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荀子《劝学》中有“(车柔)以为轮”之句.句中“轮”为何物,历来无注.诸多语文老师则解作“车轮子”,即车行进时在地面上的滚动部分.问其根据,则说是《辞源》“揉轮”下之“屈木制车轮”.诚然,《辞源》乃语文教师之泰斗,老师之老师,尊崇无以复加.然将“(车柔)轮”等同“车轮”则是无事实根据,不仅有违于事理,亦违背“劝学”原意.本文打算就“(车柔)”“车轮”等有关问题写点意见,望能对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吕不韦与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关系比较奇特的一对君臣。一方面,秦始皇十三岁即位后,吕不韦以其“仲父”和相邦的身份辅政九年,并于秦王政亲政前二年编成《吕氏春秋》。此书一出,名噪一时:“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此书正是吕不韦用来教育秦始皇,向亲政前的  相似文献   

3.
一、“道德”诂义 道德一名,乃中国古代思想中一极重要之范畴。而考其初义,则皆与行路有关。《说文》:“道,所行道也。”《荀子·王霸》:“道,行也。”《尔雅释诂》:“道,直也。”综此,道之本义,道路也。引申之,顺路而行亦谓“道”,或称“得道”、“有道”(“有”初义训取,见《经义述闻》)。再引申之,万物生灭所循之抽象规律亦称“道”。故庄子言:“道,理也。”(《缮性》)老子言:“道者,物之所由也。”(并见《庄子·渔父》)韩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也。”《释名》:“道,导也,所以通导万物也。”德之本字,在甲骨文中从直从行,与今之“循”字形近(容庚说),“示行而视之之意”(闻一多说)。《庄子·大宗师》:“以德为循”,尚存古义。但其后此字之形与义变异甚大。其字本义今存于晚出之“巡”字中(《说文》:巡,视行皃)。而其字形在西周金文中则演变为“德”,战国古文中演变为“惠”,其义亦大变。所最可注意者,是字中增入“心”符,为甲骨文中所不见也。《左传桓公二年》:“在心为德”。  相似文献   

4.
课间偶识     
一、《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前一“欲”字,我以为是衍文。疾,疾恨之意。战国时代,国君剥削奴役人民,十分苛酷,人民自然产生疾恨之情,这种感情,是自然的流露,并不是“欲”不“欲”的问题。就修辞来说,有前一“欲”字,觉赘;无则简净。这句上文是:“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可知此“欲”字是涉上下几个“欲”字而衍。二、《赵威后问齐使》(《战国策·齐策四》): “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这句的“威后”,疑是“太后”之误。前文有  相似文献   

5.
吕氏游秦时间和洛阳封地证据说明《策》之可信不及于《史》 ;满十月为“大期” ,不满十月为“小期” ,特书大期而生含有遮人耳目的小期之义 ;“豪家女”出身黑道豪家 ,与邯郸姬并不相乖。《史记》记载无误 ,秦始皇的确出自吕不韦  相似文献   

6.
《楚辞·九章·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鼌吾以行”句,叔师《章句》云:“甲,日也。鼌,旦也。屈原放出郢门,心痛而思,始去正以甲日之旦而行。”洪补曰:“鼌、晁并读为朝暮之‘朝’。冯衍赋云:‘甲子之朝兮,汩我西征。’”两说并无分歧。以往治《骚》者,白朱子至郭老,均因王说,殆无疑义矣。《杭州大学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三期刊载薛恭穆《<楚辞>解诂》云:“古人用干支纪日,甲之,即‘甲子’。之、子古字通。”为示不掠人之美,又把此项发明权归于洪庆善:“视洪氏此语,意在说明鼌字之词义,实际上却已将‘甲之鼌’即冯衍赋之‘甲子之朝’的消息传告给读者。”薛文认为:“冯衍赋此句内容与句式显然是模拟与糅合《九章·哀郢》这句‘甲之鼌吾以行’与《招魂》:‘汩吾南征’两个分句而成。所以‘甲子之朝’一语,正好可以作为此句的注脚。”又引《左传·僖公五年》:“八月甲午,晋侯围上  相似文献   

