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解读莎士比亚的收山之作《暴风雨》,力求通过剖析文本中呈现的野蛮化他者和种族自恋的对比性写作,揭示文本中潜藏的殖民思维。指出《暴风雨》为盎格鲁·撒克逊种族神话奠定了种族自恋、丑化土著、面向海外的基调,并对后辈作家将帝国话语与白人神话联系在一起的殖民想像提供了生动指向。  相似文献   

2.
库切的小说《耻》展现了后种族隔离时期南非的社会面貌。在新南非的后殖民语境中,白人失去了话语权和土地,与动物他者一样沦为边缘群体。后殖民主义为种族他者发声,而后殖民生态批评则将关怀的范畴扩展至动物他者。在这两种学说所构成的后殖民视角中,南非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种族他者与动物他者的边缘境遇得以审视。在库切的叙事中,动物生存范式对于边缘群体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3.
《珊瑚岛》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经典儿童小说。从早期教育和海外历险两个层面,小说《珊瑚岛》记录了儿童英雄的成长历程。通过延续了“鲁滨孙传统”,小说《珊瑚岛》强调了白人种族与文化的优越性。它以殖民主义话语的形式,与帝国的海外殖民和文化霸权形成合谋。在这个意义上,它成为二战后威廉·戈尔丁试图质疑与改写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统治导致了南非长久以来难以解除的种族间的矛盾与冲突。南非作家J.M.库切的小说《耻》反映了"反向种族主义"在当今白人与黑人社会各个领域的动向,及南非人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戈迪默的《朱利的族人》是一部探讨政权交替时期种族共存的困境的小说。通过描写特殊境遇下白人与黑人身份地位的置换和种族隔离带来的种种后果,展现了白人中心主义的消解。戈迪默以犀利的笔锋对帝国殖民主义进行了讽刺,在作品中求得艺术的真实。  相似文献   

6.
《他们眼望上苍》是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经典之作,近年来一直受到广泛的推崇和关注。本文选用了后殖民主义话语中的术语如双重意识、双合意识、种族、文化建构等来分析乔、茶点和珍妮追寻种族身份的不同历程,从而揭示出处于黑白文化之间的美国黑人的真实身份。  相似文献   

7.
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模拟"的相关理论,将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拯救溺水鱼》对西方文学作品《消失的地平线》的模拟做了后殖民主义理论意义上的解读,试图证明谭恩美在该小说中解构了西方传统的种族及文化优越论的抵抗式写作是其招致西方批评家及读者不解和争议的根本原因。这种讽刺性的模拟不仅是对西方传统性别话语的颠覆,更是对东西方权力关系和文化霸权的倒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主人公与美国白人之间看与被看行为的描写,《看不见的人》揭示了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对美国黑人身份和意识形态的限制。 本文以萨特和拉康为代表的视觉理论为基础,结合法农对于种族与黑人身体的后殖民论述,解读小说中作为文化主体的白人群体与作为文化他者的黑人群体间的视线交流,分析在各自目光中被异化的黑/ 白人形象,从而揭示被种族化的人类整体共同面临的身份危机。  相似文献   

9.
《黑暗的心》是康拉德的代表作。殖民元素和旅行叙事使该小说成为后殖民主义批评和生态批评研究的两个热点层面。结合后殖民和生态批评理论,透过后殖民生态批评视角,解读人与环境、人与人以及人与动物的关系,可以破解文本中的种族语码和西方霸权话语,揭示其中蕴含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双层统治逻辑。白人殖民者在发展的伪装下,通过暴力统治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导致了部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把原住民和动物视为他者而无情地进行了杀戮,给非洲的种族和环境带来巨大灾难。  相似文献   

10.
作者库切以作品《耻》分析和讨论了南非白人种族在后殖民和后隔离时代的南非社会中所遭受的人性耻辱。他们像狗一样毫无尊严地生活在南非这片土地上。尊严的丧失是人性耻辱最鲜明的体现。男主人公职业生涯的堕落和女主人公的被辱和委曲求全是本论文主要讨论的两个方面。南非的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是造成主人公尊严丧失的深刻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1.
以叙事学与后殖民主义理论为切入点,从阿尔都塞的症候式阅读批评方法入手,从小说的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视角、自由直接引语的话语模式、反因果链接的情节序列、反讽型的故事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加缪《局外人》中的殖民叙事。加缪在二战后西方殖民主义陷入困境,而亚非拉反殖民运动蓬勃兴起的时代洪流面前,只能通过《局外人》隐蔽地表达作者虽同情阿尔及利亚,但更坚定维护宗主国法国利益的殖民主义立场,所以《局外人》不单单是存在主义哲学诗性彰显的杰出文本,而更是殖民主义政治的潜在同谋和一曲为欧洲殖民主义招魂呐喊的挽歌。  相似文献   

