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的意象理论与意象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中由诗人的主观心意(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等)与客观物象(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景物、场面等)融汇而成的富有蕴含与审美价值的具体情境。它作为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理所当然地是诗歌艺术的基本构成元件,对此,胡应麟甚至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克罗齐也说:“诗是意象的表现”。谁能想象,一首诗能够没有意象,或一段没有意象的文字能够称之为诗呢!我们考察诗歌成品及其生产过程就会发现,意象是诗歌创作构思的核心。它贯串于诗的形象思维之始终,是决  相似文献   

2.
诗歌的结构,从其形态看,有两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外在的形式结构,一是内在的本质性结构。诗歌以表现情感为主旨。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其内在本质性结构是情感结构。 但情感本身并不是诗,从情感到诗有一个具体外化的过程,就是借语言文字为媒介,首先将审美情感物化为诗的意象,然后沿着情感活动的轨迹,对意象进行组合,以意象结构显现情感结构,传达情感。如果说情感结构是诗的深层结构,那么意象结构就是诗的表层结构。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和表现手段.西方意象派诗歌虽然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达方式,与之有诸多相通之处,但却夸张地运用中国古典文学中用来表现主观情绪的意象手段并融入西欧象征主义成分,把对意象的刻画演化为诗歌的终极目的.而中西方在自然观、哲学思想和文字系统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导致西方意象派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意象存在着诸多不同.  相似文献   

4.
以诗歌的抒情性和内在节奏、凝练和音乐美、含蓄和朦胧、意象和意境等一般形式构成因素为经,以诗歌与散文、小说、戏剧等其他文学体裁的异同之比较为纬,编织出诗歌在作者意识中的大致轮廓,并表达出这样一种感性体悟诗是美的,诗不是万能的,我们可以在诗的圆周上窥探生命的潮汐,寻求心灵的慰藉,但也仅此而已.诗就是诗.  相似文献   

5.
诗歌本体美 ,表现出鲜明的审美特质。诗歌美是诗艺术的整体性美 ,它使诗歌产生高度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人们一般认为节奏是表现诗歌的时间艺术,意象是表现诗歌的空间艺术,节奏和意象如何配合成为现代主义诗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二三十年代不同时期现代主义诗歌中,人们往往偏重节奏和意象二者中的一方面,而40年代郑敏是通过情绪节奏和独特的意象之间的相互配合来完成节奏和意象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一种运用最精美的、带有音乐性的语言创造意象,主要借助意象以抒情的艺术。诗歌必须有真情实感,构思要新,要巧,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诗歌必须有大胆、新奇、丰富的想象;诗歌要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使诗飞跃、灵动;诗歌要讲究音乐美,还要注意炼字。  相似文献   

8.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美学范畴。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意象。中国新诗作为从中国古代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异质文化,在呈现纷繁意象的同时,缺失了古典诗歌天人合一的意境美。朦胧诗在将意象化语体进行到底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反意境化倾向,但艺术上的反意境并不能阻止他们心灵上对意境的深深缅怀。  相似文献   

9.
诗歌判断既包括诗与非诗的判断,更包括好诗与劣诗的判断。“成立的诗”与“好诗”属两个不同的概念。好诗的第一尺度是:文本之内,表现者本身品质高远——诗歌意象(用以进行表现行为的表现者)和被表现者之间的性质距离遥远而不邻近,让人诗思受触而砰然心动;好诗的第二尺度是:文本之内,表现者自然生成,诗歌意象是特定的语境下有限自由的自然生成,而不是无视语境的无限自由的任意嵌入;好诗的第三尺度是:文本之内,在建立了被表现者与表现者之间不即不离的“A+远A”结构之后,更有饱满独特的生命体验自然而然地灌注其中,让人精神撼动、情绪感动。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以凝练精粹的语言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含混不是意象重叠 ,晦涩难懂。含混美是诗歌的理想艺术形态。含混既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 ,又是一条美学原则。含混美与诗歌的含蓄美和朦胧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汉语言文字的结构、表意特征探析诗歌含混美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诗学建构中的意象功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意象诗学建构中,诗论家对意象功能的阐释主要集中在诗美的传达、力量的集聚、诗质的呈现和中介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诗美的传达体现为视觉美、听觉美和含蓄美;力量的集聚是指意象充满力感、富有生命气息和内在精神,蕴含着巨大的潜能;诗质的呈现是指意象作为诗歌的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质素,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中介的作用体现为既是沟通感兴的中介,也是创作中物我契合的中介。  相似文献   

12.
论唐五代及北宋词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一个既属于心理学,又属于文学研究的题目.在文学上,意象是诗人感觉或情思的具象表现,是诗人的意识与外界物象水乳交融般的结合.在这里“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象”是指客观的外界物象.这两者水乳般的交融就是意象.一首优美、出色的诗,它给人的印象,它的动人之处,绝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概念,而往往是栩栩如生、可感可触的真人真物.抽象说理的诗,即使道理说得十分雄辩,也不可能成为一首好诗,也许它可能在瞬间给人深刻的触动,但这种触动不会持续多久.诗是注重传神的表现与气韵的生动的,这就有赖于所描写意象的活动力,这样才能在读者潜在的经验世界中唤起强烈的共鸣力.唐宋词之所以能如此长久地打动古往今来读者的心弦,是与唐宋词人成功地运用意象艺术分不开的.限于篇幅,本文只论述唐五代及北宋初期词人的意象艺术,而这些词人用得最多和最成功的是描述性意象和明喻性意象,现分述如下:描述性意象的主要特征是“象余于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往往是直接的、具体的物象,而作者的主观感觉或情思则隐藏在这些物象的背后,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很少直接表露出来,它躲在“幕后”,通过物象才曲曲折折地透露出来.这类意象强调的  相似文献   

