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这表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枢纽,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因此,基于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迎来新机遇与新挑战;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新型机制体系、共同富裕四个层次诠释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四环节入手,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促共同富裕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2.
潘熙庆  杨德才 《江海学刊》2023,(5):157-163+256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企业家精神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全新动能与可行路径。基于1992—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家精神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能够显著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升共同富裕水平,其中,知识溢出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是企业家精神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为此,应加强企业家精神的激发和保护,推动企业家精神支撑环境建设,探索企业家精神驱动共同富裕的多维路径,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实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对共同富裕进行了科学阐释,指明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共同富裕之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共同富裕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成果,着力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共享发展理念是对新时代中国发展阶段的全新认识和深刻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和本质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内在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鲜明特色.共同富裕与共享发展都含有一个"共"字,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是目标指引和路径依赖的关系: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的目标,为共享发展提供目标指引;共享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共同富裕的实现有赖于共享发展.实现共富和共享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共享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必然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上,即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有"富裕"而没有"共同",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共同劳动、共同享有的共富之路,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勤劳才能全民致富.通过共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应注重共享能力的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享共富的全新社会治理格局,以共享发展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并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尽管与共同富裕有关的思想几乎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但在开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现代化进程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社会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并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但不仅没有实现共同富裕,反而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分化。马克思在批判性考察以英国为典型的西方现代化路径及其理论回应的基础上,为人类社会开辟一种以经济发展推动人的发展的现代化路径提供了理论可能,同时也为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一条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现代化建设与共同富裕内在互嵌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为真正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5.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构建的共同富裕社会是以劳动贡献为主导的共同富裕社会,而维护劳动正义是构建以劳动贡献为主导的共同富裕社会的关键。在马克思劳动正义观视阈下,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占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劳动过程的正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劳动成果分配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规定。然而,构建以劳动贡献主导的共同富裕社会面临资本逻辑下的思想束缚、数字经济下的正义阻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的制度制约等多维困境。以马克思的劳动正义观为指引,以批判性视野构建劳动正义的价值共识,推动数字经济时代的劳动正义再塑,完善财富积累机制,着力构建以劳动贡献为主导的共同富裕社会。  相似文献   

6.
实现生态正义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共同富裕视域下探究生态正义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生态正义理论需要分析生态正义理论的时代化观照,将生态正义理论纳入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实践中去考察。在理论逻辑层面,在共同富裕视域下考察生态正义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必要性和深刻的逻辑必然性,生态正义理论的具体内涵包括种际生态正义、代内生态正义、代际生态正义和全球生态正义。在共同富裕视域下探寻生态正义的实现路径则需要坚持共同富裕的全面性,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维护种际生态正义;坚持共同富裕的全民性,以实现全民富裕推动发展成果的代内生态正义共享;坚持共同富裕的长远性,以循序渐进的手段构建代际生态正义共同体;坚持共同富裕的国际性,以共谋全人类发展蓝图凝聚全球生态正义共识。  相似文献   

