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重新认识鲁迅先生是历史的必然。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这样做,下一代人也会这样做的,何况我们这一代人现在才开始这样做,客观上,为时已经过晚了。”这是一九八五年第八期《青海湖》《论鲁迅的剖作生涯》(以下简称(《生涯》,未注明出处者,皆引自该文)的结束语。为什么要“重新认识鲁迅”?据说,“长期以来,……没有人明确地说出过鲁迅先生的创作究竟好在哪里,坏在哪里。”“好”“坏”不分,“说”而不“明”,如此认识,能不  相似文献   

2.
评李慧志的《小说创作论》德发振勇大家不会忘记1986年,那一年常常被称为“方法年”。好似“五四”文学革命之后的“西学东渐”,大量的西方文艺思潮在学术界各领风骚一样,80年代的中国理论界又再现了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尽管可以指责它的走马观花,但...  相似文献   

3.
将近七十年来,在整个鲁迅研究中,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成绩最大。但是,鲁迅小说研究没有到顶,鲁迅研究工作者仍在继续努力着,新的成果终于出现了。那就是王富仁的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呐喊><彷徨>综论》(见《文学评论》1985年第3期第4期)和范伯群、曾华鹏撰写的专著《鲁迅小说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新论》)。前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鲁迅小说研究的新体系,即《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后者的新贡献在于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对鲁迅小说进行了单篇的和综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这是中国第四次出版的《鲁迅全集》。现在,还来不及将这部达十六卷的大部头的全集及其注释完全通读并仔细研究其内容,这里仅就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几个问题略述如下。众所周知,过去出版的《鲁迅全集》有如下三种。 1.一九三八年版,二十卷,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上海复社(以下简称二十卷本)。 2.一九五六——一九五八年版,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5.
论文探讨了鲁迅创作视角的情绪特征、表现形态以及时空格局,并对其形成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是《野草·题辞》的开头。这“充实”而又“空虚”的境界,不仅是鲁迅当年写作《野草》时心境的形象写照,也是整部《野草》诗集的一个非常确切的注释。这注释的扑朔迷离和笼罩在《野草》上空的一层云雾所构成的画面极其和谐。于是《野草》成了鲁迅著作中最难读的一种。当代著名的研究鲁迅的专家李何林同志也认为解释这些诗篇并不容易;“凭这一点”,澳大利亚的学者梅贝尔·李写道,“他就应当受到称  相似文献   

7.
陈越先生的论著<鲁迅传论>以宏观审视鲁迅的阔大气势,从"论"入手把握传主的生平、思想与创作,以传的框架,论的思路建构全书,显示出著者独特的研究视角和著作无可漠视的存在价值,为在同类课题中如何开展深化研究预示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自去年八月,《青海湖》杂志上发表的邢孔荣写的《论鲁迅的创作生涯》一文,在我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这是鲁迅研究中很不正常的现象。为了澄清认识,捍卫鲁迅,学生鲁迅研究社组织了一次讨论会,与会者踊跃发言,纷纷驳斥邢文的错误观点: 金伯昌:我看了这篇文章很惊异,使我惊异的  相似文献   

9.
(一)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专门为《莽原》半月刊撰写的一组文章,第一篇写于1926年2月21日,最后一篇写于同年11月18日,前后九个月,和作者别的创作集子比起来,写作时间是比较集中的。其内容也很集中,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作者原来给这一组文章起了一个总的题目——《旧事重提》,每发表一篇就注明这是《旧事重提》第几篇,显然要对自己过去生活道路作比较系统的回顾。从这一组文章的构思来看,其先后安排基本上是以作者的童年和青年的生活轨迹为依据的。从1887年他初读《鉴略》到1912年范爱农之死,即从他的童年到辛亥革命之后,历时达二十多年。第一篇到第六篇主要写童心世界,第七篇和第八篇写青年时代面临的人生道路的抉择,第九篇和第十篇怀念师友,回顾了自己  相似文献   

10.
梁超然 《中华魂》2008,(1):62-63
最近,出版界掀起了一股"柏杨热",推出了"典藏柏杨"系列丛书,据说这是"为了传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读者提供一流的文学精品"。柏杨及其作品真有那么伟大吗?早在20年前,人们就对此提出质疑。当时出版界有人说柏杨犹如鲁迅、胜似鲁迅,有人就发表《鲁迅、柏杨异同论》加以驳诘,其现实意义至今未曾稍减。现特摘要转载,以飨读者。——本刊编者  相似文献   

11.
鲁迅对家庭怀有很高的责任感 ,但是 192 2年前后发生的家庭分裂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心灵刺激。在《苦闷的象征》指引下 ,鲁迅用小说的形式诠释了他对家庭的全部理解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小说创作时曾说过,他开始创作《狂人日记》等小说时,“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而在以后《彷徨》的创作中,则“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加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多年来,在普遍地接受了作家对自己创作的这一见解的基础上,有的研究者还作了某些发挥,例如王瑶先生在(《论鲁迅  相似文献   

