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反传统”到“再造文明”——“五四”现代性方案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峻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3):47-54
在当前关于现代性的讨论中,“五四”现代性方案受到多种责难。人们指责“五四”把传统与现代性对立起来,对传统资源完全漠视和否弃。其实,在“五四”前期,新文化人之所以把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正是基于作为现代性前提的“进步”观念。到“五四”后期,新文化人已对现代性方案作出修改。他们改变全面反传统的思路,主张在综合中西文化的基础上“再造文明”,其中包含着对中国传统资源的珍视和肯定;同时实际致力于传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尽力为现代性建构寻求传统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心”既是情感中心,又是认知中心,主司思维和意识,是思维之官。文章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围绕“心为思官”隐喻,进行了哲学成因梳理。认为心的思维功能主要包括“心为知官”和“心为主宰”两个智性范畴。文章进一步以古典小说《红楼梦》为研究语料,围绕心的知觉义和主宰义,对“心为思官”隐喻的语言现象进行了语料的收集整理、分析验证,为隐喻的文化性提供了佐证研究。 相似文献
3.
胡大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1)
<左传>、<国语>、<战国策>中多有以臣闻起首来发表见解的,至有几个臣闻格式的连用,假如把其中臣闻格式抽绎并汇聚起来,这是连珠体构成的模式之一.刘胜<闻乐对>为连珠雏形,为受诏作之,如果脱略其有关自我事迹的叙说,那就是完全的连珠体;脱略具体性而只存臣闻格式,这是连珠体又一构成模式.因此,连珠体就是此二者的结合,把某种推理、论证从原生态语境中抽离出来进行新的组合,使得原本有具体指向的劝谏话语有了某种抽象和普世化,这些话语在新的语境中被再联结、新组合又有历历如贯珠的语言上的要求;其意义指向也由单纯的劝谏而兼有观赏,接受者由痛苦的被劝谏者而兼有对形式的某种欣赏,不再仅仅是对内容的接受.倒过来讲,连珠某某首又如同<韩非子>中<说林>、<储说>,人们或许可以直接将其引用在自己的论述中. 相似文献
4.
余斌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69-72
"新写实小说"曾名噪一时,论者如潮,但多限于其现实主义精神.其实,细读作品我们会发现,此类创作在写实性表现手法下,难以掩盖其现代小说的本质,无论是主题、人物还是叙述方式,小说的现代性都一览无遗. 相似文献
5.
沈逸莹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2):80-85
西方在晚清作为一个先进的"他者",打破了中国作为世界中心的迷梦,成为"现代性"的象征。梁启超的现代性思考在思想冲突与开阔眼界的交互过程中不断地改变,对传统文化由批判到回归,最后形成化合他者的"第三种文明",这是一个对他者仰望、参照再到反观、对话的过程。面向他者、共同发展的"第三种文明"思路,表现出可贵的主体独立性及与他者的协调发展空间,它构成了非西方区域独特的现代性经验,为现代性研究提供一种最有力量的反思维度。 相似文献
6.
从科学与技术哲学现代性的话语中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到,对现代性缺失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在思维方式上实现“天人合一”到“主客相分”的转换;在本体论上,重构具有现代特质的概念形而上学,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7.
“信任”理念的嬗变——休谟、马克思、吉登斯的信任谱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珂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3):39-45
信任理念历经嬗变由传统信任走向现代信任。早在启蒙时代,休谟就以“社会化理性”为基础规划出基于“符号系统”的传统信任模型;马克思则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问题的批判中揭示出现代性背景下传统信任理念的失败;吉登斯为重建社会信任,在马克思社会批判基础上,以现象学方法重构现代意义上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现代信任理念。于是,从休谟到马克思再到吉登斯就在哲学意义上展现了一部信任理念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8.
杜学霞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2):72-74
王安忆的创作中曾出现过许多孤儿的形象,这些形象在王安忆的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他们是王安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隐喻.王安忆笔下的孤儿形象还带有鲜明的现代特征,这主要表现为她用一系列孤儿的形象反映了现代人的孤独和迷惘的情绪,反映了现代人在多重价值观选择面前困惑和无所适从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9.
孙抱弘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21(4):1-3
当前,对于困境青少年问题的认识与应对,要转变传统的思路与就事论事的立场.应当看到置身困境的青少年,除了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困境外,更有伦理生活的困境.因此,在帮助困境青少年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通过多种形式与渠道予以公共伦理生活规范与现代文明的教育引导.鉴于困境青少年的主体,都来自农村或发源于农村,所以根本解决问题的途径是... 相似文献
10.
11.
徐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21-125
"都市小说"与现代都市相伴而生,它以"现代性"为精神内核,将不同类型的都市景观、生活、体验和都市文化囊括其中。中国文学的婚恋叙事传统在都市小说勃兴后呈现出明确的现代意识,不管是海派作家的"声色"体验,还是京派作家笔下的理想爱情与婚姻,抑或是启蒙文学和左翼文学鲜明的社会问题意识,"婚恋"都与时偕行,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意味和都市色彩。 相似文献
12.
