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技术的人文化──读《梦溪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技术的人文化──读《梦溪笔谈》陈超南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便是突出的标志之一。宋代许多科技成就在该书中均有记载或评价。沈括亦有很高的科技建树。例如,在该书第430条中根据古生物的化石推断海陆的变迁,这比欧洲达尔文...  相似文献   

2.
<正> 苏轼《黠鼠赋》作时,有少年、成年、晚年时期诸说。愚意为晚年儋州时期作。首先,赋中怍者自称“苏子夜坐”,“苏子叹曰”。“子”为对男子尊称。《谷梁传·宣公十年》:“其曰子,尊之也”。如孔子、荀子等。宋人文毒中自称“某子”也都指中年或晚年。如欧阳修《秋声赋》中自称、“欧阳子方夜读书。”那是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  相似文献   

3.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名闻中外的科学界翘楚,其《梦溪笔谈》为世所推重。由元丞相脱脱等主持修撰的《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在关于沈括亲属的记载中有明显舛误,应予更正。《宋史·目录》“沈遘”条载云:“沈遘,弟辽,从弟括”。《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传九十》:“沈遘,字文通,钱塘人。……举进士,廷唱第一……以父扶坐事免……卒,年四十,世咨惜之。弟辽,从弟括。”按:“从弟”当作“从父”。上文载沈遘正当官运亨通之际,“以父扶坐事免”,可知沈扶为沈遘之父。稽诸史籍,沈扶与沈括是亲兄弟。沈遘之祖母许氏是苏州吴县人,据《苏州府志》,《吴县志》、《曾南丰集》等载,许氏出身书香门第,相夫有道,教子有方。生育两子——沈扶、沈括,“括以文学贵显,名重当世;扶入仕亦有吏材,其幼皆母自教之。”《吴县志·卷七十六》记载更明确:“沈遘,字文  相似文献   

4.
朱熹对沈括《梦溪笔谈》中自然科学部分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朱熹不仅获得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而且将《梦溪笔谈》中自然科学部分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传承下来,并体现在格物致知等理论中。随着理学兴起,中国宋元时的科学技术达到了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一、王延德生平王延德,东明人,又作大名人。生于公元938年(后晋高祖天福三年),卒于公元1006年(北宋真宗景德三年),享年六十八岁。他是北宋前期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与理财家。他撰写的《西州使程记》  相似文献   

6.
王禹偁,字元之,钜野(今山东巨野)人。生于后周世宗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卒于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年)。晚年贬谪黄州,世称王黄州,一身著述颇丰,现存《小畜集》、《小畜外集》共四十三卷,是研究他思想的直接资料。此外,还有《承明集》十卷,《奏议集》十卷,《后集诗》三卷,《五代史缺文》一卷,惜皆佚失。  相似文献   

7.
“马尾琴”最早载于沈括《梦溪笔谈》,它是由唐代“奚琴”演化而来的.奚琴亦称“嵇琴”,系胡琴的一种.北宋音乐理论家陈旸的《乐书》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鼓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扎之”.陈旸系11世纪的人,《乐书》于1099年编成、是时,奚琴尚在,故他的记载比较可信.  相似文献   

8.
老苏《辩奸论》为南宋反王学者所伪托,前人论之已详。然其文虽伪,其事则非纯出虚构。沈括《梦溪笔谈》中《王荆公病喘》一则云: 公面黧黑,门人忧之,以问医,医曰:  相似文献   

9.
一、汉代的鼓吹曲与相和歌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说:“唐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燕乐)。”这里所说的雅乐是指战国以前的古乐,流传下来的歌词即《诗经》。清乐,也称为清商乐,是指汉魏六朝的乐府音乐,流传下来的歌词即当时的乐府诗。燕乐是指隋唐时代以中原音乐为基本,融合边疆地区音乐并吸收中亚等地的音乐而成的新音乐,流传下来的歌词,初期多半是五、七言绝句诗,随后改变为长短句体,当时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即唐宋词。这里所说的音乐是指各个历史阶段形成的来自民间的音乐主流,而不包括历代朝廷专用于郊庙祭仪的徒具形式的所谓“雅乐”。  相似文献   

