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调查了某厂生产的大口径涵管质量缺陷,分析了影响涵管质量的原因,并提出处理方法,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结果表明,加强全面质量管理,采取相关技术措施,采用优化设计方案和合理工艺控制,可减少了涵管内塌等主要质量问题,提高了大口径涵管质量。涵管质量缺陷降低42%,产品一次报检合格率提高了8%,优良率达到91.3%,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2.
多级覆盖设施选址问题建模及求解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应急服务网络优化设计中的设施选址决策问题,分析了应急服务的特殊性以及现有的设施选址模型在求解该问题时的局限性,基于传统的最大覆盖模型提出了应急服务设施的多级覆盖选址模型.该模型对"覆盖"概念的定义进行了扩展,考虑了应急服务的多源服务特性以及对多个服务源提供服务时可存在的差异性.之后基于分布估计算法(Estimation of distribution algorilhms,简称EDAs)提出了模型的启发式求解方法,并基于实验结果对算法参数选取给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针对客户消费属性的多维、相关及不确定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粗糙神经网络(RS-NN)的客户消费分类模型.在揭示了客户消费分类问题的粗糙集特性基础上,设计出由预处理分类知识空间、建立消费分类模型、分类模型应用构成的研究框架,系统阐述了基于粗糙集的约简消费属性、提取分类规则、构建粗糙集神经网络初始拓扑结构、训练和检验网络模型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最后以某地区电信客户管理为建模示例.结果表明:RS-NN模型在模型结构、模型效率、分类预测精度方面均优于BP-NN算法,是一种有效和实用的客户分类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宋木清  罗春龙 《管理学报》2010,7(4):628-632
针对现有质量管理建模方法大多难以有效处理小样本、非线性复杂问题的缺陷,提出了一套基于差分进化算法(DE)与支持向量机的融合建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武钢质量管理建模.与神经网络建模技术的拟合结果对比检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表明该方法能够为多目标质量管理问题提供一种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根据柔性制造系统中生产线的结构特性,本文在考虑机器具有不同生产能力的情形下,提出了生产线结构柔性定义以及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处理柔性能力扩充问题的近似规则.仿真结果表明了本文提出的结构柔性的定义以及近似规则的合理性,并对处理柔性扩充能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具有理论意义以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城区改造施工中引发周边建筑裂缝问题是我市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此类裂缝问题产生的原因、特性和类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裂缝处理办法,为其他旧城区改造建设者和相关住户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过程能力指数在质量损失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过程能力指数Cp(Cpk)值与质量损失函数是用来进行质量分析与处理的重要工具.论述Cp(Cpk)的文献不少,但涉及Cpm、Cpkm的却内容不多,与文[1]不同,本文从整体的角度讨论了多道生产工序的Cpm、Cpkm、相对质量损失、各道工序的损失度及其相互关系,给出了最终产品及其各道生产工序的Cpm、Cpkm之间的关系.最后讨论了两者在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在模式识别系统(PMRS)的基础上,采用石油期货价格加权,提出了能够有效的预测短期石油现货价格的新方法.以自然预测模型(naive forecast moclel)和PMRS作为评价基准,对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普通汽油(regular gasoline)和燃料油(heating oil)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PMRS的期货加权油价多步预测方法具有更为优越的短期预报性能.  相似文献   

9.
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是政策评估及因果推断中最为流行的方法之一.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该方法面临着控制变量在处理组样本和控制组样本之间非平衡性的挑战.传统基于均值差异t检验的平衡性检验容易产生片面和误导性的结论,使得后续因果推断产生偏误.为克服上述问题,本文对传统的平衡性检验提出以下改进:一是推荐更全面的多维度的平衡性测度指标,便于在匹配后更严谨地比较处理组和控制组的平衡性;二是提出了适用于非平衡样本的新估计方法:倾向得分匹配-逆概率加权-双重差分(PSM-IPW-DID),该方法结合了倾向得分匹配(PSM)克服样本自选择内生性及对非平衡样本稳健的优势和逆概率加权(inverse probability weighting, IPW)利用全样本信息的长处,在不进一步删除样本的情况下得到一种更稳健的双重差分估计方法.数据模拟和应用实例显示,本文提出的新方法能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宏观、微观政策的作用,得到更为可信的因果推断.  相似文献   

10.
