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治国富民”的社会理想、“义利相兼”的价值理念、“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和“协和万邦”的世界胸怀是涵养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育现代化建设的奋斗者,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蕴含的软实力是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概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文化领域灵活运用“两个结合”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成果。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赓续传承唯物史观的实践导向、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创新思维丰富文化建设的理论遵循、以辩证思维落实文化建设的实践部署、以底线思维筑牢文化建设的发展底线,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时代化新境界、不断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创新发展新空间、不断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新境界、不断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推动世界文明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三个务必”重大论断的孕育生成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结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精神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思维方式等,是揭示“三个务必”思想源泉和精髓要义的文化基因。通过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谦恭虚己、奋发图强”的行为规范,“敢作敢为、有勇有谋”的斗争精神等进行深刻阐释,充分彰显了“三个务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使其成为诠释“三个务必”的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中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深入揭示中华法治文明的深厚底蕴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可称之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中华法治文明论”。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明了中华法治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及其清晰制度表达;中华法治文明的直接载体是中华法系,《唐律疏议》是其精华要素的集中呈现;中华法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法治文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中华法治文明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法治领域的典范,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动力,为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智识来源与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5.
论和谐思想的中华传统意蕴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资源,其传统意蕴表现为天人合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身心和谐三个层面。弘扬中华传统和谐思想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促进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倡导"和为贵"的行为准则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6.
王巍 《求是学刊》2023,(6):21-27
汉初的“汉儒批法”及随后的“儒法合流”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事件,其背后反映着封建大一统权力秩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价值建构的客观要求,本质上是封建统治秩序的价值重构。但作为统治策略的“儒法合流”,并没有真正解决“家天下”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德治和法治的有效结合问题,反而造成了“礼高于法”等一系列封建社会秩序建构的缺陷,并影响到了随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必须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探索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  相似文献   

7.
温朝霞 《探求》2023,(1):63-7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并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体,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很多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要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深入挖掘和阐发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更好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并且服务于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简称“第二个结合”)内含了极其丰富的理论关系。“第二个结合”富有多层次的辩证意蕴,包括“魂脉”与“根脉”相统一的基质关系、“中国的”与“现代的”相统一的属性关系、“现代力量”与“深厚底蕴”相统一的目的关系。同时,经由“第二个结合”所呈现出的新的文化形态具有有机统一性、空间广阔性和文化主体性的特性。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多面对接、传承发展,不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8,(5):6-10
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三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包括: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为现代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当前的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就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传统文化与国外文化的关系而言,习近平认为我们既要借鉴国外文化的精华,又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避免失去精神独立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都包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也可以为其注入源源不绝的文化力量。习近平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遗迹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孙宜芳 《探求》2024,(1):21-30
习近平关于“赶考”重要论述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基因、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学说的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人的“赶考”情结、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的逻辑基础上生成的,蕴含着“赶考”远未结束、确保长期执政、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内涵,走好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由之路、坚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路径,以及坚定的历史自信、团结奋斗、守正创新、彻底的革命精神的实践品格,为中国共产党在“赶考”路上不断创造新的更大成就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关键指引。  相似文献   

11.
俞海  宁晓巍  姜现 《阅江学刊》2023,(4):59-66+17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新突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建设过程中在生态文明领域探索实践的具象化表达,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生态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满足人民更多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现代化,是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自觉共治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需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的重大部署,从根本指引、重大逻辑、奋斗目标、战略要求、路径策略等方面深刻认识和把握,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国共产党历久弥坚的精神根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依旧风华正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孕育。而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形成的“民本传统”“革新思想”“和合理念”“家国情怀”“胸怀天下”等文化基因,借助文化固有的整合与认同力量实现了伟大自我革命与伟大社会革命的统一,从而深刻地嵌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在新时代,要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就要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方杲  张程飞 《创新》2023,(5):1-10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两个结合”的创造性成果,蕴含着四对重大的辩证关系。从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与中国特色来看,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来看,体现了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统一;从现代化的发展形式与状态来看,体现了质和量的辩证统一;从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与道路来看,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四对辩证关系,有助于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也有利于增强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历史主动和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有着极为深刻的逻辑,其生成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自觉坚持和运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与经验的系统总结,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回应,以及对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彰显出其厚重的理论与实践智慧,以“人民至上”展示出其根本价值取向,以“守正创新”体现出其发展进步的时代特性,以“胸怀天下”展现出其恢宏的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我国文化自信发展达到了新高度,铸就了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促进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掌握了文化发展的主动权;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崭新使命,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指引了道路和方向;彰显了深厚的人类情怀与广阔的全球视野,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构成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绵绵不断的精神基因,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起着植根铸魂的基础性作用.在当代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建构中,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共同交织成为文化共同体的坚韧纽带,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深远的价值追求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将中国各族人民的心...  相似文献   

16.
王颖吉  邓杰灵  Zhu Yihua 《孔学堂》2023,(2):16-25+116-124
从河南卫视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所打造的奇妙游系列精品节目到2022年虎年春晚、元宵节的《只此青绿》《梦莲》《五星出东方》等传统文化歌舞节目,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正在经历着十分精彩的创新演变,这对我们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节目创作、主题开发、演绎表达、美学情感和后续传播开发五个方面探讨在“双创”政策指引和新技术的支持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根脉相系的民族记忆,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非凡民族气度和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为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丰厚滋养。从价值逻辑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实现文化自信自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从实践逻辑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传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的原则。高校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创新融入载体、强化师资建设三重维度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梳理概括其历史源流、思想精华和鲜明特质,深刻揭示其地位作用,集中阐明了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态度,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路径。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三个融入"着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润泽当代中国。融入国民教育。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  相似文献   

19.
楚丽霞 《社科纵横》2007,22(6):32-3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深厚底蕴,从近代文化发展,体现了只有在不同历史时期融入当代意识,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才有生命力。当前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孝文化是家庭的稳定、巩固与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9,(2):14-17
青年文化自信关乎民族文化、国家认同、人才培养,关乎文化自塑的态度、实力、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自信现实建构的契合体现在互动关联、文化渊源与理论逻辑三个方面,游离集中在处理文化的历史和现代的关系、本质和异质的关系、输入和输出的关系三组矛盾,具体通过镜鉴历史,活化真意,正确认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育人实践;通过悉心赏鉴,兼收并蓄,合理转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化人实践;通过立足初心,理性传播,积极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立人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