10.
邓广铭先生在复刊号《学术月刊》一九七九年第一期上,发表了《不需要为沈括锦上添花——万春圩并非沈括兴建小考》(简称《小考》),读了深受教育,深有启发。邓先生治学严谨,对于学术领域的实事求是精神,大为钦佩,特别是一扫“四人帮”的肆意篡改历史,大搞影射史学的恶习,使人耳目一新。万春圩在今芜湖县万春公社境内,是劳动人民很早开发的一个大面积江南圩区。十世纪前一度为土豪秦氏侵吞,改名为秦家圩,以示其私有。南唐时置官管辖,田租直接上交皇室,供后宫挥霍。北宋时下属芜湖县,田租归宋政府的大农(相当于农业部)。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初,江南大水,主管万春圩务的一个姓欧阳的官吏护圩不谨,圩堤被冲毁,其后的八十年间,虽然几度想修复,但都未成。直到嘉祜六年(1061)才得到修复。沈括撰写的《万春圩图记》(以下简称《图记》),对于北宋前万春圩的历史,对于嘉祜六年修复万春圩的缘由、始末、经过,作了比较详细地记载。这是我们今天研究万春圩历史的主要依据。邓先生对于万春圩的历史,特别是对沈括的《图记》一文作了很好的考订,然而我以为邓先生的《小考》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辽代佛学字书《龙龛手镜》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括《梦溪笔谈》收录的《龙龛手镜》是传世的重要辽代佛学字书。该书为辽代名僧行均编撰 ,对唐《玉篇》、《干禄字书》和《一切经音义》等广为参据 ,不仅对考察辽代民间正俗字和佛学的流传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考察辽南京道、西京道等有关历史地理和辽与高丽等文化交流史 ,亦有其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八干与十干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梦溪笔谈选注》在“守令图”第九条注释中,出其臆断。下面谈谈我的看法,供参考。现将沈括原文及注释摘录于下: “守令图”原文:“分四至八到为二十四至以十二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干、乾、坤、艮、巽四卦名之。”注者是这样解释的:“八干、原为十干,又称“天干”,也是古时用来记时的,沈括省去其中戊己两字(因与十二支中戌巳字相近)故称八干。注者出自于括号内的说明,就下了沈括因此省去戊己两字的目的,这完全是注者的臆断。是否沈括省去这二个字呢?是什么原因只用八干而不用十干呢?先看《史记·律书》记载:  相似文献   

13.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可简称《增韵》,毛晃、毛居正撰.《宋史》无毛氏父子传.毛氏浙江江山人.《同治江山县志》卷九有毛晃传略:毛晃,字明叔,沙堤人.绍兴间免解,任主簿.尝闭门著书,留心字学,增注《礼部监韵》,砚为之穿,学者称铁砚先生.其子居正,举进士,校《监韵》,俱有功字学.明修字韵,宋濂等上言,注释音切一依毛晃所定,遂取其书名《洪武正韵》.据今浙江省江山市文史馆毛永国先生考证,沙堤,现属华峰乡沙村.毛晃大约生于宣和五年(公元1123).绍兴21年(公元1151)进士,第二年即开始撰写《增韵》.十年后,即绍兴32年(公元1162)书成,作《拟进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表》(以下简称《表》).《增韵》呈上后,若石沉大海.晚年居家,在沙堤创办“高斋书院”.他的书稿曾在朋友间流传.其子毛居正为之校正并重增.到宁宗嘉定16年(公元1223),才刊印问世.魏了翁为之作跋云:“三衢毛氏《增韵》,奏御之六十二年,其子居正义夫应司成校正经籍之聘,始克锓梓于胄庠.然人情异响,趋简厌烦,故校其始著,尚多刊削.世之不遇者非特一《增韵》也.”毛晃另有《禹贡指南》一书.  相似文献   

