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无际禅师和楚山绍琦师徒振兴禅宗,形成四川禅系。记载无际史迹文献的发现,揭示了无际在明初禅宗的地位和贡献。楚山继承无际而发展了四川禅宗,其禅风具有自己的特色。无际、楚山挽禅宗于既颓,为中国禅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铃木大拙是20世纪上半叶对西方禅佛教发展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禅师.他所弘传的禅佛教思想被称为"铃木禅",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西方社会佛教及禅宗的传播和发展.铃木在向西方主动弘扬禅佛教的同时,强调了东方思想的优越性;他所阐释的禅佛教采用了不同于传统佛教研究的方法和策略,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的禅佛教研究;"铃木禅"在积极与西方思想会通的同时,也对西方社会的生活及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禅是佛教的重要内容.佛教输入中国,在中国悠久而丰厚的文化土壤上实现"中国化".重"定"的,主要是"方法"的"印度禅",被改造为重"慧"的,主要是作为修证"目的"的"中国禅".南北朝时期,竺道生等人从理论层面发展出以"心性"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禅思想,达摩等人则主要从实践层面进一步加以发挥.到唐初,形成了宗派佛教禅宗.禅宗进一步发展了以"心性本净""明心见性""自性自度"为纲领的"中国禅"的宗义体系,取得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思想成果,实现了佛教的全面革新,对唐代以后的社会生活、思想、学术、文学艺术诸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的禅净双修传统,在明末清初之际经由三大高僧的倡导,奠定了三种有代表性的修行模式:憨山德清主张以禅摄净,强调一切净土皆为心造,并从禅观的角度,以念佛观想为通达净土的正因,以参究念佛融摄禅净;云栖祩宏力倡导禅归净,以净土念佛求生西方为主,辅以禅宗的参禅方法,以参究念佛作为导禅归净的方便;蕅益智旭则以净统禅,认为禅、教、律、密不可分,并以净土法门涵盖整个佛教。禅净合流三种模式的形成,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近现代得到了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5.
北宋主要以禅宗祖师形象示人的延寿,南宋却被逐渐描摹成了“专修净业”的净土祖师.这一形象转变影响了后世对其思想的评判,甚至认为其思想主旨是“禅净双修”.然而后人所理解的“禅净双修”主要指《禅净四料拣》表达的思想,与延寿之主张并不相同.延寿所说“净土”主要指“唯心净土”,无论是“禅净双修”,还是“弥陀”信仰,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都不居主流地位,其“弥陀”信仰则是杂揉“禅”、“华严”、“唯识”、“天台”、“净土”等五宗思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禅是佛教的一个宗派,这是学界的一个共识,但也有挑战这一共识的异见,认为中国禅不是印度哲学和大乘佛教在中国的旁支别派,而是中国思想和宗教的嫡系正宗。重新审视国内外关于禅的性质和状况的主要观点,并对禅宗的起源、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制度实践、终极目标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印度禅和佛教的关系等核心问题进行比较和论证,旨在从概念性视角找出中国禅与大乘佛教和印度瑜伽的哲学思想及修行实践的相异之处,从而对中国禅是否为佛教的一个宗派作出实事求是的回答。通过对禅宗作为一个思想和宗教流派的基本内涵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禅是本土思想依托外来佛教而产生的全新宗教与思想,在根本上不是源自佛教和印度瑜伽的中国流派。  相似文献   

7.
作为明初四川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禅师,楚山绍琦在与弥陀净土信仰者的交流中,显示出了极强的禅宗本色。一方面,他以消除差别性的论调破除了往生他方净土的宗教追求;另一方面,他对念佛法门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重新诠释,使其符合禅宗的修行旨趣与目标。此外,楚山绍琦关于净土信仰态度的表述,既是对宋元之际禅净双修潮流的省思,又是对早期禅宗思想特色的复归。  相似文献   

8.
凯鲁亚克“垮掉禅”与中国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禅传播到美国之后受到了美国文坛的关注,而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凯鲁亚克等垮掉派成员以及先前的美国文坛对禅的吸收主要是借用中国禅来反省自我文化,改造本土文化。凯鲁亚克的“垮掉禅”以疯狂、极端著称,在道德上超出了中国禅的界限。另一方面,“垮掉的一代”借鉴吸收了中国禅中“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回归自然,寻求内心的平静与顿悟,这使得“垮掉禅”背后深层次的精神意义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9.
基督禅最早出现在耶稣会士乔史顿1971年出版的专著《基督禅:冥想之道》。基督禅是为基督徒而设,既不代表一种新的禅修方法,也不需要放弃基督教的信仰,而是要让基督徒多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信仰方式,强化他们对天主、上帝的领悟。这个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60年代天主教梵二会议积极推动宗教对话的重要成果。禅并不只属于佛教,基督教可以在东方禅师的帮助下挖掘与发展自己的禅法。其次,这个概念推动了佛教在西方的传播,刺激了欧美国家的佛教自觉。现代社会的佛教自觉,因此常以宗教对话为沟通手段,积极入世。  相似文献   

