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的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楼梦》的意蕴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第二个层面是《红楼梦》的悲剧性。本文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在于作家曹雪芹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要被毁灭的。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他的《红楼梦》就是一部“有情之天下”被吞噬的悲剧,是一部“冷月葬花魂”的悲剧。《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一种哲理性的感悟和感叹:对人生(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问,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长期以来不被人注意的层面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的作者·说者·评者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曹雪芹的作者身份,时常被人质疑。究其原因,主要是《红楼梦》的素材来源以及成书过程比较复杂。《红楼梦》的素材来源,既有曹雪芹本人的切身经历,又有他目睹的诸多社会现实,还有他听说的一些"故事"。我们认为,《红楼梦》在其创作过程中,既有"作者",又有"说者",而且还有"评者"。此三"者"各有所长,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3.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头就发出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慨叹。一部丰富的红学史实际就是如何正确解读《红楼梦》之味的历史。新红学派把《红楼梦》研究从新旧索隐派的迷雾中解放出来,但新红学派的几位大师很难说他们把这部伟大著作读懂了。胡适在《答苏雪林书》中说:“在那些满洲新旧王孙与汉军纨绔子弟的文人之中,曹雪芹要算是天才最高的了,可惜他虽有天才,而他的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以及当时整个的中国文学背景,都没有可以让他发展思想与修养文学的机会。在那一个浅陋而人人自命风流才士的背景里,《红楼梦…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文化小说的《红楼梦》 ,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 ,才能理解曹雪芹 ,读懂《红楼梦》。对曹雪芹的理解 ,宜从曹家所处清代社会背景 ,曹雪芹所受家学渊源、生活变故和发奋著述这三方面入手。对《红楼梦》的理解 ,宜从以假语村言表达大悟大彻、以崭新的女儿观表达对生命的尊重、以家常生活表达的文化意蕴这三方面切入。这样能更接近曹雪芹的思想 ,揭示《红楼梦》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曹雪芹被誉为旷代奇才,除了他与生俱来的天赋睿智之外,时代生活、家世遭际等给了他创作《红楼梦》的素材。同时,前贤们成功的艺术描写,也给了他有益的启迪。这里略举三例,对于了解和研究《红楼梦》艺术渊源或许不无帮助。1.《红楼梦)中的甄贾宝玉在中国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中,写真与假的故事,首见于《水浒传》的真假李连和《西游记》中的真假美猴王。《水讲传》中的李连是位草莽英雄,手持一对板斧,在江湖上颇有些“名目”,人称“黑旋风”。不想,有个李鬼为了“得些利息”,把黑墨搽在脸上,弄了一对板斧,竟在山道间拦路抢劫。最后…  相似文献   

6.
现代西方哲学家伽缪站在存在主义的立场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面对着荒谬感有三种不同的反应。他的这种哲学思想既体现在其哲学作品中,亦是其文学著作的主题思想。中国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是一部在世界上都有巨大影响的文学巨著,其中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本文试对伽缪与曹雪芹作了一些粗浅的比较。  相似文献   

7.
一、雪芹未写完《红楼梦》“传神文笔足千秋”,曹雪芹的杰作《红楼梦》问世以来,得到了世人空前的注意。可惜,在程、高刊刻《红楼梦》程甲本以前,这部巨著只有前八十回流传于世(就目前已发现的本子而言),这引起了历代研究者  相似文献   

8.
指出"为闺阁昭传"是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目的的误读,并非曹雪芹的本意;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有对人生和社会深刻的哲理思考,他比较自觉地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识和解读封建社会,全书充满了《易》的理论和思想。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乃曹雪芹的"哭泣"之作,他在小说中确为"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之女儿们的人生悲剧而哭,而且属于感情深、哭泣痛者.但曹雪芹深以为悲痛者,又远不止女儿们的人生悲剧.曹雪芹所悲者,有身世、有家国、有人类社会,其在《红楼梦》中所再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人身陷其中而又不能自拔的悲剧.曹雪芹并没有把再现如此的悲剧为小说的宗旨,而是在探寻悲剧之因和从悲剧中走出的路子.曹雪芹以女娲所炼的补天之石为小说的引子和线索,显然是有寓意的,这一寓意中更多的是积极意义的探寻.所以,曹雪芹有孔子"挽狂澜于既倒"的使命感,《红楼梦》寓有《春秋》大义.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几乎耗尽了毕生心血,为文学圣殿增添了稀世奇珍《红楼梦》,然而他本人却不仅湮没当世,名不见史传,而且直到现在,我们对他还知之甚少,以至连他的生卒年月也还没有完全弄清,这实在是历史性的缺憾。胡适于1928年写了《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一文,提出了雪芹卒于乾隆壬午除夕的看法,简称“壬午说”。周汝昌于1947年发表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认为曹雪芹卒于乾隆癸未除夕,简称“癸未说”。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主要情节内容,一是写了宝黛钗的婚姻恋爱问题,二是写了贾氏封建贵族家庭的盛衰兴替过程。两者都是悲剧结局,互相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开,且后一个悲剧决定了前一个悲剧。曹雪芹是以此来阐明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自《红楼梦》问世后二百余年来,有众多的评论家撰文著书,对此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一直到现在仍方兴未艾,了无定论。本文试就宝黛钗三人的婚姻恋爱关系问题,论述《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及其社会意义。“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性质曹雪芹写《红楼梦》,开宗明义,在前四回书中就把小说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都作了概括交代。他们都不是一般凡  相似文献   

