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百年间,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空前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化风潮席卷中国文化艺术全领域,声势喧嚣且形态繁赜的文艺变革成为该时期主流文化现象。一大批艺术家们在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开始借鉴、模仿或直接复制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形式或经验,力图对抗、打破、消解、转化中国文化传统,创造出具有前卫性的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中国艺术。经由三十多年的衍生、实验和发展,现代前卫艺术在中国顽强存在。不可否认,中国现代前卫艺术确从西方“拿来”,模式与标准都带有西方文化的烙印,同时也应该看到,只有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基因亦即“本土化”的现代前卫艺术,在中国才更具生命活力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诗歌意境的生成乃是道、禅美学共同作用的结果。禅宗美学以其强调对"心灵"的直观,而在意境的创生中具有逻辑在先的突破性地位;道家美学以其强调对"自然"本身的直观,而为意境的创造积淀了情景合一的言说模式,具有时间在先的意义。意境的生成,经由了从直观"自然"到直观"心灵"的"向内转"。由道而入禅的背后,是心灵主体性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韵"是中国艺术特质的重要概念。"韵"概念的出现与魏晋玄学追求超逸高蹈的思致相关,但将"韵"概念与"神"、"气"、"律"等概念结合起来,成为表达艺术特殊审美境界的概念,则是在南北朝时期完成的,期间佛教般若思想的渗透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促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探究中国"剑"的艺术演化过程可知,随着中国"剑"从古战场的淡出,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进行了艺术演化与升华,逐渐地变成了身份的象征、人格的比附,变成了一种传情寓意的符号;人们对其寄予了深厚的审美情感,成为抒发情思、寄托理想的桥梁纽带而沿传至今。  相似文献   

5.
本文按探源—征实—发微的顺序,描述了理范畴的历史展开及基本涵义,评述了中国美学思想史上尚理倾向的得失,并对理在艺术中的应有地位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是中国艺术在不同时代都具有的客观属性,只是在20世纪以前东方文化的语境和语义并不习惯于这样的说法,有其理其行但无其言。时下人们习惯把"现代性"仅仅归于"现代艺术"的特征性,这种以定向和特指的观念无疑是个误区,客观认识中国艺术进程中"现代性"的审美思路,对建构我国当前的艺术发展观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宗白华在现代美学与艺术学的交融地带创立了以艺境为核心的"艺术美学"体系。他立足于现代中西交汇的文化语境,寻求从一般艺术鉴赏上升到普世美学建构,精研中国文化的审美传统,致力于古典艺术理论的现代转化,再造中国艺术的青春精神,并悬艺术化的人生观为其艺术美学体系的超越之维。他积极倡导艺术、人生与美感的一体化与真善美合一的艺术价值论,以运用人文主义的直觉方法,力求在意境观照中实现中国现代人生的审美化生存方式。宗白华的"艺术美学"思想对当代中国艺术美学的理论体系以及话语范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网络威胁论"实质上是"中国威胁论"的衍生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网络领域国家行为体之间力量对比和力量消长变化,直接原因是中美在互联网领域的结构性矛盾。"中国网络威胁论"对中国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经济利益的损害、网络安全的威胁、国际形象的抹黑三个方面。应对"中国网络威胁论",我们必须以身作则,树立大国责任;加强公共外交,消除他国民众误解;积极参与网络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实际行动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与支持。  相似文献   

9.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同时也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国美学中,并成为各种艺术描述和解释的基本术语和逻辑起点。在美学中,“道”的主要意义有三层,即艺术的存在依据、艺术的创造法则和艺术的审美境界。而艺术本身,则相应地被视为“道”的显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服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禁”即服饰禁令,是中国古代国家权力机制对社会成员衣着服饰进行强制干预的各种限制规定。其内容既包括对社会民众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乃至衣长袖宽的尺寸规格限制,同时也包括取缔某些社会服装,强迫社会成员改易他服,彻底废除原有服饰习俗的强权措施。历代服饰禁令的颁布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社会民众衣着服饰的自主选择权利,扼杀了古代社会成员穿衣着装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活力生机,从而使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历史变迁,被打上了十分强烈的专制政治印记。  相似文献   

