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培培 《社科纵横》2011,(8):115-117
"朝贡体系"是古代东亚地区的国际体系,其最明显特征是以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双边"封贡关系"为结构,"封贡关系"体现出古代中国文化和经济的优越性以及对周边的吸引力。"条约体系"取代"朝贡体系"一方面源于殖民列强将原来的"朝贡国"纳入"条约体系",另一方面也伴随着晚清中国的半殖民化。西方殖民列强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将后者的领土、主权以"合法的"形式转移到殖民列强手中。面对殖民扩张,以文化和经济吸引力为基础的"朝贡体系"逐渐被殖民扩张的"条约体系"所取代,这一现象反映的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文明古国马六甲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国家,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商业发达,东西方文明汇集,成为东南亚著名的国际商港,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交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周边国家中,马六甲王国与中国明朝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与外交关系。中国华侨华人对马六甲早期开发做出了贡献。16世纪初,马六甲王国因受到葡萄牙殖民主义入侵而沦为殖民地。在大航海时代,欧洲国家建立的海洋贸易扩张体制与中国王朝建立的朝贡贸易体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制,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各自对东方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从外交史的角度看,马六甲王国的沦陷可视为东方近代外交史的开端。  相似文献   

3.
丝割符是日本江户时期海外贸易输入品的包买专卖制度。本文拟就丝割符的产生、兴衰,结合幕府贸易方针、政策的转变过程,对其历史地位、社会作用,进行一些粗浅的论述。一、丝割符是江户初期幕府贸易政策的产物 16世纪以前的日本海外贸易主要是以中国为对象的朝贡贸易。1548年明朝最终断绝了与日本的勘合贸易。到了丰臣秀吉统治时期,中日关系恶化,“明朝商船似乎一度完全禁绝。”以葡萄牙人为代表的西方殖民势力乘虚而入,占据澳门经营中日间的中间贸易,从中渔利。  相似文献   

4.
俞曦霞 《浙江学刊》2023,(2):217-224
移民文学中的多元文化书写呈现出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新的叙事风貌,展现了不同文化博弈交融的特质,也是欧洲传统殖民关系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断演变的重要体现。英国移民作家、诺贝尔奖得主奈保尔和石黑一雄是其中的两个典型。奈保尔家族祖孙三代的多重移民经历促使他围绕自我探寻历史真相和殖民体系的当代烙印,体现对多元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的复杂态度。石黑一雄的母国文化认同使他接纳近代日本追随西方的国家意志,西方文化的内部迁徙使石黑一雄成为当代英国作家的代表。他们的非虚构作品和反乌托邦小说丰富了全球化时代的移民文学,多元文化认同昭示了全球化进程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共生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新航路开辟后,葡、西、荷、英等西方商业殖民势力纷纷涌向东方,天主教传教士亦随之而来。天主教会依靠的主要力量,1540年成立的耶酥会,也把东方作为传道布道的主要对象。耶酥会士最早到日本是1549年,在日本活动将近一个世纪。本文试图从耶酥会士在日活动情况、特点及其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影响等方面略作阐述,并为对这段历史的深入探讨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在进入正题之前,有必要对西方商业殖民活动与耶酥会传教活动关系作一说明,因为两者关系直接影响到耶酥会在日本的进程。葡萄牙是殖民势力先锋。自达·伽马时起,葡萄牙向外发展对都打十字旗,祈祷给商业带来巨利并与称霸地中海的回教徒作战。罗马教庭认可了葡萄牙  相似文献   

6.
印度的银行业产生的时间很早,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金融活动中到现在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银行体系,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印度近代银行业的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过程。一、东印度公司时期的印度银行业从1497-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了到印度的新航路以后,欧洲殖民主义者就开始了残酷掠夺印度的血腥历史。1763年,英国殖民者通过七年战争驱走了法国殖民势力,最终用武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对于我们这个古老而又伟大的民族的历史命运一直予以高度的关注。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马克思、恩格斯曾在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了22篇关于中国事件的评论。这组不朽的檄文无情地揭露鸦片贸易的卑劣,严厉地谴责西方殖民者的海盗行径,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科学预见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鸦片战争起因于鸦片贸易。为什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不向中国输出工业品,而向中国贩卖印度的鸦片?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一文中详细分析了“这种不寻常的贸易产生和发展的概况”。在长期的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一直处于入超地位。英国工业品在中国没有市场,而中国的丝、茶却是欧洲市场的抢手货。当时的中英贸易主要就是英国用白银买中国的丝、茶。英国商人和东印度  相似文献   

8.
公元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颁发给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中,授予公司在“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进行商业活动的垄断权,这片地理上不甚明确的地区包含了亚洲的全部与非洲、美洲的相当部分,囊括了整个太平洋与印度洋。从此,英国在亚洲、太平洋与印度洋地区的殖民活动便有了一个统一的中心。随着英国本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东印度公司也逐步从商业公司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行政权与军权的殖民机构,成为印度次大陆的统治者,并且将殖民活动进一步扩展到了远东。英国对华贸易及其对印度的统治,这时都  相似文献   

9.
西力东渐,是指西欧“大航海运动”后西方殖民势力的东向发展。其内容包含商业航海贸易势力的东来及基督教的传入。西力东渐第一次冲破了东方世界的传统秩序,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位于亚洲最东端的日本,曾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了这一冲击;但百年以后,又以“锁国”重新将自己禁锢起来。原因何在?本文试图从日本开放的条件及开放后外来势力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影响两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0.
近代初期,亦即19世纪中叶以后的一段时期,是东亚历史上经历重大转折的非常时期。此前,东亚地区是一相对独立存在的国际社会:中国文明处于中心地位,朝贡是相对稳定的国家关系纽带。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对外殖民扩张,最早是在中国发生了鸦片战争,随后日本...  相似文献   