12.
一百多年以来,《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被无限夸大、无限神化,抬高到了不恰当的地位,形成了对《红楼梦》的文学迷信和文学崇拜。作者认为,《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没有红学家们说的那样高,曹雪芹也没有超出封建文人的思想水平。本文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了质疑。  相似文献   

13.
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首先是要尊重曹雪芹和《红楼梦》,尊重曹雪芹对《红楼梦》的最后修改。脂批扰乱了人们对可卿的正确解读,研究秦可卿必须绕过脂批。秦可卿不是病死,而是非正常死亡。不能说作者写的秦可卿是个败笔,她的形象在《红楼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同志们,我们今天谈谈《红楼梦》。《红楼梦》是谁作的呀?是曹雪芹作的。 曹雪芹是河北省人。这话怎么说的呢?为什么说曹雪芹是河北省人?他的始祖名叫曹彬,是宋朝的开国名将,就是“下江南”的那位有名的将领,是他去平定了李后主的南唐,统一了全国。在江南富庶地区,他不贪一物,也不杀一人。人民群众对他有好感。他是灵寿县人,属于今天的河北省,这在《宋史》、《灵寿县志》里都有明文。  相似文献   

15.
正纪念曹雪芹,更应该认真研读《红楼梦》。但《红楼梦》的主题,似乎至今并没有真正解决。曹雪芹说:"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脂评说:这是"书之本旨"。但我们往往把曹雪芹的"补天"理解成他想"登天"、想做官,是他思想"落后""局限"的一面。一部充满先进思想的《红楼梦》,会以"落后"思想作主题,是说不通的。事实上曹雪芹少年时期,就"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1,是个"问题"少年,这样的叛逆性格,怎么会拿  相似文献   

16.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说过:“简洁是天才的姐妹。”《红楼梦》这部由天才作家曹雪芹著述的天才著作,正是这方面显示了他的天才。 诚如著名红学家蒋和森在他的《红楼梦艺术论》中所说:“许多人都感到曹雪芹具有精雕细刻的手腕,但在那种细致入微的描写里。还隐藏着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简洁。”蒋和森同志是把简洁作为《红楼梦》的一种艺术特色来加以论述的。我们如果从用语的经济来理解这一特点,无疑也是正确的,不过从文法的角度来论析,曹雪芹用语的简洁,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省略上。  相似文献   

17.
<正>金陵十二钗中,妙玉是一个特殊人物,与贾家非亲非故,出场也屈指可数。但是,从曹雪芹给她的命名看,却占据着不可忽略的位置。曹雪芹给笔下人物的命名是有讲究的,《红楼梦》中曾提到贾府有一个丫头,原叫"红玉",因为和"宝玉"犯讳,而改名"小红",而大观园中,除了宝玉、黛玉之外,唯一一个名中带玉的就是"妙玉"了。  相似文献   

18.
十八世纪中国文化巨人曹雪芹的不朽名著《红楼梦》,既是小说巨著、文学珍品,更是艺术美的结晶.它融汇了文学、戏曲以及绘画、建筑、园林艺术等多种艺术美,多方面地体现了曹雪芹的美学思想.曹雪芹虽然没有文论专著遗世,象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一样,但他从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出发,在《红楼梦》里,有时用“作者自云”,或直接插评,更多的是通过书中人物的语言,精辟、深刻地阐述了他对文艺的看法和他丰富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曹雪芹是北京人、北京作家。这个认识意义重大。北京的"帝都文化"是《红楼梦》一书的文化渊源。不了解18世纪中叶的"帝都文化"就无法真正读懂《红楼梦》。曹雪芹倘若没有回到北京这段生活经历,今日我们所读到的《红楼梦》,极可能就真的是一本《风月宝鉴》或是一本《情僧录》。在语言文字方面,曹雪芹熟练地运用了含有广大北方地区语言中方言土语的北京话,使《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雅俗相融、生动鲜活、字字传神,从而使这部小说脍炙人口、雅俗共赏。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京味十足的小说,而且是京味小说中的典范之作。红学中的一些问题争论不休,恐怕是与不熟悉或没有考虑帝都文化背景有关。"帝都文化"问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问世以来 ,关于“红楼”出典和《红楼梦》命意的索解 ,除了索隐派若干奇异的猜测 ,出现了一些会心的领悟和一个荒谬的循环。全面考察曹雪芹的生活经历并审视《红楼梦》文本所得七大证据表明 ,曹雪芹曾经寝食《全唐诗》 ,浸淫《全唐诗》。《全唐诗》中 60例“红楼”意象 ,所含九种含义可归为五类意蕴 ,与此对应 ,《红楼梦》命意可作由浅入深、由面到点、由实写到哲思的五重索解 ,小说的主人公、背景、情节走向、主导线索、哲理追求一切都可以由《红楼梦》这一书名化入或展开。二百年来特别是2 0世纪末有关《红楼梦》书名命意的肤浅和乖谬之见可以去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