7.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虽历三十春秋,但至今仍是最受信赖的一部教科书,然本书虽几经修订,而于传统训诂学所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仍有去取可议之处。今仅就教学偶识,略记于此,以求正于专家达者。1、“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触龙说赵太后》)注:“自己却勉强散散步,乃这里当‘却’讲。”按:根据文意考察,“乃自强步”应为顺接因果复句,正因“不欲食”才“强步”,也因强步才“嗜食”。故“乃”当为“于是”义也。而“自”有“即”之义,可解为副词“就”(此义参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这一段是触龙为劝说太后而用自身情况设喻,以求太后保重身体,是不当以自身之勉强而去劝说别人也去勉强的。因此,这里的“强”字不应是勉为其难,即在没有能力或能力不  相似文献   

8.
侔,是《墨经》中关于说和辩的一种方式。《墨经·小取》:“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孙诒让认为侔是“谓词义齐等,比而同之。”伍非百说:“何谓比辞俱行,谓取形式同一之辞,或增之,或减之,以观其结论之是否同一也。”又说;“侔当今直接推理之附性法,用两辞相比而行,以求其另一辞之是非。”  相似文献   

9.
议与“义”相通假。《吕氏春秋·上农》:“重则少私义”,《盐铁论·本议》:“于其义未便也”,皆借“义”作“议”。《吕氏春秋·忠廉》:“士议之不可辱者大之也”,《韩非子·显学》:“言无定术,行无常议”,《隋书·经籍志》:“述其议疏,讲于人  相似文献   

10.
“四人帮”及其御用文人,打着“评法批儒”的旗号,掀起大批“宰相”的妖风,借批判吕不韦之名,行影射周总理之实。在评《吕氏春秋》的黑文里,一口咬定吕不韦是奴隶主复辟势力的代表,还煞有介事地说:“吕不韦在秦国执政以后,竭力推行的是一条复辟奴隶制的反动政治路线”,从而歪曲了吕不韦的真实形象。本文试图从吕不韦的政治活动和他主编的《吕氏春秋》的分析中,提出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黄庭坚是我国文学史上争议较大的诗人之一,自南宋以来,对其诗歌的评价就褒贬不一。褒者谓其诗“格韵高绝”(苏轼《书鲁直诗后》);“不践前人旧行迹,独惊斯世擅风流”(张耒《读黄鲁直诗》);“会粹百家句律之长,穷极历代体制之变”(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而贬者更不乏其人。北宋魏泰云:“黄庭坚喜作诗得名,好用南朝人语,专求古人未使之事,又一二奇字,缀葺而成诗,自以为工,其实所见之癖也。故句虽新  相似文献   

12.
“行李”辨正“行李”一词,先秦义为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襄公八年》:“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又作“行理”,如《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辰星《释“行李”》一文以为“在古代,李、理二字同属来母、之韵(先秦古韵当称‘部’,不称‘韵’,此当为笔误——笔者),  相似文献   

13.
<正> 《周礼·太师》云:“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亦曰:“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里所谓的“赋”,究为何意?历来学者的认识很不一致。或以为指作诗方法,即铺采摛文,直言其事;或以为是用诗方式,即使于四方,歌诗显志;或以为乃赋体之原始,即六义附庸,蔚为大国,亦即班固所谓:“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前两说,虽略不相类,但古今学者,多有附和,几无异词;而后一说,虽亦有赞同者,然持异议者却不乏其人。例如范文澜先生在其《文心雕龙·诠赋》校注中说:“赋、比、兴三义并列,若荀屈之赋,自六义之赋流衍而成,则不得赋中杂出比、兴。今观荀屈之赋,比、兴实繁,即士(?)所作,有狐裘龙茸语,三句之中,兴居其一,谓赋之原始,即取六义之赋推演而成,或未必然。”李伯敬和褚斌杰同志也都继承其说,并从几个不同方面作了发挥论证,否定第三种意见①。  相似文献   

14.
《庄子·天下篇》为历代学人所重视.清王闿运《庄子注》刊落外、杂诸篇而独存《天下篇》,以为“盖庄子自叙”.梁启超更推此篇为“研究先秦诸子学之向导.”可见此篇在《庄子》一书中地位之重要.《天下篇》首段曰: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成,王有所  相似文献   