14.
《辽史》是在辽王朝灭亡二百多年之后撰写的。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散失,撰写时缺乏认真核对,因而成书后讹误甚多。明显者如国号更改失载,年号误记等等,比比皆是。本文试图根据近年出土的考古材料,对《辽史》中关于辽太祖尊号谥号的记载,进行一点订正。据《辽史》记载,太祖生前群臣所上尊号有二:一为公元九○七年的“天皇帝”,二为公元九一六年(神册元年)的“大圣大明天皇帝”。其死后谥号有三:一为公元九二六年(天显元年)所上的“升天皇帝”,二为公元一○○八年(统和二十六年)进谥的“大圣大明天皇帝”,三为公元一○五五年(重熙二十一年)九月加谥的“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辽太祖生前于公元九一六年群臣所上  相似文献   

15.
苏籀(生卒年不详),字仲滋,宋代眉山人,苏辙之孙,苏迟之子。《栾城遗言》谓:“籀年有十四,待先祖颖昌首尾九年。”据此推算(按:苏辙晚年居住颖昌是在公元1102至1112年之间),苏籀约生于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前后;至南宋绍兴中后期(1140年以后),当朝中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得势之际,苏籀还在世,有活动。  相似文献   

16.
沈括是北宋的科学家、政治家,也是一个军事家。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干和非凡的军事技能。他主管过制造武器的军器监(熙宁七年,1074年),详定过《九军阵法》(熙宁八年,1075年),担任过鄜延路经略使(元丰三年至五年,1080—1082年),统帅过方面大军,与西夏军进行过激烈的战争,收复了失地。 这里所要考论的,是沈括的军事哲学思想和他的这种思想的渊源。 沈括的父亲沈周,是一个中级的文官,从王安石给他所作的墓志铭了解到他一生的行  相似文献   

17.
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三说:“杜甫《武侯庙柏》诗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太长乎?……此亦文章之病也”。《武侯庙柏》诗,即《古柏行》,这两句诗,意在以古柏之高大,来象征孔明人格之高大。但是,既然是“高大”,就不是“细长”,“高大”是古柏的特征,也是孔明人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宋代刻石《禹迹图》现存两块,一刻于刘豫阜昌七年(1136),一刻于绍兴十二年(1142),分藏于西安、镇江两地。1980年,曹婉如提出此图是沈括编制的,随后刘建国在《镇江宋代<禹迹图>石刻》一文中赞同这一观点。1984年,我写了《<禹迹图>的作者不是沈括》的短文,提出六条理由,否定了沈括编制《禹迹图》的说法。最近曹婉如又发表《再论<禹迹图>的作者》一文①,重申了原观点,补充了一些理由,对我提出的个别问题作了解释,但对我所说的其它理由则未涉及。拜读曹文以后,我更加确信沈括决非《禹迹图》的作者,兹再申论如下:一、图的名称:要确定《禹迹图》的作者,最直接的证据应当是图本身的说明,可惜这两件石刻都没有署作者的姓名。退而求其次,从文献中找到谁曾作过《禹迹图》的记载,也可以推  相似文献   

19.
提起《白兔记》,在我国广大民间,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早在七百年前的宋元南戏里,就有了《刘知远白兔记》这个剧目.由于它取材于著名的民间传说,剧中成功地塑造了古代农村妇女李三娘的感人形象,对她的痛苦遭遇给予极大的同情,因而赢得了千千万万观众的热泪,并广为流传,历演不衰,被誉为"四大传奇"之一,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宋元时期的南戏剧本没有流传下来,现今流传的为明代人修改的传奇本,有几种不同的刊刻版本,其中以明末江苏常熟人毛晋(公元1599-1659年)编的《六十种曲》本较为流行.此外还有明代万历年间富春堂刊本《刘知远白兔记》,明代万历年间由浙江钱塘人胡文焕选编刊刻的《群英类选》(公元1593年-1596年),其中收《白兔记》里  相似文献   

20.
《药地炮庄》现存四个本子,皆属同一底本。比对四者,可知此书始刻于康熙甲辰年(1664年),印行于康熙丙午年(1666年)、丁未年(1667年)之间。据《炮庄》诸序及相关文献,可证此书始著于方以智闭关南京高座寺时期(1653—1655年),续作于庐墓合山(1656—1658年),完稿于禅游江西时期(1659—1664年),前后持续十年之久,洵为方氏晚年思想之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