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2000-2009年,话语分析研究范式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内的发展正好10年.为了呈现10年间专业研究的整体发展状况,文章结合新闻传播学话语分析的基本特征,运用内容分析法,以系统的、代表话语分析研究方向和主题的专业术语为分析单位,对期间内的论文类成果进行分析,用数据绘制研究方向和主题的分布图,描述其内部结构,透析其中的研究偏向,以期为领域内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话语分析与新闻语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阐述话语分析出现之前新闻语言分析状况及话语分析为分析新闻报导语言做出的贡献,旨在找出用话语分析这种方法分析新闻报导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学者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传播学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在SSCI传播学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起步时间大致相似,但香港和内地发文数量的增速更快;香港更加注重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机构展开合作,且研究成果的数量超过中国台湾;香港论文发表的期刊分布广泛,中国台湾所发论文的期刊集中度更高;在研究的影响力方面,中国台湾学者更胜一筹。本文揭示了我国学者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化现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维基解密事件是网络新媒体对新闻传播业发生重要影响的一个重点事件,它创造了一种满足众多社会个体对公共信息传播参与和分享的全新模式。对维基解密事件进行新闻传播学解读和反思,就其引发的人们对于信息公开、新闻传播、民主自由、国际政治等领域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对信息时代的公共信息传播和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非常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建构有效的他律和负责的自律体系来保护、规范和推动民众利用更多"维基解密"式工具实现对国际政治的有效参与,也许那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又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5.
自 1992年进入市场经济以来 ,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逐渐从强调新闻传播与政治的关系 ,转向多样化的学术视角。中国的新闻传播业面对陌生的市场经济新环境 ,以及新旧体制的转换 ,遇到颇多问题。新闻学界迅速从传媒经营、新闻侵权与诉讼、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方面展开研究 ,传播学自身也因此得以深化。  相似文献   

6.
针对1996年至200c5年<新闻与传播研究>和JMCQ上发表的所有研究论文,从发表时间、作者构成、主要研究范畴、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认为:副教授与青年学者是研究的主要群体;实证研究将是主要的研究方法;简单数据分析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形式;从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内地的新闻传播学侧重于采用人文研究的方法,这与我国的传统人文研究历史悠久、传播学引入时间短暂、实证研究学术氛围尚未形成有关.并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要求,在严格的学术科研规范下充分利用手机与网络等现代科研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7.
当前,传统讲授法的弊端日益凸显,基于问题导向的新型教学方法——PBL教学法,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中被应用.以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类专业的新闻与传播通论课程教学为例,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四个方面论述PBL教学法在新闻与传播通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会使相关人士对PBL教学法的课程教学价值有新的...  相似文献   

8.
具有融合世界各地先进教育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能够利用西方的传播理论去开创与建立自己的学术地位与研究领域、实现与西方学术的对话,以图书馆建设为中心的丰富教育资源等,都使得中国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教育具有极高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审视新闻传播学和民俗学,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本质特征上都是关于"大众"的学问;民俗新闻传播学是从民俗学视野研究新闻本质和传播规律的科学;构建民俗新闻传播学有助于对"大众"和"大众文化"的科学把握,有利于建立科学的"受众观",有利于还新闻传统形态上的"官学"为"民学"——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学",有利于有效规范纠正新闻娱乐化倾向,有利于反对"文化帝国主义",构建国际新闻新秩序。  相似文献   

10.
高校新闻传播学教师肩负着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和讲好中国故事的双重使命,其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建设一支新闻传播学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对新闻传播学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现状的分析,新时代新闻传播学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存在以下问题:政治理论素养不高,理想信念意识淡薄;社会服务意识不强,为人师表行为失范;职业道德境界不高,育人德行有亏;学术规范意识不强,学术不端行为频发。据此,提出了新闻传播学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升的策略:重师道,强化政治素养;塑师魂,坚守使命责任;强师能,打造过硬教学本领;正师风,坚守学术底线。  相似文献   

11.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1994年到2003年国内564种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1109篇有关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论文进行内容分析,讨论了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今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流方向提出了建议。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理论研究贫乏,研究范围狭窄、“浅论”、“试论”、“略论”式的文章多,实证研究结果少。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提倡和鼓励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杨维桢研究在新世纪10年有了更进一步发展。与20世纪相比,杨维桢的交游研究、文学思想研究、诗文研究、书画及其相关研究数量大增。其中,对杨维桢思想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成就最高,诗文研究成果最多,但总体而言,重复研究居多,创新之点偏少,尤其铁崖古乐府研究出现困境,对杨维桢创作不足之处的研究偏少。  相似文献   

13.
新闻App发端于美国,引入我国之后发展迅猛,成为媒体融合的重要标配.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新闻App大体形成了以传统媒体、商业门户网站、聚合类平台为主体开发的三种主要类型.新闻App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最便捷、可行的抓手,也成为商业门户网站进军传媒市场、强化数字世界权重的重要通道.伴随着新闻App竞争加剧,出现了规制政策困境、版权保护困境、信息安全困境、盈利模式困境.未来如何突破困境,如何实现健康有序发展?我国新闻App需要把握平台化转型、视频化趋势、多元化发展,更需要抓好生态化治理.  相似文献   

14.
政府绩效评估: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政府绩效评估作为政府再造的重要内容和根本性措施,强调以结果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西方发达国家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政府服务能力的增强、带来了政府与公众之间关系的改善。这种社会效果促使政府绩效评估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就我国而言,政府绩效评估虽然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成为了政府部门推行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但如何使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经验能够结合我国的实际并加以本土化、如何使企业绩效评估的方法能够结合政府公共管理特征并加以制度化、如何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实施方法、如何消除政府绩效评估施行的体制性障碍等问题,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上加以研究,并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15.
职业复原力是个体在面临职业挫折时,主动调整自己,产生适应性行为的能力。该领域的研究在西方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目前测量工具的侧重点不尽相同。职业复原力概念与许多积极人格变量如控制感、效能感等存在关系,对于职业心理和行为也有相当显著的影响。职业履历表是提高职业复原力的重要手段。未来研究应更重视职业复原力与个体职业生涯变量关系的研究,开发出信度、效度更高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兴产业的成长与传统产业的衰退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是由产业的产生、发展、成熟、衰退的变化规律所决定的,衰退产业是产业演进过程中的产物,产业的兴衰交替已是普遍的经济现象.从战略、组织生态、退出以及对某个国家的衰退产业的研究等方面分析国外衰退产业的研究现状.从衰退产业的识别、战略、调整、援助、转型、退出以及针对某一产业的衰退进行探讨等方面综述国内研究现状.最后,提出有关衰退产业将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企业CI的历史、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CI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在学习和引进美国和日本的CI体系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CI模式。通过总结中国CI运动各阶段的特点和现状,明确了CI发展的方向,即普及化、产业化、学科化。  相似文献   

18.
世界森林资源现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世纪 90年代 ,世界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森林资源大幅度减少。造成森林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毁林开荒以及对林产品需求的增加。但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国家森林资源却在持续增长。 2 1世纪世界森林资源减少的趋势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但从整体上看 ,前景是乐观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普遍实施、人工林的增加和林产品需求增长减缓是世界森林资源能够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经济结构转换和提升,必须有金融的支持.山西经济结构调整的成败,与山西金融机制的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针对山西省金融创新的现状及缺陷进行了比较分析,围绕山西金融机制创新、改革与发展问题,从战略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山西省在中部崛起中的金融机制创新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