15.
陈兰甫曰:“陆氏《切韵》之书,存于《广韵》之内,澧校定《广韵》切语,粗得陆氏体例。”(《切韵考·声类考》)陈氏系联《广韵》,考得其声类、韵类,而定其书名为《切韵考》,此以《广韵》为据而定《切韵》之声类与韵类者,陈氏以后,学术界对此均以为系创举而无异义。唯陈氏所定系联之条例,现代学者尚多异义。陈氏定系联反切上字之正例  相似文献   

16.
蒙文通先生《略论“山海经”的写作及其产生地域》①一文,论及《山海经》“即有散失又有增补”事,他说:“《海外南经》篇首‘天(雪按:今本无天字,是。此未详所据)地之所载……唯圣人能通其道’一段文字,全同于《淮南》、《吕览》,也当是后人所增入者”。按:《海外南经》篇首“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经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十一句,与下“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文义不属,蒙氏以为“当是后人所增入者”,自为有见,然尚有未安。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于“地之所载,六  相似文献   

17.
<正>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的门客们的一部集体著作。班固把它列入杂家。《汉书·艺文志》谓:“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吕氏春秋》确是“兼”、“合”以前各派的学说编集而成的一部书。大体说来,它吸取道家的无为思想,而并不绝巧弃利;吸取儒家的仁学,而不取其法古;于法家取其变法,而不取其严刑厚赏;于墨家取其节葬,而不取其偃兵;用阴阳家的月令,而不大作迂怪之谈,……如此等等。  相似文献   

18.
关于秦始皇身世问题,2000多年以来,一直流传着诸多说法,现例举如下: 首先一种就是《史记》上的说法,这也是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史记》上说:“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即异人)从不韦饮,见而说(悦)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这就明白地告诉后人,秦始皇为吕不韦所生。《资治通鉴》中也有类似记载。而《汉书》作者班固干脆把秦始皇称为“吕政”。可见都依了《史记》之说。但此说本身隐藏着矛盾。其一,《史记》既说不韦“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又说“至大期时,生子政。”(“大期”二解,一曰过10个月,一曰整一年)其二,既说赵姬为“绝好善舞者。”又在另一处说她是“豪家女”,前后不一。因此,人们对《史记》的说法就产生了种种怀疑。明代学者汤聘尹认为这是“战国好事者为之。”(《史裨》)与汤同时代的史学家王世贞在《读书后记》中对此提出了二点看法:一是认为,这是吕不韦自己编造的,目的是让秦始皇知道他的真正身份,以保住吕不  相似文献   

19.
注诗,偶有一得之见,置于注中嫌其太长,逐条录出,命曰诗义管窥。本文所录为《小雅·节南山之什》中的几则。 《节南山》“勿网君子” “〔弗问弗仕〕,勿网君子。”毛传:“勿网上而行也。”郑玄笺谓“勿当作末”,释“勿网”为“末网”。 王引之《经义述闻》以“勿”为语词,谓“勿网,网也”。马瑞辰从之,近人从之者益  相似文献   

20.
在汉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有些词的词义同时或异时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色彩,非常特殊: 有的具有互为反义的褒贬两义,如“徂”字,既有“死”义,又有“存”义。有的由褒义变为贬义,如“大放厥辞”,由“铺张辞藻,大展文才”义变为“夸夸其谈,大发议论”义;或由贬义变为褒义,如“客气”,由“行为虚矫,不是出自真诚”义变成“谦虚而有礼貌”义。还有的由褒义变为兼有贬义而后来又只用褒义,或者由贬义变为兼有褒义而后来又只用贬义。现对最后两种复杂变化情况,各举一例: 独立原是“不依靠他人而自立”义。《易·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后有“孤立无依”义。晋李密《陈情表》:“煢煢独立,形影相吊。”而《现代汉语词典》仅释为:国家或政权自主地存在;不依靠他人。横行原是“不循正道而行”义。《周礼·秋官·野庐氏》:“禁野之横行径逾者。”《注》:“皆为防奸也。”后有“纵横驰骋,所向无阻”义。《史记·季布传》:“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