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要求,要使学生“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些规定就是要培养学生“乐于书面表达”的习惯。也就是说,只有引导学生“乐于勤动笔”,才能使他们“下笔如有神”。学生“乐于勤动笔”无疑就是写作教学的前奏。如何奏响写作的前奏曲——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  相似文献   

2.
课改带来了许多变化,特别是习作教学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的同时更加突出语言的独特性和表述的创意。总之,创造性表述成为“重中之重”,习作教学不断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流露真情实感。可以预料,习作教学的发展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再者,开放式的习作课堂,使学生不满足于会写,而是热衷于写;不单单写简单的记叙文,而要自由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理念体现了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要求我们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个活生生的体验环境,让他们有内容写,并把这些内容写丰富,使习作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实施建议,不仅为学生的习作空间带来无限的活力,也为多年来困扰在语文教师心头的“耗时低效”的习作教学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利用新课改精神指导学生的习作呢?我在这方面做了些尝试,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5.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年级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何为贴近学生实际?就是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相似文献   

6.
习作的目的是什么?一是表达,二是交流。表达性与交流性决定习作是人生命体验活动的一种方式。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感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写作要求强调作文教学要真实地展现学生生命的本色,要生活化。“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教师要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获取写作材料。  相似文献   

8.
创设情景让学生乐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习作本身就是一项最富创造性的劳动。以往的习作教学远离生活,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太过于规范化、程式化,让人感到莫名的压抑与束缚,忽视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对生命的关爱。因而。在习作创新教学研究中,再也不能扼杀学生那鲜明的个性,让八股式的了无生趣的作文教学指掌教坛了。在规范训练、注重积累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大背景,创设情景,引导得法,最能激起学生习作的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  相似文献   

9.
作文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成功的习作,是用文字点缀的靓丽风景。生活就是一幅画,那么,作文是以文字作画。如何让每一位学生乐于写作,提高写作水平,绘制出自己满意的图画呢?在长期的习作教学中,我努力优化习作指导,积极引导学生乐于表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体会。  相似文献   

10.
鼓励学生乐于表达,勇于表达,写放胆文,鼓励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尝试倾听他人的习作,尝试读中修改,初步学会使用删除、增加、替换、调序等修改符号是中年段作文起步教学的目标。三年级的学生如何走稳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学生的习作源于生活,重在积累,得益于练笔。小学语文中年级更应注重策略的运用,通过激发兴趣、洞察生活\阅读积累,丰富学生体验,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写出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是学生主动倾吐自己思想感情的精神活动,作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如何让学生快乐作文呢?下面我谈谈在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3.
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兴趣始终是增强学生信心、催其上进的力量。它可以点燃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学生厌写的畏惧心理和懒惰心理,使学生喜欢习作,乐于习作,勤于习作,善于习作,敢于创新。  相似文献   

14.
“习作是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真情实感。”新课标召唤着习作教学必须将学生领进生活这一大舞台。笔者通过多年的尝试,认为可以从“看”“听”“说”“写”“仿”“改”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扎实而有效的训练,逐步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主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习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写出一篇篇好的习作,让读者读来回味无穷,其中有很多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把句子写得具体,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还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小学习作教学递次遵循“激发兴趣,引向生活,读写结合,循序渐进”四步来走,以达到与之相对应的“低进入门,丰富内容,学习形式,苦练高出”的目的。 一、激发兴趣乐于写 这是学生习作教学首当其冲的问题,“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习作,老师凭什么把他们“领进门”?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指出:“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学生的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做到有内容可写。很明显,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掌握技巧,促进学生尽情的倾吐。只有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文章才会最生动.最真实。最感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不断探讨.潜心钻研.逐渐认识到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好和乐.酷和爱”是作文教学成功的良好开端,只有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动笔,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如何让学生自由表达.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呢?  相似文献   

18.
小学阶段,学生由写活到习作,常感到无话可写,情长话短,茫无头绪。究其原因:一、生活积累少;二、语言贫乏,写作技巧差。从教学方面来讲:常规习作要求限制学生自由表达,应试教育苦苦相逼,使学生习作兴趣和欲望被慢慢泯灭。在教学中我据新课标要求:注重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重在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增强习作自信心,营造自由表达空间,让孩子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把习作当作自己内心的需要,让习作课堂成为师生共度生命的美好时光。  相似文献   

19.
“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生普遍有厌恶写、害怕写的心理倾向。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在某一学科上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那冷漠的态度。学生只有喜爱作文,才会“乐于表达”.从而走上作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啊,作为第二学段的语文教师,怎样让学生的习作起步顺利有效。让孩子喜欢上作文写好作文呢?我一直在积极尝试探索着。  相似文献   

20.
如何让学生乐于表达 增强写作信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在以往的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每写起作文来,总感到无话可写,或茫无头绪,往往只是写上三言两语完事,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师在指导时没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以为习作指导课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应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从而增强习作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