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蒸炒过程中出现的故障现象。(1)蒸锅内有撞击声或异声时续时断.说明锅内有了铅块等硬物混入,应马上停车查找。(2)蒸锅焊缝断裂:①蒸锅使用日久,在维护保养中未发现;②操作乏汽阀门和进汽阀门的顺序错了,夹层冷凝水未排完,如开进汽阀过猛,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书法美学中,“气”作为审美范畴的重要标准,一直影响着历代书法家、评论家、鉴赏家、收藏家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行为.请人刘熙载曾有一段精采耐人寻味的“气”论:“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伦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在法翰的古籍书论中,在观赏鉴评书作中,论者、览者、书者多用“气”字作为审美的标准加以评说,如通常使用的“气”的词语有:气韵生动气质俱佳气象万千气度雄伟气脉通连气势非凡气宙融和气势磅底气逾霄汉神气逸气意气风气雅气灵气俊气仙气上气…  相似文献   

3.
《汉语大词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语文工具书,书中收录了不少民俗特色浓厚的词语,其中部分词语的解释存在疏误:如囿于地域差异,错释了“碗脱”、“鱼兜”和“耿饼”等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词语;由于资料的局限和对文献的误读,错释了在历史上有特殊含义的“看卓”、“熏虫”、“粉定”、“卧兔”、“翻天印”、“高丽”等词语。正确解释这些词语,有益于大型语文工具书的修订。  相似文献   

4.
在《三国演义》灼“术数”现象110例中,“星占”(星象,天文象占)占23例,为各类“本数”之冠。这是很值得研究的。现分类表述如下,并略加讨论。下.身分瑞应。如:①第2回:“(少)帝与陈留王卧于草堆之畔,草堆前面是一所庄院。在主是夜梦两红日坠于在后,惊发,披衣出户,四下观望,见庄后草堆上红光冲天,慌忙往视,却是二人卧于革呼。”②第32回:“(曹)丕初生时,有云气一片,其色青紫,圆如车盖,覆于其室,终日不散。有望气者,密调擦日:‘此天子气也,令嗣贵不可言。’”等等。这里所说的“红光”、“云气”(天子气),是…  相似文献   

5.
“气”范畴在唐代文论中的展开.体现在两大维面:一是诗学理论批评对“气”的论说;二是散文理论批评对“气”的论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气”作为诗文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文之气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从创作角度对“气”的考察。上述论说维面与内容.初步展开了我国古典文“气”范畴.为其在后世文论中的充实、深化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元代中期文人论“气”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坚持“以理论气”;二是以把“气”之盛衰与国运之盛衰、诗文之盛衰三者绑定起来论述。但元中期文人始终未能对政权有家国一体的感觉,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旁观者心态”,故而元代中期文坛始终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盛世”。到了晚期,文人以“气”论文有了新的变化,表现有二:一是“气”论的向下转,即“台阁气”向“山林气”的转变;二是“气”论的向内转,即“以理论气”和“气运说”向以情性论“气”的转变。这种转变又昭示着文坛格局与走向的新变。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作文》2009,(6):39-48
单项选择 21.B 解析:“她丈夫被绑架的消息”,是特指;对她来说是一个震惊的消息,泛指,shock是指震惊的消息,可数。故选B。错解:A或D;错因分析:没掌握冠词的用法,也没读懂句子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散文理论批评中的“气”本论,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一是魏晋南北朝是古典散文以“气”为本论的提出与确立期;二是唐宋是古典散文以“气”为本论的发展与兴盛期;三是元明是古典散文以“气”为本论的承传与充实期;四是清代是古典散文以“气”为本论的深化与完善期。上述四个时期,标示出我国古代散文理论批评中对以“气”本的标树与论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拓展、充实、深化与完善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气”孳乳新义或新词的方式:内部引申产生新义;联合同义语素孳生新词旧义;前加修饰语素衍生新词新义。除“上位-下位”“整体-部分”“个体-集群”三组常规转喻外,“气”词语语义之间还存在“微观-宏观”“物质-精神”“静态-动态”三组对立转喻,这是矛盾一体观思维方式的反映。自然之气孕育人之气,故以自然之“气”转喻人之“气”;人之气孕育文之气,故以人之“气”转喻文之“气”。同时,以认知自然的图式认知人,故以自然之“气”隐喻人之“气”;以认知人的图式认知文,故以人之“气”隐喻文之“气”。如此人之“气”语义链和文之“气”语义链都是“转喻+隐喻”双重认知叠加的结果,其转喻和隐喻认知都是“自然·人·文”一体观思维方式的反映,是原始一元本原论(尤其气本原论)在语义层面的留存。  相似文献   