过程能力指数主要用于定量描述加工过程满足技术规格要求的能力,目前普遍使用的能力指数如Cp、Cpk、Cpm等主要针对单一质量特性,关于多元质量特性的过程能力指数尚未得到很好地解决.本文首先对多元过程能力指数的发展情况做一总结,指出现存的若干问题,然后在单变量过程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下,利用单一质量特性加工过程的差异系数,对单变量过程能力指数进行加权处理,得到多元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公式.然后基于Bootstrap抽样技术,对多元过程能力指数的统计分布进行仿真处理,获得了多元能力指数的经验分布及其大致的置信区间,从而为有效进行多元质量特性加工过程分析提供了概率依据.最后以某曲轴加工过程为例给出了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11.
曹滨  高杰 《中国管理科学》2018,26(7):142-150
工艺设计质量决定了产品可制造性,从而对产品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在生产外包环境下,不仅供应商的质量努力难以合同化,而且工艺设计质量可能是设计者的私人信息,因此在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往往是不对称的,从而为质量激励合同设计带来挑战。本文考虑一个制造商和一个供应商构成的两级供应链。制造商可能自己设计产品,然后将生产外包给供应商,也可能将设计和生产都外包给供应商。本文分析了在这两种外包策略下,制造商的质量激励合同设计。研究发现:1)当工艺设计质量是对称信息时,制造商可以通过质量合同设计实现全局最优质量和利润;2)当工艺设计质量是制造商的私人信息时,工艺设计质量高的制造商可以通过降低对供应商的质量惩罚强度以及增加采购价格来传递工艺设计质量的信号;3)当工艺设计质量是供应商的私人信息时,制造商可以通过质量合同菜单来甄别工艺设计质量信息。与工艺设计质量是对称信息时的均衡合同相比,在针对低工艺设计水平供应商的合同中,制造商降低质量惩罚强度和采购价格;在针对高工艺设计水平供应商的合同中,质量惩罚强度不变,但采购价格提高。  相似文献   

12.
将质量水平作为关键因子引入到更新产品设计的最优决策问题。通过界定质量水平、质量效用、顾客质量偏好及产品更新率的内涵,构建了新旧产品同时存于市场的竞争模型和旧产品退出市场的非竞争模型,求解得到了质量效用、质量水平改进量和顾客质量偏好的关系,确定了更新产品最佳质量水平的取值。通过数值分析,验证与分析了最佳质量水平与质量效用的关系,给出了新旧产品价格与质量优势区间,为企业的产品更新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两级供应链产品质量控制契约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博弈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研究在两级供应链中如何进行质量控制契约设计的问题。建立生产商和购买商的期望收益函数模型,生产商对其生产过程投资水平进行决策并确定其产品质量预防水平;购买商进行质量评价决策并确定其产品质量检验水平。生产商存在降低其生产过程投资水平的道德风险问题,在生产过程中将"削减投资",购买商为激励生产商提高其生产过程投资水平将支付"信息租金"的成本。购买商在进行产品质量检验决策时,存在夸大产品质量缺陷率的道德风险问题,在产品质量检验过程中将"过度检验"。运用最优化原理,求解生产商的最优生产过程投资水平、产品质量预防水平和价格折扣额与购买商的最优质量检验水平和外部损失分摊比例,并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当生产商提高其生产过程投资水平时,其质量预防水平将显著增加,购买商的质量检验水平将显著下降;随着购买商质量检验水平的提高,生产商所提供的价格折扣额先增大后减少,生产商所承担的外部损失分摊比例将会下降,其期望收益增加,购买商的期望收益将会减少,供应链联合期望收益将呈现"倒U"型,求解了期望收益的最大值及各契约参数的值,结果证明所提出的质量控制契约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依托社交网络优化产品线是实现“匹配消费者需求带动产品设计-制造-营销全流程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尽管已经引起实业界的重点关注,相应的学术研究却十分匮乏。鉴于此,本文基于同侪影响理论与前景理论,结合社交网络情境下消费者的产品需求、偏好及决策,构建涵盖产品线营销层面和设计层面的双层规划模型;然后结合智能手机产品线实例,运用嵌套灰狼算法对该双层规划模型进行求解验证。本研究旨在提出社交网络与产品线规划之间耦合作用的联合优化框架,为面向社交网络的产品线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一类产品质量成本优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产实际中,工艺指标往往难以精确控制在某一具体数值上,据此提出了针对质量控制范围决策的质量成本优化问题。以电石产品质量成本优化为应用背景,定义了基于边际分析思想的质量成本函数,建立了基于质量指标控制范围决策的非线性规划形式的质量成本优化模型,给出了模型的求解思路,并通过实际数据进行验证,该方法比传统质量管理策略具有较大程度的改进。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产品寿命周期的质量成本模型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质量成本数学模型通常是根据产品的合格率即产品的质量水平来建模的,无法反映产品质量成本与产品寿命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根据产品所处寿命周期各个阶段质量成本的变化特性,建立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的质量成本数学模型,即产品质量成本随产品寿命随机变量变化的函数关系;提出了尽量缩短产品介绍期时间,在产品成长期推行零缺陷的质量管理要求及设法延长产品成熟期时间的优化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7.