11.
杨瑾 《唐都学刊》2007,23(5):106-111
1558-1603是伊利莎白一世统治时期,这时的新教英国为了在军事上对付西班牙等天主教势力,经济上开拓地中海贸易,主动和奥斯曼接触,寻求外交同盟和海外市场,但奥斯曼人凭借军事优势,不肯与之结盟,但对与英国的经济贸易有兴趣,两国在合作与对抗的微妙关系中,各自朝不同方向发展,反映了这一时期英国与奥斯曼以及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美国外交向亚太地区倾斜的力度有所减缓,其侧重点和舆论关注的中心已偏向欧洲,这就扩大了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在战略上的回旋余地,增加了它们同美国进行讨价还价的能力,从而推动世界从一起多强的格局更快地向真正多极化世界转变。在此同时,日本外交自主性有了进一步的增强,其对外战略重点向亚洲倾斜的步子在加快。作者指出,日本谋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独立的影响和致力于加强与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联系,将会进一步缩小亚太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的差距,使西方国家在国际经济、政治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13.
英国“三环外交”政策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多年间,英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三环外交”。一般认为,“三环外交”是不成功的,而且是不现实。但实际上,从“三环外交”出笼及其被推行的特定历史环境看,这一外交政策虽然没有达到设计者的终极目的,却仍然是可行的、现实的。因为“三环外交”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英国的大国地位,有利于英国处理好战后初期同美国和西欧各国的关系,使英国完成了由殖民帝团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历史的进步。虽然“三环外交”对冷战起到了推波动澜的作用,但这项外交政策并未失去应有的灵活性。“三环外交”体现了英国传统外交中丰富的想象力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高超的外交技巧,不能对其彻底否定,相反值得我们今天认真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英国外交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振华 《浙江学刊》2003,(3):121-125
英国历史上被视为是一个奉行“均势外交”的典型国家。 19世纪末、2 0世纪初 ,英国步入了相对衰落的历史发展时期 ,逐步放弃了建立在绝对优势基础之上的“光荣孤立”政策。“三环外交”是二战后丘吉尔为维持英国的大国地位提出的一项外交总方针 ,是一个国力日趋衰微的大国在外交战略上所作的一种无奈选择。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外交战略实现了重点面向欧洲的转变 ,但仍存在“大西洋主义”与“欧洲主义”之争。文章着重论述了布莱尔外交的成就和特色 ,认为布莱尔的“枢纽外交”说实际上是工党政府试图为英国外交所面临的两难选择寻求出路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与中国东北殖民贸易述论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马一虹“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与中国东北的贸易已经具有不平等性质。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各项不平等条约,特别是通商条约所攫取的特权,向中国东北地区大力倾销棉纺织品等工业品,同时又以廉价大肆掠夺东...  相似文献   

16.
中俄两国作为国际政治力量对比中的平衡力量.对于维护世界稳定、安全与和平,促进两国共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因此两国在对方国家的外交战略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奉行在东西方保持平衡外交政策的俄罗斯来讲,为避免美国一极主宰世界,需要借助其他力量达到均衡的目的,即用东方外交平衡西方外交,而这个平衡的依重力量就是中国.并且,中国是世界和亚太地区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又是俄罗斯的最大邻国,所以,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是俄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外国的比较研究中,对中日两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包括工矿交通运输通讯各部门)的活动作一番比较考察,是一个令人饶有兴味的课题。19世纪40~50年代,由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大举东渐,频频叩关,中国在鸦片战争(1840)  相似文献   

18.
原始积累时期是殖民史上一特殊阶段。和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不同,作为时代代表的商人资本,“在封建生产的最初变革时期,即近代生产发生时期,曾发生过压倒一切的影响”。垄断性的商人公司扮演着主要角色,享有支配性影响,这必然使这一时期的殖民活动,无不打上商人资本独立活动的特殊烙印,并强烈地反映出商人资本独特的利益与要求。在这一方面,英国东印度公司具有着典型意义,它有助于揭示这一阶段殖民活动的一般规律与特征。 1813年的立法,结束了公司垄断印度贸易的历史。这标志着工业革命后发展起来的产业资本,在殖民活动中也已压倒了以公司为代表的商人资本,从而,不仅改变了英国殖民活动的性质与内容,也改变了印度在英国殖民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因此,本文探讨的下限也只能定在1813年。  相似文献   

19.
蔡熙 《社科纵横》2014,(6):137-140
当代西方著名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爱德华·萨义德的两部重要著作《东方学》和《文化与帝国主义》在后殖民语境下考察了东西方关系,他将狄更斯看作维多利亚时期的中产阶级作家,认为狄更斯参与了殖民书写,是帝国主义文化的代言人。萨义德的后殖民批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为文学和文化研究开辟了崭新的视角,但是他主张的精英主义文化依然没有挣脱欧洲中心主义的束缚。  相似文献   

20.
姬国伟 《社科纵横》2006,21(6):118-120
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欧洲来说,“三环外交”政策具有其现实合理性。英国基于对欧洲事务的传统地位和战后的相对强势,是有能力主导西欧与美国合作的惟一欧洲国家;客观上让英国有机会在某种程度上维系了大国地位,有利于巩固国家的战略安全;促进了美苏争霸背景下欧洲新均势的形成;使英国得以平稳地回归欧洲。实际上,整体呈收缩趋势的“三环外交”政策是在英国保守主义传统的作用下表现出了理想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