):111-114
李白的诗歌作品是展示其人格精神的重要载体。终生不渝地坚持信念理想、关心社会且勇于批判现实、积极进取、坚持个性独立、真诚热爱大自然等是李白人格精神的基本表现。这些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鲜明特征,对促进当今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边远 《学术交流》2008,(2):153-155
从创作主体与表现客体的关系来重新解读民间,将民间相应地划分为四种表现形态:在且属于、在而不属于、不在而属于、不在也不属于,并以此分析韩少功从创作初期到新世纪之初的文本创作,探究其在四种表现形态间的跨越性,着重阐释韩少功作品中"变"与"不变"的因素:对民间乡土的执著探索和思想维度的不断深刻.  相似文献   

20.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批判理论流派,继新自由主义之后对新现实主义,尤其是结构现实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在广义的批判理论阵营中,建构主义及结构理性主义思路让我们看到了国际关系理论的新视野。伴随着本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和两极时代的终结,国际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的本质是指国际关系或世界政治正处于重塑阶段,由此向当代大部分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及其观点提出挑战。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际政治研究中肯尼思·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structuralrealism),即国际政治的结构理论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