Taguchi method is found efficient for optimising process performance with a single quality characteristic (QCH) of a product or process. In practice, however, customers are concerned about multiple QCHs, which are usually correlated. This research proposes and implements an approach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 and two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models, including CCR and super efficiency, for optimising multiple correlated QCHs in robust design. The PCA is first utilised to obtain multiple uncorrelated linear combinations of principal components, which are the same number of QCHs and hence avoid the loss of information by ignoring some principal components. Then, these components are utilised in two DEA models to decide optimal factor levels. Three real case studies are provided for illustration; in all of which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found more efficient than some other techniques in literature, including engineering judgement, PCA, PCA and grey analysis, and utility concept. In conclusion, the proposed approach shall provide a great assistance to process/product engineers for obtaining robust design with multiple correlated QCHs.  相似文献   

18.
针对田口方法的不足,本文在双因子方法DRA(dualresponseapproach)的基础上从经济的角度讨论了参数设计问题。考虑产品规格界限及质量损失的不对称性,建立了经济性参数设计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GA)得到了最经济的过程均值与波动方差。最后给出一个实例验证了此模型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专利授权有助于激发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实现专利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而产品质量则是决定企业能否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本文针对由专利持有企业和品牌企业组成的系统,考虑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以及品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研究品牌企业产品质量决策和专利授权合同设计问题,进而分析CSR投入对各个企业利润、消费者剩余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市场条件下,专利持有企业会策略性地设计专利授权合同形式,即选择仅包含"一次性固定授权费"或者"一次性固定授权费+版税提成"的专利授权合同;品牌企业CSR投入并不会影响专利授权合同的形式,但会提高一次性固定授权费;CSR投入会促使品牌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但并不一定会导致产品销售价格的提高;CSR投入虽然会降低品牌企业利润,但能有效提升专利持有企业利润、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20.
Both practitioners and researchers have developed various approaches to support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s in their creative process of generating new and valuable product concepts. A key concern of all innovation approaches is to translate the needs, wants and aspirations of users and customers into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 that match the underlying needs. Many existing innovation approaches focus predominantly o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tself by providing support for aggregating data and making trade-off decisions between user preferences traceable. For that reason, we label these approaches user preference-driven. In contrast,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design thinking (DT) has emerged as an approach that assumes knowledge of user needs information to be fuzzy and unreliable; it addresses this challenge by focusing on developing user experiences through empathic in-depth user research and iterative prototyping. Consequently, we label approaches such as DT user experience-driven. Although DT has generated particular interest among both practitioners and educators, the academic literature investigating the usefulness of DT remains scarce. To help close this gap, we study the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applying DT processes and tools in terms of new product concept creativity relative to applying a traditional innovation approach. Using an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collecting quantitative data from 53 teams and their projects, we find that teams applying DT outperform the control group that applies an alternative innovation approach, namely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 in terms of the feasibility, relevance and specificity of concepts, but not the novelty.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our finding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