刘兴诗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2):1-7
"汶川大地震"涉及一些基本观念和术语需要澄清,比如,地震应以震中实际所在的断裂带处的城镇命名,而断裂带的划分应该从成因学考虑,不能简单归纳为方向性组合;未来发震时间估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能奢言千年.今后,在地震观测中还应注意本区内从东向西的推动力,加强对龙门山南段和成都平原的监测;同时加强对成都附近双流牧马山断层以及可能存在的隐伏断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王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1-96
茅盾的报告文学话语,呈现观念与经验的流动"场域",折射出左联的现代性预言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诉求之间的交叠与裂隙。在科学主义认知观的支配下,具有为现实撰史雄心的茅盾,在理论著述上强调报告文学写作的真实性,但在观念形态的潜在影响下,他本人的创作与编辑活动,在不期然间提供着有别于官方叙述的另一种想象中国的真实方式。 相似文献
14.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2-135
辜鸿铭与他的浪漫主义师辈们卡莱尔、阿诺德等人一样,批判欧洲现代文明,寻找疗救现代文明物质主义"痼疾"的"良方"。在他看来,这一"良方",正蕴藏于古老的儒家文明之中。因此,在同时代的康有为、严复等人致力于引荐西学之时,他却抛出"儒家文化救西论"。他对欧洲文明"群氓崇拜"的批判已涉及现代性的课题。他是中国范围内率先反思现代文明之负面性的思想先驱。 相似文献
15.
丁玲以鲜明的“女性立场”登上文坛,她的“性别”意识所呈现出来的“现代性”,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重要标志。她并非意在单纯讲述现代女性的性与爱,她对现代女性内心矛盾的深度发掘,是为了要替这个社会把脉。丁玲借助“性别立场”突入到“性别政治”,进而导致左翼时期丁玲的政治态度、人生信仰的根本性转变,并成为当时著名的左翼文坛勇敢的探索者。 相似文献
16.
陈梦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6):119-124
在中国现代文论建设中,“失语”现象时有发生,却不是主体;更为主流的是中西文论在遵循精神契合性、民族性、传统性基础上的“得语”。在20世纪的杜甫研究中,“人民性”“现实主义”“民胞物与”等概念的提出,显示出中国文论强大的生命力,是“得语”的明证。疗治“失语症”应该尊重中国文论建设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准确认清古代文论在当代社会的文化定位,以及它在经历百年现代化历史进程之后的社会属性,较少掺杂民族主义情感,代之以学理性的分析,重新评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实际。 相似文献
17.
高静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8-24
[提要]巫俗在当代韩国社会被视为最具民族性与民众性的传统文化。这种“巫俗传统论”的话语体系其实是近代知识精英在应对民族危机时,对本土文化有意选择的结果。20世纪以来韩国的知识精英基于巫俗的本土性、基层性、边缘性,不断挖掘民族精神文化的原形与本质,从而使巫俗在檀君神教运动、文化民族运动、民众文化运动中成为对抗霸权文化的“抵抗文化”。然而,巫俗在成为“被选择传统”的他者化过程中,其宗教性始终处于失语状态。这也是韩国巫俗当下呈现文化价值(备受推崇的无形文化财)与宗教价值(饱受诟病的伪宗教)矛盾状态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陈全黎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4):7-11,26
实践美学的批评论者错误地理解了实践美学的问题域,割裂了审美与现实社会、人生的丰富联系,他们从审美中心主义的视点出发,将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简单地等同于个人本位和感性本体,先入为主地认为实践美学片面强调必然、物质、群体、理性,因而断定实践美学“不具有现代性,还不是现代美学”,并宣称“实践美学作为一个具有理论规定性的学术流派走向终结”。这种简单的三段论式的思路无论是前提还是由此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商榷的。实践美学建基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现代性构想之上,坚持从现实社会、人生出发理解审美问题,反对后实践美学对超验彼岸世界的乌托邦幻想;坚持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群体的统一,反对后实践美学对理性的激进批判。实践美学不仅具有现代性,是真正的现代美学;而且作为对现代性(包括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反思,实践美学是一项未完成的现代性工程。 相似文献
19.
王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172-176
[摘要]清末民初文学尤其是晚清通俗小说的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美国汉学界的研究成果的输入在国内产生了强烈反响,围绕晚清通俗小说的“现代性”,厘清本土研究与海外汉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而辨析转型时期在复杂的文化思潮背景下晚清通俗小说研究背后所隐匿的话语权力之争。 相似文献
20.
杨迎平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0(3):5-9,13
施蛰存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 ,正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施蛰存 17岁开始小说创作 ,一辈子都在探索“现代”的蹊径上艰苦跋涉。施蛰存大胆创新的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派小说的第一人 ,他主编的《现代》等多种杂志兼收并蓄的办刊精神 ,使他成为中国期刊第一人。施蛰存终生致力于现代性的追求 ,为世界文学进入中国和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出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