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杭 《日本研究》2011,(3):26-29
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GDP规模仅次于美国的国家。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我国正面临与20世纪80年代日美货币谈判时相类似的国际环境,即中国持有大量对美顺差,美国国内经济不景气,美国不断向中国施加贸易平衡压力等。在日本和中国先后成长为经济规模“世界第二”的国家的过程中,都遭遇了美国强大的贸易平衡压力。日本在应对美国贸易平衡压力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国借鉴。本文回顾了两国遭遇美国贸易平衡压力的大致过程,分析了两国针对美国贸易平衡压力的差异化应对及其背后的原因,并就其中的一些问题展开了比较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北作为日本传统的贸易对象,在战后日本经济复兴的初期曾成为日本对外贸易的一个重点。从1948年开始,美国政府制订并实施了发展有限日中贸易的政策。日本与东北的贸易在这一政策下有所恢复。但在冷战格局下,这一政策并不持久,随着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实行对华经济遏制政策,日本与东北的贸易也随之结束。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 80年代以来 ,西方经济学家在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悖于传统贸易理论的政府干预政策主张并被广泛运用。日本被称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理论的国家。本文拟就支持这一理论的几个主要观点和日本的政策实践作以介绍和分析 ,为我国“入世”前后的政策选择提供一条新思路。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简介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不完全竞争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这是两个前提条件。同时 ,在这一理论研究中 ,又采用了经济学中的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及产业组织理论等现代理论。…  相似文献   

4.
王志 《社科纵横》2013,(4):40-44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势头越来越汹涌,对中美贸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更清醒认识美国贸易政策本质,这需要从体系、国家、社会三个层面,分析它们的基本特征及其变迁。体系是美国贸易政策制定的背景;国家层面是美国贸易政策制定的制度保证;社会层面是美国贸易政策制定的社会基础。奥巴马执政以来,这三个层面都呈现出有利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制定的态势,从而成为理解奥巴马贸易政策的关键。对于奥巴马政府来说,贸易政策是打开国外市场、促进就业、维护美国经济发展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李莹  熊涓 《学术交流》2007,(10):98-100
当前,各国经济竞争的重点已经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进行了转移。日本、韩国也日益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并将服务贸易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两国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增强,服务贸易业绩迅速提高,进出口额均居世界前列。然而,通过对日韩服务业内部结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标的分析发现:日韩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并不具备比较优势,因此,两国政府在服务贸易发展中选择"渐进式"模式,一方面引入国际竞争;另一方面,给予本国暂不具备竞争力的服务行业政策及管理上的双重支持。这些做法对于中国发展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具有极强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白彦锋  段琦 《创新》2015,(4):76-81
文章以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状况为目的,在对比分析中、美、日三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状况中,发现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以及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促进其实现短期内GDP总量的快速增长,然而囿于劳动密集偏向的经济结构,中国的人均GDP占有量仍处于较低水平。结合索洛模型,研究发现由于经济要素的差异,在短期内中国不会向美国趋同;同时,长期经济增长依赖于技术进步,中国应当从加大教育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研发体系与激励机制、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三方面,发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威 《社会工作》2016,(3):33-46
本文以中国、德国和美国三个国家为例,分析对比三个国家国家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其对社会政策、第三部门和社会工作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国家模式直接影响着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体系的构建。德国是保守型福利国家,较强的国家性、理论性和立法性造就了高度发达的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体系和高度职业化的社会工作,第三部门以公益原则为主;美国是自由经济型国家,较弱的国家性、较强的社会性和对个人责任的强调造就了局限于最低程度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以私立慈善组织和教会为主体的高度职业化的社会工作,第三部门以自愿原则为主;中国转型期的国家模式较为特殊,是一种同时具有福利国家和自由经济型国家特征的中央集中管理型国家,较强的国家性和较弱的社会性决定了第三部门和社会工作“以国家为本”、“政府主导”的发展方向。分析也表明,中国社会工作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在宏观层面建立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日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7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额达到 3 2 51亿美元 ,日本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其份额为 1 8.7% ,达到 60 8亿美元。从数字上看两国的贸易数额巨大 ,分别对两国的贸易格局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探讨中日产业间及产业内贸易的比较优势 ,对于两国今后的贸易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关于贸易活动的主要理论探讨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利益理论认为两国若实行完全专业化或局部专业化的国际分工 ,各国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然后通过国际贸易 ,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进口自己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 ,则两国都可以从国际分工——…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贸易政策调整的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了快速增长,但与贸易伙伴的摩擦也日趋增加,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为新崛起的贸易大国应及时调整外贸政策思路,外贸指导政策从出口创汇为核心向进出口创利为核心转变,适当控制外贸增长速度和外贸依存度,正确看待和利用国外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维护正常出口秩序和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质量档次,主动调控进出口的基本平衡,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一定程度的错位发展,建立我国对主要地区重点商品出口数量和价格监测预警及调控系统。  相似文献   