11.
"反本""复性"的哲学道路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色。这一道路虽由道家所开创,却为儒道两家所共循。反本复性的前提是本静和性善,二者后来又融为一体。其工夫既包括复返原初本根以实现哲学目的,又重在对情欲、气质造成的本性缺失进行修复。人性有失故"未成",故需要去偏、复全以成性。反本复性有"归根"、"求放心"、"灭情"、"善反"和"良知自觉"等多种方式,但又都以回到清静纯粹的先天本性为哲学的目的。哲学的价值就体现在对反本复性的不懈追求之中。  相似文献   

12.
今年有2000名中国艺术家去威尼斯参与双年展期间的各类活动,这已经占了整个威尼斯双年展参与者的半数之多了。这么多中国艺术家"赶海"威尼斯干什么?看展览,体验艺术,欣赏作品,推广自己还是社交以及潜在的各种商机?中国艺术家扎堆威尼斯双年展背后引起了国内艺术界广泛非议。作为从1894年创办至今一直在主导当代艺术潮流和前沿的展览活动,威尼斯双年展已经成为全世界艺术家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在商业驱动下已经分化  相似文献   

13.
论柏拉图的idea之为“理念”而非“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柏拉图的idea并非感性直观的对象,而是概念思维的对象,从而它绝非感性直观意义上的事物的单纯的"形相",一种感性存在,而是一种理性存在。它作为事物之自身,乃是事物的本质,作为思维存在,乃是与事物之本质相应的思维之概念,而它同时又是事物的理想存在,构成了事物的目的,这样,它在根本上是本体论、逻辑学和目的论三者的统一。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这三层内涵又同时避免了对idea的基于一种单纯的感性直观的理解的译名只有"理念",而"相"的译名则不具有这样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心灵环保"是相对自然环保、生活环保而言的心身修养。中国哲学很重视心灵环保活动与功能。心灵不仅有知、情、意的功能,还是人完满自足的精神本体。但认识的偏狭、物欲的侵扰使得心灵的完满还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尚需通过格物、内省等修养方式促使心灵自我实现、自我提升。中国哲学中的这种关注人生、关怀生命的精神价值资源,有益于人们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化生存环境中调适心灵,安顿生命。  相似文献   

15.
论艺术史是“艺术共性”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史的研究对象既不是作为独立范畴的"艺术",也不是各门类艺术的一种或是综合,而是艺术通感论下的各门类艺术之间的艺术相似性、艺术共性。因此,艺术史就是"艺术共性"史。  相似文献   

16.
在魏晋时期之前,中国艺术通常是儒家伦理道德的载体。先秦时期的音乐可以反映和改善社会风气,体现儒家礼制观念,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汉代的美术则教育人们吸收前人的经验教训,并宣扬了统治者的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17.
细节描写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节描写或揭示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结构故事情节,展现时代风貌,都显示了细节描写的重要美学功能,中国古典小说的细节描写就具有这一功能,细节描写所展示的丰富性、独特型、生动性三个方面的特征,对我们今天从事文学研究、文学创作的人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金岳霖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中国哲学史”这个名称上的“困难”,促成了关于哲学的普遍性与中国哲学的特殊性的见解,并影响了21世纪初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金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写成《中国哲学》一文,提出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是“逻辑和认识论的意识不发达”“天人合一”“哲学与伦理、政治合一”“哲学家与他的哲学合一”。回顾金先生对“中国哲学”的论述,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和中国哲学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关于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跨越论"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发展道路的新构想.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跨越论"的验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跨越论"的发展,中国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之后依然面临几个不能"跨越"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国两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文化基因,如爱国主义的价值观、辩证法、和合原则及思维模式等,是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思想的重要思想材料。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脉渊源基础上,邓小平以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精华,解决了现实政治的难题,勾画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大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