13.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优良传统。中国近现代之“国魂”呼唤,是这一传统的继承与发扬。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探讨,是其作品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他的全部创作表现了两大最基本的内容:一是“描写我们民族性的伟大”,二是“提炼了中华民族传统中的病态方面”。这是一种基于对民族深刻认识之上的具有高度哲理化的爱国主义。我国历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招魂呼唤”在鲁迅的笔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民族精神的探讨自此由不自觉认识走向自觉认识。鲁迅创作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已经成为现代民族精神反映的最高点。  相似文献   

14.
仅仅从开拓新的艺术领域、探索新的表现形式看,鲁迅也是现代文坛上第一位伟大的拓荒者。继《呐喊》、《彷徨》之后,他又奉献给二、三十年代文坛八篇取材于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但却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的历史小说,对这独树一帜的艺术珍品的诞生,是不能只以“没有言论自由”、“没有深入生活的实际可能”,因而只能向历史去索要题材来加以解释的。鲁迅从不顾忌艺术之宫的麻烦和禁令,不先考虑历史小说的定义和规格,再去写这八篇《故事新编》。相反,作为一位伟大的先驱,他在艺术领域的许多方面,必然表现出拓荒创造的精神,《故事新编》就是  相似文献   

15.
论从史出 论从己出——评《鲁迅小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些年鲁学界曾提出过一个很响亮的口号:鲁迅研究要“回到鲁迅那里去”。由于历史的惰力,要真正把鲁迅研究落实到鲁迅本体,决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不免令人沉重。然而,口号的提出,毕竟表明奋斗目标和所由达到的路径都已然明了无误,而且,真正按照这个精神扎扎实实地付诸实践者,也尚有人在,这又令人为之欣慰。从冯光廉先生近著《鲁迅小说研究》(1989年10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即得到了这种欣慰与希望。  相似文献   

16.
鲁迅杰出的历史小说《铸剑》诞生在风云激荡的一九二六——一九二七年。它深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热烈歌颂了“火与剑”,赞扬了“拳来拳对,刀来刀当”(《两地书》七十九)的战斗精神,它是当时在党的领导下席卷南中国的武装斗争风暴影响下的产物,鲜明地标志着鲁迅思想发展的新阶段,很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的五十年代版和八十年代版<鲁迅全集>都各是当时鲁迅著作的最佳版本,也标志着当时国家出版事业的最高水平.而在三十多年鲁迅研究的辉煌成就与鲁迅佚文尤其是书信陆续发现的基础上出版的八十年代版,则以其更加完备的内容和翔实的注释成为迄今为止最完美的<鲁迅全集>.近几年来,鲁迅著作的出版,出现了以营利为目的而忽视质量的粗制滥造的混乱局面,有关方面应充分利用人民文学出版社历史悠久、技术先进、人才萎萃、资料丰富的优势,由其负责鲁迅著作的出版,同时对鲁迅著作出版的混乱状况加强管理,以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并保证鲁迅著作的出版质量.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们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光辉战斗历程,呈显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在三十年代剧烈复杂的斗争中,共产主义者的鲁迅率领革命文化新军,击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所坚持的无产阶级战斗方向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这以前,鲁迅就一直是站在被压迫劳苦大众一边,带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痛苦的经验,迎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灿丽的霞光,以所向披靡的奋战,进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文化营垒,表现了战斗的英勇性和不屈不挠的硬骨  相似文献   

19.
(一) 在研究鲁迅的思想和作品的工作中,对散文诗集《野草》的研究,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之一。虽然也出现了一些质量较高的研究文章,但也有不少研究者还不能紧密结合鲁迅前期思想的特点、鲁迅写作《野草》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当时鲁迅的思想感情特征,用严肃认真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对这一批散文诗作出科学的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中存在的问题,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的研究者从“只要是一个战士,唱出来的就都是战歌”出发,仅仅挖掘了《野草》中乐观、明朗的情调,将《野草》的战斗意义提到与鲁迅前期的杂文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民族的文学事业得到了新的发展。因而,一批有才华的作家涌现了出来。而在蒙古族作家中,玛拉沁夫文学创作的成就尤为突出。一九三○年,祖国又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在这风云变幻的岁月里,辽宁省吐默特旗黑城子村的一个贫苦的蒙古族人家里诞生了一个小男孩。这个婴儿就是玛拉沁夫。爹妈对这个小生命爱惜之极。然而,在民不聊生的年月里,多一张嘴又多么难哪!原来,这个世界迎接这一婴儿的竟是贫穷与饥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