10.
日本农产品贸易政策法律与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前 《日本学刊》2007,(1):66-79
各国对农业的保护由来已久,乌拉圭回合谈判成功地将农产品重新纳入国际经济合作的范畴后,世贸组织各成员国均对各自的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日本作为一个有着根深蒂固的农业保护思想和传统做法的发达国家,其调整后的农产品贸易政策极具特色,保护主义色彩依然浓厚,这给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很大影响,中日之间农产品贸易摩擦日渐加剧。本文结合实践深入探讨了日本有关农产品贸易政策与法律的形成、发展、内容、体系与特点,并结合日本在新一轮农业谈判中的立场,提出了中国的应有对策,以期为妥善解决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日本农业贸易保护政策的问题及其改革思路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日本对其农业实施了严密的保护政策,不仅体现在GATT/WTO体制下的日本农业贸易保护政策上,在利用关税限制农产品进口以及保护农业的前提下参与FTA等方面也表现明显.日本对农业实施保护性贸易政策,既限制了其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也增加了发展其他产业的成本,同时还严重影响了国内行政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为此,虽然改革具有一定的难度,日本还是对农业结构和农业贸易保护政策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相似文献   

12.
刘卫东 《日本学刊》2006,18(5):40-52
二战后日本和美国的对华政策往往被视为一体。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日美两国基于在全球、地区及国家等几个层面的不同战略考量以及各自所处现实和历史的不同,在对华政策上开始出现不甚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涉及国家利益的诸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相对于对华需求更多而力争合作防范并举的美国,日本表现出更多的消极对抗,从而显示出两国在深层次上对华认识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翟新 《日本学刊》2006,(3):90-98
日本国际论坛作为日本民间有代表性的对外政策研究组织,长期以来以其多彩的和自主性、开放性为基本特征的研究活动,在政府的外交政策制定、形成特定的舆论、集有关社会力量为国家对外领域的公共资源及增进国家间在对外认识上的交流和相互理解等方面,起了官方机构所不能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莫翔 《太平洋学报》2011,19(6):31-41
东亚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外部力量对东亚既有秩序的冲击、以及东亚内部对外部冲击的反应。日本与美国在东亚的扩张和渗透、对东亚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和变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东亚国际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美日两国的东亚政策经历了从妥协走向冲突的过程。导致美日冲突的实质是两条不同的国家发展路线之争,是原则之争,这是美日之所以走向战争的根本原因。1945年之后的日本东亚政策的惟一重大变化是手段的变化,从军事手段转变成经济手段。美国在东亚秩序中扮演强权的角色一直未变,正是由此之故,开放地区主义成为了东亚秩序建构的必然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考察昭和时期日本知识人中国观的时候,作家武田泰淳应该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案例。在战前和战争中所经历的与中国相关的刻骨铭心的人生履历,战后对战争因果的深刻反思,使武田和不少具有与武田类似经历的日本知识人群体时时在关注、探讨中日之间包括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诸问题,以中国为一坐标轴或参照系来思考日本的命运和未来。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是否转向低迷——与日本泡沫经济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成华 《求是学刊》2008,35(2):70-76
近些年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股指不断上扬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逐渐增大等问题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这与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状况极为相似.人们纷纷担忧中国是否也会出现与日本一样的经济低迷.作者认为,尽管中国经济与当年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表现多有类似,但由于中国政府采取的对策较为及时、到位,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类似日本的长期经济低迷.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市场对于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给贸易经济专业教师以及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等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亟待进行改革,协同创新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多种协同培养模式也是近几年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该文从教学与科研协同、跨专业协同及本科与研究生教学协同等多重协同视角构建协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美国学界对日本安全政策是否发生质的变化展开了争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社会建构主义学者对日本"反军国主义文化"的研究略占上风。他们指出,冷战后的日本安全政策在"反军国主义文化"的制约下不会发生质的变化。21世纪以来,新现实主义与制度自由主义的研究成为主流:前者认为,由于安全环境的变化,日本走向"正常化军事大国"的道路不可避免;后者指出,日本在安全态度上转向"国际主义",美国可以利用其在军事方面的主动性深化美日同盟关系。美国学界还着重从文化规范、公共舆论、选举体制、政党政治、政治体制等视角,探讨日本安全政策变化的根源。美国学界对日本安全政策变化的研究呈现路径多元、视角丰富等特点,但也存在陷入范式之争、忽视政治势力对公共舆论的逆向影响等诸多不足。总体而言,出于为自身战略利益服务的"实用主义"立场,并受缚于日本财力的支持,美国学界的研究缺乏全面的历史观,且受价值观的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匹兹堡地区7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调查后发现,美国青少年出于兴趣和知识需求学习中国文化,他们普遍对中国文化持正面立场,表现出喜欢的态度.在美国青少年喜欢的文化内容中,相比于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他们对中国物质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文物古迹最感兴趣.因此孔子学院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优先传播中国的物质文化.在传播渠道上,汉语课和大众媒体是美国青少年接收中国文化的主要渠道,孔子学院不仅在运作和管理中需要借助大众媒体以扩大影响,同时还需要将大众媒体与汉语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文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日互补性国际分工合作——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丽 《日本研究》2004,(4):12-16
20世纪 90年代中国在改革开放政策下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2 0 0 0年以后仍然保持7— 8%的高增长率 ,2 0 0 1年 12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WTO)。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日贸易获得了巨大发展。按照中国海关统计 ,2 0 0 2年上半年 ,中日贸易额达 10 19.5亿美元 ,是改革开放初期 1980年的 11.1倍。对日贸易占 2 0 0 2年中国外贸总额的 16 .4 % ,其中对日本出口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 14 .4 % ,从日本进口约占中国进口总额的 18.1%。中日贸易在总额不断上升的同时 ,表现出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贸易结构已经开始由“垂直”向“水平”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