12.
在殖民主义框架下,民族身份的构建既来源于殖民者对被压迫民族的文化入侵和压迫,也源于被压迫民族对殖民文化的认同和反抗.因此,模仿和颠覆常常是殖民地国家政治斗争的主题.爱尔兰著名作家王尔德的代表作<道连·格雷的画像>通过对道连·格雷一生的记述来还原历史的真实,揭示了英格兰-爱尔兰特权阶级被颠覆的本源.作为该阶级的一员,通过道连的死,王尔德宣告这个特殊阶级将随着英国殖民主义的结束而最终消亡.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期英国殖民统治逐渐走向衰落,与此同时美国正在迅速崛起,曾称霸一时的英国文化面临着被其取代甚至同化的危机。因此英国文化不断寻找着既能助其保持殖民统治,又能抵制美国化的同盟军。它们在英国加勒比移民文化中找到了可团结的力量,以此一度对加勒比移民采取拉拢的态度。反映在文学上,加勒比流散文学也需要这种拉拢才能得到英国主流文化的承认,并确立其在英国的地位,因此欣然接受拉拢,甚至主动向其靠拢;但流散书写总是不断对自我身份进行重新审视,这使加勒比作家进一步反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其的统治。由此,二者之间虽呈现出短暂的、反常的融洽,但这种平衡终究会被打破。20世纪中期英国加勒比流散文学正是这一特殊时期的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14.
李轩志 《东方论坛》2013,(5):48-51,71
1863年《法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柬埔寨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长达90年的法属殖民统治不仅使柬埔寨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而且给柬埔寨的社会文化发展打上了深深的殖民主义烙印。一方面在法国文化殖民政策的践踏下,高棉民族传统文化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却也受益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所带来的现代化气息。但总的来说,法国忽视教育、将柬埔寨置于从属地位的殖民文化政策限制了柬埔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导致其近代以来社会文化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探讨了19世纪澳大利亚著名小说<他这辈子>中所反映的英帝国囚犯流放制度的弊病,揭示了囚犯流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尤其是对小说主人公德文/道斯造成的精神和肉体伤害,文章力图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囚犯流放制度的残暴和腐败,审视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的影响,认识德文/道斯身份的异化和边缘化,以及遮亡所起到的颠覆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马来亚殖民经济中的华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阶级的辩护士往往把马来亚经济的成功归结于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果,这显然是荒谬的。笔者认为,殖民地时期马来亚经济的成功应主要归功于马来亚华人。华人的贡献有三:奠定了马来亚农业、橡胶种植业和锡矿业的基础;与欧洲人展开竞争,为马来亚积累了民族资本;创建了马来亚的加工业和航运业。对马来亚殖民开发中华人作用的探讨,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正确认识亚太地区的经济形势和促进我国与该地区诸国经贸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由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历史沿革,可知后殖民主义之后的发展方向为:既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又反对自闭的民族主义,在各个国家或民族文化自主的基础上,实现多元文化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前殖民地国家与民族在与西方文化的对撞中开创出新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通过梳理后殖民理论的知识谱系,后殖民思想大体可以分为殖民主义批评(反军事殖民)、新殖民主义批评(反经济、政治殖民)、后殖民主义批评(反文化殖民)和内部殖民主义批评(反少数话语殖民)四个阶段。探讨了后殖民理论与后现代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民族主义理论有密切的渊源关联,以及存在诸多异差之处。分析认为:后殖民思想在中国的"理论旅行"既取得一定的文化反响,引起中国文化界一度的批评热潮,然而因为理解的偏颇和某些学人的剑走偏锋,又出现一些歧误偏差。  相似文献   

19.
巴巴通过分析殖民主义意图与其实际后果之间的错位,呈现殖民话语文化旅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颠覆殖民话语的霸权,并在殖民和被殖民的历史交错中开辟新的文化空间,重构被殖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后殖民时代     
从维柯、黑格尔等人对社会历史分期的论述,可深入认识"后殖民时代"的社会特点,从而把握后殖民理论的中心,即他们对西方文化的颠覆、批判,以超越自己的途径,而走向人性的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