10.
明人姚旅《露书·卷之十二谐篇》载: 沈生谓予有送枇杷与一(县)令者,错写作“琵琶”。令笑,口号曰:“‘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适有客在坐,足之曰:“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令大叹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一、同音字(一)课文内容汉字中同音字很多。有的是形声字,声旁相同,形旁不同,如“楼耧蝼 lóu”;或声旁不同,形旁也不同,如“蛐 qū”和“驱岖躯 qū”。有的不是形声字,和形声字或非形声字同音,如“克 kè”和“课刻客 kè”(形声字),“已 yǐ”和“以 yǐ”等。要弄清同音字的意义,不要用错、写错。(二)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当头棒喝     
“当头棒喝”、“当头一棒”泛指警觉迷误。如《镜花缘》第八十四回:“这个笑话虽是斗趣,若教愚而好自用的听了,却是当头一棒,真可猛然唤醒。”禅门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用心即乖。为了打破学人的迷执,不少禅师或用棒,或用喝,或者“棒喝交驰”,作为一种特有的施教方式。“棒”始于德山宣鉴。僧来参问,“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临济录》)雪峰禅师曾说:“我在德山棒下,似脱却千重万重贴肉汗衫。”(《圆悟心要》卷三)颇有切肤之痛。“喝”当始于马祖。百丈禅师回忆说:“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  相似文献   

13.
在日常生活中,“听”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技能,研究者们如Weaver犤1犦、Morley犤2犦估计过,生活中“听”是“说”的2倍,“阅读”的4倍,“写”的5倍。听力培养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通常“听力包括两个层次的能力:语音感知和语义理解”犤3犦。多年来培养语音感知能力一直是听力教学的基础和重点,但是在听力教学中即使听话者对所要理解的话语有一定的语音感知,但由于语义理解的错误而导致的误听、错听以及不会听等问题却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分析“听”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是否可以从话语分析入手进行听力教学,使学生…  相似文献   

14.
秦伐取巴蜀,是秦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最后,秦了却了南顾之忧,据巴、蜀之富,对楚及三晋展开了强大攻势,30余年间,取江中,拔宛城,吞鄢、邓,破楚有郢。然而,秦惠王当初派遣谁伐取巴蜀?史书上却有不同记载。从《史记》上看,司马迁在多处确指伐蜀之将乃其先人司马错。如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司马氏之后)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而守之。”没有提及张仪。《秦本记》中亦云:‘’司马错伐蜀.灭之。”也没有提及他人。据司马迁的这些记载,伐蜀由司马错提出,并由他统兵出征完成的。但是,笔者在…  相似文献   

15.
“三分蠢气”─—评《曾国藩诗文系年》邱瑞中几年前,我读《郭嵩焘日记》,见其中有一段议论,印象很深。大意是:人问近日楚才之盛,天下无能及者,其因何在?答曰:楚人只带三分蠢气,盖孔子所谓愚不可及。彼人又曰:自古成名者,多由笨干,是以有“字癫”、“画迂”、...  相似文献   

16.
丈夫比我大6岁,我和他共同生活了近10年,在上海这个繁华喧嚣又充满诱惑的城市里,他算是老实又传统的人。在单位里是实干家加无名之辈,在家里是抢着干家务活的模范丈夫加新好男人。我们相依为命,不吵不闹,过着平淡如水的日子。偶尔为小事吵几句嘴,他总是“干错万错都是我的错”,几分钟内就让火冒三丈的我没了脾气。  相似文献   

17.
全国各地说话都有忌讳。 北方忌醋。因为“醋”与“错”音近。吃饭的时候,问人家“吃不吃醋”,就更是会引起误会。结果北方一些地区(如山西)便干脆管醋叫“忌讳”。粤语忌肝,因为“肝”和“干”同音,  相似文献   

18.
梦雨 《女人世界》2006,(8):82-83
我们更愿意相信在一天的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跳上床做爱,问题只不过是有没有时间和心情。错,从古代的时候起,中外的医学家就开始争论“什么时辰做爱最合适”。中国古人的观点我们大都了解,什么“电闪雷鸣之时”、“刚刚进食之后”都不适宜做爱等等。而西方医学鼻祖特尔·比桑庭的观点是:“最佳做爱时间是晚饭后两个小时、准备入睡时,最不恰当的时间是午夜,消化活动旺盛时。”十六世纪另一个意大利学者指出:最佳做爱时间是在吃了一顿粗茶淡饭之后,不饿不饱也不困的时候,最好是在早晨。  相似文献   

19.
[新闻背景]昨夜西风凋碧树 高考语文新大纲规定:作文每错一字扣一分 2008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已“出炉”,与去年相比:考试性质、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形式等方面均保持稳定,仅在细微的方面进行了调整。 今年的考纲对于写作的书写规范,较去年有很大变化。去年的语文考纲中注明错三个字扣一分。扣满三分封顶。今年则是在写作的“基础等级”中加了一个注解,即每错一个字扣一分,重复不计。此规定一出,立即引起了考生、家长乃至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论有很多非常重要的概念,如神、理、气、韵、意、象、风、骨等,但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气”。在古代文论中,“气”几乎无处不在,许多重要问题都与“气”有关,都用“气”来表述,许多重要概念如神、韵、风、势等都要联系“气”才能解释。但“气”又是古代文论最复杂的概念,它内涵丰富、涉及面极广,在很多情况下却又含义模糊、意旨源俄。因此,由之而形成的古代文论的“气”论思想既非常重要,又常使人难以准确把握,成为古代文论研究中的难题。但大体说来,古代文论的“气”论思想可以概括为自然之气论、作家之气论、作品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