13.
李贺苦闷的诗歌与他诗歌的带有悲凄色彩的意象密不可分,这些意象群构成了一种低徊感伤的诗歌情调,在诗中回环萦绕,表现着理想与现实,人生与艺术的矛盾,无论是表现现实,还是表现幻化中的仙境,冥界都不能摆脱其困扰.  相似文献   

14.
论闻一多诗歌的音乐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说,诗是“音乐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艺术。闻一多在创作实践中对新诗的抒情美、形式美作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开拓。一九二六年他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就是对新诗形式美的理论概括;而音乐美则是诗歌形式的本质特征,诗歌的其他形式要素统摄于音乐美。 “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音乐”。在语言艺术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离开了音乐美,就没有好诗。“古人诗即是乐”。诗在其源头上,与乐同为一体,是以歌唱的形式流传。直到今日,诗歌仍然是一种可诵性的语言艺术,往往更重视作用于听觉感受。音乐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质。黑格尔说:“音乐和诗有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都是用同一种感情材料,即声音。”郭沫若说:“人类的语言发明之后,一种兼含着明确意识的音乐出现,它便是诗歌。”他们从不同角度一致肯定了诗与音乐的直接的内在联  相似文献   

15.
优秀诗歌所传达出的感情,都是典型意义上的感情.真实、独特和普遍概括,是构成诗中典型感情的三要素.优秀诗歌中的"理",除了有时候表现为一种明确的思想外,更多的情况下,则表现为一种深厚微妙的意蕴.意蕴是诗人的人格学问、阅历生平、认识体验水乳交融流动在诗里的一种深厚的理性状态;是诗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在诗中的微妙反映.意象创造是诗歌艺术创造的核心.饱含着诗人情感意蕴的形象即为意象.如何为内心的情意找到与之成准确对应关系的客观形象,是意象创造中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6.
众多的研究者都强调诗歌的创作重在意境创造.本文认为,诗歌创作一开始就强调意境创造是抽象的、空洞的,诗歌的创作应是意象选择在先,意境完成在后,即起点在意象,终点在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其实就是意象组合形成意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瞬间融合的结果,而一首诗歌是动态意象和静态意象的有机结合。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千古名诗,而对于此诗的翻译可谓"唐诗英译百花开"。目前的译本对《江雪》的意象结构未做深入研究,译者大多把这首动静意象结合的诗歌译成一首静态意象诗。在给出新的译文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歌的翻译方法,即剖析其意象结构,把动态意象和静态意象巧妙结合起来,形成意境,从而表现原诗所要传达的情感。诗歌翻译的原则是准确再现原诗意象结构,再选择恰当的语言手段实现此目的。  相似文献   

18.
诗的形式与诗歌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所谓诗的形式指的是诗的外部形态,诗的表现手法,也即构诗法。毫无疑问,世界上各民族的构诗法是千差万别的。一个独具匠心的诗人往往不光努力追求美丽而奇特的诗歌意境,而且还努力追求独创的艺术表现手法,创造出新的构诗法。中外文学史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把诗歌当作一种艺术来看的话,那么,诗歌的艺术之美无外乎两个方面:即诗歌的意蕴之美和形式之美。如果诗歌翻译是对艺术的再现,它听追求的也无外乎这两个方面。由于诗歌翻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艺术工程,又由于没有一种现存的诗歌形式来代替(完全等同于)原诗中的那个形式,因此,在诗歌翻译中诗的形式与整个一首诗的翻译便发生了这样那样的矛盾。这种矛盾是无法回避的。诗的形式在诗歌翻译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它是否是至高无上的?抑或是可随意改变的?下面就诗的形式问题作一些理论上的探讨,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说的意象,不是指在作家的头脑中出现的没有独立的审美意义的零碎意象,而是指作家的审美意识物态化(语言符号化)的产物——文学文本中的特殊“形象”——整体意象。 任何文学形象都是客体主观化与主体客观化交融渗透的产物,文学文本中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的意象的产生过程也是如此,但是当它以整体意象在作品文本中出现的时候,从“物”与“我”的关系来看,就是客体主观化了的。诗歌意象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说的意象指抽象主观的“意”与具体客观的“象”的统一,是诗人主观审美思想与情感和审美客体的交融,是诗的基本构成单位.孟郊是中唐诗歌革新的代表作家,其诗所表现的奇崛古朴风格与盛唐大异其趣,而构成其总体风格特点最突出的就是其意象创造.沈德潜云:“孟东野诗,亦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峻,元气不无所削耳.”孟郊自己也说:“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都说明了孟郊诗歌意象创造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