10.
映湖禅师的禅事诗最突出的是吟咏庵寺的诗。将俗语作为禅语引进来,象征性地表现禅的事实,使其禅诗更显得名副其实。由于映湖禅师本人就是以禅僧的身份写诗,它所追求的诗和禅没有区别,在与自然合而为一的不二世界,沉浸在具有修禅三昧的思无邪的诗境,展示了通过悟道实现自我塑造,以及面向众生的菩萨行格律,作为禅修行的结果吟咏的禅理诗,构成了映湖禅师所作禅诗的又一个特征。可以确认,映湖禅师的禅诗就是禅定的诗趣,处于诗禅一如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人间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品性、一种宗教理趣,反映着佛陀之创教本怀,更是汉传佛教之本质特征.祖师禅之标帜慧能揭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打通了人性与佛性、世间与出世间、世俗与神圣、生活与解脱之界隔,开出中土佛教人生化、人间化、生活化的活水源头,树立了后世人间佛教的千年道统.但因了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结构之约制以及其自身一些修行理念之畸重畸轻,导致后世禅宗重智轻悲的种种流弊;20世纪初叶,太虚应运振起,遥接祖师禅真脉,凸显大乘佛教慈悲精神,揭橥“人成即佛成”的人生佛教,将佛法世间化落实为圆成人格及人间净土建设,构筑了人间佛教的现代形态.然而作为禅宗末流重智轻悲流弊之反拨,后来的人间佛教推展又出现重悲轻智极端世俗化的歧变.当今,净慧力倡生活禅,以禅门探究人间佛教的修行法门,标榜以禅的生活化达成禅化的生活,从而将太虚强调的人格建设更深一步地具体化为以禅的智慧化导普罗大众日常生活的时时刻刻、在在处处;为针治“重智轻悲”和“重悲轻智”两种流弊,净慧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作为生活禅的根本宗旨,力图实现佛教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完美结合.人间佛教在其嬗变过程中,人间性、现实性和生活化的品质一脉相承,同时在其不同的历史境遇中,又能够与时相谐,契理契机,重释佛法,不断自我调适、自我修正,引出相宜的修行法门,进而不断开出发展之新进境.  相似文献   

12.
从本体、透显本体的方法以及现实生存三个方面,对临济思想与中国道家学说进行了比较研究。临济禅作为中国佛教的一种形式,秉承了印度佛教的宗教本质,但其思想受到中国道家的深刻影响,从而开出了禅学实践的现实维度。道家因而成为临济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13.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逐渐形成了许多宗派,但只有禅宗与净土宗两派一直兴盛不衰。禅宗主张依靠自力解脱,净土主张他力拯救,二者在修行的手段上是有冲突的。但二者在许多方面又是可以会通的,所以禅净双修是可能的发展方向。事实上也是如此,禅净双修经过一段时期的冲突之后,逐渐走上了双修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提要]《度门寺无迹禅师碑文》陈述了无迹正诲禅师的生平事迹、求法经历、追慕度门兰若以及复兴玉泉寺等事宜。不仅如此,该碑文还构建了自大唐神秀至晚明常镇、正诲及了凡乘时这一时段北宗禅的传承谱系。在梳理、校释《度门寺无迹禅师碑文》的基础上,通过对碑文内容的逐层分析和品读,进而诠释该碑文对“北宗禅的谱系构建”“唐以降北宗禅发展的图景”“北宗禅僧与士大夫的互动”“佛门僧众对南北两宗的立场”以及“北宗禅修行方式上的转变”等方面的诸种影射。同时,文末还以《度门寺无迹禅师碑文》为中心,梳理了无迹禅师的一生行事,并列出简要年谱。  相似文献   

15.
楚山绍琦禅师是明代四川著名高僧,临济宗传人。他的教化与行持紧扣禅宗"直指心性"的宗旨,以"识心为本"的心性禅著称。他坐化圆寂,肉身不坏流存后世。其所言所行以及离世方式展示了佛教的死亡超越理论,对佛教自身社会形象的定位和提升有深刻启示,并对当代临终关怀、安乐死等诸多生命伦理难题的应对具有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印度,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碰撞,并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吸收、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传入中国后对我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也为我国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佛教对我国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诗歌语言的通俗化、以禅喻诗和诗歌词语的丰富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五代吴越国高僧永明延寿是唐宋之际中国佛教转型时期的重要人物,其思想与事迹对吴越佛教乃至中国佛教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考订永明延寿的有关生平史料,择取其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西湖"官钱放生"、天台习禅与课诵<法华经>、与钱王之密切交往等事件及其融合会通的思想主张,以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及视角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永明延寿与吴越佛教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铃木大拙的经历和其代表作《日本式灵性》一书,以及大拙访问中国与知识界交流的情况,然后通过分析“日本式灵性”这一名称及其与日本佛教的关系来照见大拙身上的民族主义倾向,并提出其以禅为日本式灵性代表所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即非理论”和“人”的思想两方面来考察大拙对中国禅的理解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大慧宗杲批评默照禅的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临济禅师大慧宗杲曾经猛烈批评当时的“默照禅”,研究者多认为是针对曹洞宗的真歇清了、宏智正觉及其默照禅,笔者考察这是误解。从禅法的角度,宗杲所批的默照禅与真歇、宏智的默照禅根本不同;从宗杲与真歇、宏智彼此关系的角度,宗杲对二人的评价很高,并称赞了他们的悟境和禅法。在宗杲看来,其所批评的是类于“二乘”的“禅病”。对该“病”不仅宗杲给与了批评,真歇清了、宏智正觉也作过批评。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对佛学中的般若思想、佛性理论以及中道观的理解深契佛理 ,而其关于禅律并重、定慧等修 ,境与智合、事与理并的思想反映了中唐以后佛教发展的趋势。作为一个儒者 ,柳宗元对佛教的理解掺进了儒家思想的因素 ,然其所以能在佛教中的许多问题上持圆融的态度 ,也正是得益于源自儒家而又有所改造的“大中之道”的思想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