7.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新发展阶段,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走向深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乡内部及城乡间经济关系的动态调整,共同富裕在各个历史时期表现出阶段性目标要求。通过梳理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变迁促进共同富裕的思想、政策与理论,从城乡关系的角度解读共同富裕道路演变的逻辑线索,可以发现:与时俱进是调整城乡关系以促进共同富裕思想发展的理论品质;经济开放是影响城乡关系与共同富裕思想变迁的重要约束;城乡关系视角下共同富裕思想变迁存在从增长逻辑向权利逻辑转换的演进路径;学术讨论与政策制定的双向互动不断推进城乡关系视角下共同富裕思想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也包括建立在现代化基础上的公平合理、各尽所能、福利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历史经验表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市场化改革、加强科技创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三重路径。首先,深化改革开放应包括扩大对外交流、改革体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公共服务等方面。政府要改革政治制度、完善产权保护等。其次,在推动市场化改革方面,要通过完善市场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市场化改革应包括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和金融支持等。最后,在加强科技创新方面,要加强基础研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升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以及培育创新人才,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具有丰富的内涵。总的来说,包括以下五个层面:从对象上来看,它指的是涵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全民富裕;从内容上来看,它指的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协调的全面富裕;从性质上来看,它指的是普遍性与差别性相统一的富裕;从实现进程上来看,它指的是分阶段实现的逐步富裕;从实现路径上来看,它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建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发展目标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历程。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认识与具体实践都取得了质的升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了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也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筑牢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还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振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更要鼓励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凝聚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10.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夙愿,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是对党百年来探索实现这一夙愿的时代表达。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内容,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党百年实践探索,主要包括共同富裕的新时代内涵、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和路径,它集中展示了国家的实力与信心,为民族复兴确立基础,同时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1.
陈思宇  胡承槐 《东岳论丛》2024,(3):14-23+191
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不仅要达至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还需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构建精神共同富裕的社会样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概念产生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概念的联想与外推,构建精神共同富裕的社会样态,需要厘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理论上的可能领域,厘清迈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层次与路径,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理论证明和理论导引。这一论题涉及知识共富、情感共富、德性共富和格局共富等多个层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需要遵循精神活动的运行机制与特殊规律,探索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陈红娟 《江淮论坛》2023,(1):21-28+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执政基础、精神需求和人民立场三个层面深化了共同富裕概念的语义内涵。概念语义深化带动了话语重心转移与方法路径的多维度创新,主要体现为在同一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中实现对共同富裕的话语重构、在减贫与致富的双重效应中拓展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和在制度保障与技术行动的双重作用中提升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见性等。审视世界各国发展的现实境遇,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仍面临着诸多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为世界其他国家消灭贫困,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3.
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蓝图中,如何构建与建设共同富裕社会相契合的新的社会政策范式,成为摆在政府和社会政策学界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人民至上、民生贯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消解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而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政策主张与实践下,共同富裕型社会政策跃然而成。文章在凝练出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体性、共享压缩性、整体均衡性和可持续性意涵的前提下,阐释共同富裕型社会政策所具有的社会凝聚、社会赋能和社会共享的理论内涵,构建起包括社会经济保障政策、社会赋能政策、社会凝聚政策、社会共享政策、社会整体均衡发展政策在内的共同富裕型社会政策体系,并探讨向其转型升级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第三次分配主要是社会力量、企业等行为主体在软约束作用和真实意思表达基础上,按照制度规章对合法财产、物品及服务采用无偿供给等公益手段重新配置,以期扩大慈善效益,助力共同富裕的分配方式,具有社会性、自发性、道德性和补充性特征。共同富裕至少包含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建共富和逐步共富多重维度,以上述多重维度为基准,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耦合主要表现在第三次分配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丰富精神文化、吸纳社会参与和先富带动后富,契合共同富裕核心要义。面向共同富裕发展第三次分配需要实现主体、环境、规则、对象等要素条件的协调,因为第三次分配是分配主体在环境和规则作用下与分配对象有机互动的过程。未来需要不断壮大第三次分配主体的数量规模,塑造慈善主导的第三次分配文化,强化第三次分配的制度体系建设,激发第三次分配对象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5.
胡晓鹏 《社会科学》2022,(6):119-127
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入新时代迈向新征程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命题。科学阐释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深入研究高质量发展对推进共同富裕的作用与条件,对于精准回答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路径和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确立关联、制度和策略三大理论标尺,可以更好地理解新发展理念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逻辑联系,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能力为之且行得通的战略构想。在此基础上,研究还发现以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相统一的科学命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走过了从全民共建到要素共创的发展历程,目前正在经历从机会共享到全面共富的发展演化。其中,要格外关注有效市场、有机社会和有为政府的组合搭配。  相似文献   

16.
建成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一般理论原则,列宁和斯大林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经济落后国家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建设社会主义并向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一般模式,这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遵循.各国国情差异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路径不同,中国共产党必须根据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之路.在100年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共同富裕道路,其实践如下:第一,党带领人民通过武装革命翻身当家作主,为共同富裕建立政权基础;第二,党带领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把劳动者组织起来,仿照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为共同富裕构建制度基础和生产力条件;第三,党带领人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实行改革开放,为共同富裕构建体制基础和生产力条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第四,党带领人民在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为全人类共同富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中,马克思运用总体分析法,分析了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深入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包括的宏观经济均衡思想比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均衡思想深刻得多.系统研究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均衡理论,分析影响宏观经济均衡的因素,对于拓展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实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形成了以“六个明确”为基本框架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作出了许多创新性贡献:首次明确作出“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的重要论断,首次系统阐述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首次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首次对共同富裕进行了战略擘画。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丰富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蕴,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确立了现实路径,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为解决世界贫富差距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9.
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这是因为:社会和谐必须有赖于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价值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把致力于共同富裕当作一项重要目标来抓。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能否实现残疾人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成为衡量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指标。由于可行能力较弱、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以及社会基础相对薄弱等因素,残疾人返贫风险较高,共同富裕面临诸多挑战。积极福利的政策构想为探讨残疾人共同富裕议题提供了理论进路。一方面,在国家层面进行自上而下的积极干预和社会建设,推动社会救助转向社会投资战略,构建以残疾人家庭为核心的社会支持体系,创新发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与均等化。另一方面,在个体与社会层面进行自下而上的共同体建设,增强残疾人群体的可行能力,激发残疾人社会组织活力,充分发挥慈善公益力量,建设残疾人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