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毅 《云梦学刊》2003,24(5):46-48
随着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包括“城市性”的强化和城市化现代生活方式的完成及深化,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的终结、信息社会来临、新型城市社会区域的诞生和新城市经济现象的涌现等。  相似文献   

2.
李爱 《东岳论丛》2004,25(5):162-165
社会结构是一个动态范畴 ,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需求的不断向多方面发展而发生着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组织结构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我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使我国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经济体制的转型必然要求社会体制也发生相应的转变。但是,在社会体制的变迁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结构危机。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社会结构的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结构板结化的趋势阻碍着利益的重新分配,"洋葱型"的社会结构缺乏社会发展的动力。十六届四中全会,党中央正式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概念。加快社会体制改革,规避利益主体世袭化趋势,构建"橄榄型"的现代化社会结构,是我们解决结构危机的必然之举。  相似文献   

4.
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结构转型与制度变迁 ,在经济上表现为由传统自然经济 (包括它的变形———计划经济 )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 ;在社会组织形式上表现为由传统共同体社会向现代市民社会的转型 ;在政治制度上表现为由传统的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型 ;在文化观念上表现为由传统的专制———奴性文化向现代的民主———自主文化的转型。这种转型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总体上看 ,现代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同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共同体社会相比给个人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空间、机会和动力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一项经营和控制公司的制度安排,也即通常所说的企业法人治理,它是对所有者、董事会、经营者之间权利分配和制衡的制度安排,这一安排决定了企业利益相关者中谁来实施控制、如何实施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分配以及不同状态的控制问题,公司治理不是一成不变,随着企业组织形式变迁,公司治理结构也在变迁。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周秦时期建立封建社会以后,一直是个农业国家,以农民和地主两大社会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阶级结构没有什么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洋务运动,中国开始有了近代工业,有了新的工人阶级和新的资产阶级,但近代工业发展得非常缓慢,社会结构变化也非常缓慢。到1949年,中国的社会结构还是农民占总人口89.4%的农业社会。中国的社会结构,真正发生历史性的大变迁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由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型,特别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极大地推动、加快了社会转型的步伐,而社会转型的加快和成功,也反过来影响、推进体制转轨的持续进行。这种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同时进行,正是中国自改革开放28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原因。同时也是中国当前产生了如此众多的经济、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冲突凸显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北京城市居民社会网络构成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亲属关系仍然是城市居民核心社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网的亲属构成中,配偶相对于父母、子女相对于兄弟姐妹的地位更加重要;朋友在整个社会网络中占有突出的中心位置;同事的重要性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社会关系。城市居民社会网络构成模式的变化是中国宏观社会结构剧烈变迁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理论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讨论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主要涉及二个主题———社会分层模式的变化及规律和社会不平等的变化及规律。然而,由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关注的是社会不平等问题,为此,本文就结合有关的中西方理论对中国社会转型过程所发生社会分层结构变迁问题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调整社会结构是推进社会建设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讲,众多社会矛盾和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社会结构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因此,必须把解决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作为社会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来抓。具体来说,就是要解决好城乡二元化、社会阶层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失衡、利益关系不协调、社会管理不科学等矛盾。  相似文献   

10.
农民城乡流动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对的稳定性、不彻底性和阶段性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民城乡流动的三个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的农民流动对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农民流动对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所产生的八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 ,不失时机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是贯彻“十五”时期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2 0 0 2年是中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 ,同时也是实施“十五”计划 ,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一年。认真分析2 0 0 1年湖南经济结构调整的形势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对于确定 2 0 0 2年的工作思路 ,应对入世 ,突出重点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2 0 0 1年经济结构调整分析2 0 0 1年 ,湖南通过工业化的推进 ,加快了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了全省经…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具有双重性结构即职能性结构和利益性结构。社会的职能性结构,又称功能性结构、技术组织管理结构。社会的利益性结构,则指的是人们的不同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在社会的职能性和利益性的双重结构中,利益结构更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利益结构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从总的趋势看,人们的社会利益将经历一个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李勇 《北方论丛》2010,(1):51-53
媒介对文化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建构力。当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主导性媒介更易为电子媒介之后,媒介所产生的文化冲击力更是空前强大。从经验生活层面看,电子媒介构成了当代人最基本的呼吸材料和生存氛围,衣食住行、工作休闲等社会生活各领域都谦恭地接受了媒介的改造,日常生活秩序越来越成为一种经由电子传播和中介的新秩序。从社会形态角度看,电子媒介促成了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社会转型。从文化属性角度而言,传统基于印刷媒介的文化形态慢慢转向一种新的依赖于电子媒介的文化形态,文化由此走向了后现代的发展历程。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文化观念,如真实观、伦理观、宗教观、审美观等与传统观念之间出现了难以想像的巨大裂痕。  相似文献   

14.
对社会发展中代价问题的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社会的发展必然付出一定的代价,但这种代价必须保持一定的限度。为此,社会发展的主体就应当增强代价意识,及时调整和完善发展目标以减少不必要的代价,努力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明确树立科学代价观的必要性,以及代价选择的方法论和原则,对于可持续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虽然表面上它是一个环境问题,但其深层原因却是由于人口聚集、经济发展及城市社会管理等原因造成的,我们从城市人的不良消费习惯与心态、社会不公、政府管理体制及教育等方面说明了造成城市不可持续的社会原因,以帮助人们从社会的角度寻求可持续地城市发展的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的社会发展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非常注重发展 ,提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敏锐地把握了发展的本质内涵 ,认为发展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现实过程 ,体现了现代化的人本属性 ,从而把社会发展理论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发展是21世纪中国的核心和主题,建构怎样的发展模式,确定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将直接影响中国的未来发展。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深邃而丰富,它已经指导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必将为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观的建构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一个全新的发展观的确立,将使中国在21世纪得以实现自近代以来我们孜孜以求的现代化之梦。  相似文献   

18.
袁元  沈跃春  沈葵 《江淮论坛》2004,(5):135-140
安徽社会发展的现状亦即安徽社会下一步发展所置身的环境。本文试图通过对安徽社会发展结构与社会阶层的分析、城乡两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分析及社会群体观念的分析,找出其中同性特征,以期实现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减缓社会震荡,推进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政治系统的政策调整,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了实质性的转型,在20多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多元化和不平等等特征。政治系统必须适应社会结构的转型,积极地对政治结构做出相应的调适,进一步推动社会结构的合理转型,以形成政治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救助制度之发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思斌 《文史哲》2007,(1):121-126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取得了新的进展。具体表现为城市贫困救助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和流动人口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但同时,城乡社会救助的任务也越来越突出,而与社会救助相关的财政支付制度、政策实施系统以及救助对象方面存在的问题,阻碍了社会救助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