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饮用水危机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不仅关系到全球化、社会公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公共健康和人类的生存.女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女性一直是饮用水危机的直接受害者.女性与饮用水已成为当代性别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饮用水不仅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还反映出社会制度建构和政策制定的现实,并影响着人类社会进步的未来.毫无疑问,在伦理视域内,以饮用水为媒介来进行性别研究,能够为建设一个平等和公正的未来世界开启新的思路和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大众传媒中,持有话语权的媒介生产者大多不可能脱离其生长的文化背景。在跨文化语境中解构媒介女性话语有益于我们了解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性别话语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女性在媒介中的生存环境、性别呈现与传播方式,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传统与现代的男性中心文化对女性的束缚与遮蔽,挖掘深埋其中的社会文化心理与历史渊源。在对不同文化性别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媒介性别话语蕴藏的深沉文化含义,从而构筑女性自己的媒介文化和话语。  相似文献   

3.
作为体育报道舞台上的重要构成部分,女性媒介形象塑造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梳理现代奥运会中女性力量的结构性变化,发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女性身体参与推动奥运会的性别平等,二是女性社会性参与提升奥运会的女性地位。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冬奥会报道为例,探析媒体如何以平等视角塑造独立、专业、有内涵的女性媒介形象,提出媒体实践创新的四个方面的思考,即以公平、全面报道为原则,以性别平等传播为突破,落实正向管理要求与提升专业素养,抓住大型国际活动契机以加强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4.
媒介对女性的误读与重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媒介在对女性的塑造过程中,存在着模式定位和片面理解,突出地表现在女性被视为男性镜城中的第二性,女性在男性凝视下符码化。对女性的误读是由传统性别理念的传承、女性特制的客观存在、女性的集体无意识和经济效益的巨大诱惑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要重建女性形象社会是个很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女性自身、媒介和博客都应有所作为,共同努力构建新时代女性。  相似文献   

5.
在《非诚勿扰》等婚恋节目中,两性嘉宾所认同的异性形象折射出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前传媒作用下两性角色的建构依然是传统媒介作用下以女性为主要观照对象的性别形象。构建新型的媒介性别形象,可以通过提升女性媒介素养和挖掘男性多元化角色两方面入手,来改变传统传媒作用下的两性角色导向。  相似文献   

6.
运用社会性别研究范式与视角,可以对媒介传播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阐释,对媒介拟态环境的性别文化建构给予剖析,并能从“说与被说”“看与被看”“演与被演”三个方面对传播中的性别话语、性别权利和女性形象的拟态环境进行评析,对媒介传播中如何贯彻“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7.
作为建构男女两性平权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建制,女性媒介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十分重要的传播现象与文化现象,关于其生存态势与社会功能的学理思考理应成为当今传播与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传播社会学理论为阐释框架,采取文化研究、女性主义的分析视角,从男权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利益、传者性别意识等社会结构层面入手,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阻碍女性媒介社会理想实现的现实社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英语语言中有关性别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英美文化中的性别文化特征。英语语言表达、体现和象征着英美性别文化现实。英美文化的这种性别文化现实表现为:男性总是与正面意义的形象相联系,而女性往往与反面意义的形象相联系;男性总是与重要的事物相联系,而女性则与不重要的事物相联系;男性往往与强势的成功者形象相联系,而女性则与弱势的失败者形象相联系。  相似文献   

9.
“被看的女人”——媒介传播中女性形象的符号学批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符号学的方法 ,通过对传播事实中女性形象符号的分析 ,可以看出 ,当前媒介传播中对女性形象的处理存在着视觉化、简单二元化的趋势 ,很大程度上抹煞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性 ,而媒介所标榜的“男女平等” ,无论在传播现象中还是在媒介内部都未能真正贯彻。在以上批判的基础上 ,提出关于女性传播定位的思考 ,力图营造两性平等参与、共同发展的多元的传播空间 ,全面反映女性形象 ,在差异中寻求平等 ,在平等中彰显个性 ,以期建立两性之间和谐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作为建构男女两性平权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建制,女性媒介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十分重要的传播现象与文化现象,关于其生存态势与社会功能的学理思考理应成为当今传播与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传播社会学理论为阐释框架,采取文化研究、女性主义的分析视角,从男权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利益、传者性别意识等社会结构层面入手,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阻碍女性媒介社会理想实现的现实社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广告中的女性社会角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证明广告具有性别教育功能。中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时代和社会要求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应突破某些传统成见 ,体现出女性社会角色的丰富内涵。依据“人本广告观” ,广告不应一味地渲染女性对男性的依附 ,而应该着力于塑造具有“双性”人格特征的新女性形象。在媒体广告与女性自我定位的关系中 ,媒体可以是引导者 ,也可以是现有定型观念的维持者 ,或者堕落为媚俗者。  相似文献   

12.
在媒介领域中,报纸等新闻媒体由于它所具有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特征,已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渠道,成为某种权威的象征.文章选取了《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和《纽约时报》三家主流报纸,对其中时尚消费新闻中的女性形象采用量化、内容分析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两国主导报纸中与女性有关的时尚消费报道的现状,了解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共性与差异,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与女性有关的时尚消费新闻报道与传统性别文化、社会发展以及大众传媒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单身人口比例的上升,单身人群特别是单身女性群体受到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目前国内对单身女性的研究主要通过深度访谈来探讨单身未婚女性的身心和生活状态,缺乏系统的理论观照,且访谈样本又大都局限于大城市的中产阶层单身未婚女性,因而限制了研究成果的代表性。从交叉性理论出发,分析中国单身女性面临的宏观(儒家文化和人口调控压力)、中观(媒体的形象控制和代际压力)和微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和单身歧视)的多元交叉压力和歧视,厘清目前单身女性所受到的压力和歧视,从不同阶层单身女性的需求出发,才能为她们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并有助于解决目前我国单身人口比例上升的问题,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在性别研究中,人类发展中的技术并不是性别中立的,而是具有典型的男性特质,女性被安排为技术边缘群体。这种固有的技术与性别的关系认知具有深厚的传统并成为刻板共识。但在新媒体等新技术发展的环境下,一种乐观的看法是弱势人群特别是女性由于技术接近和使用的可能性增加,从而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或社会参与权。但现实中女性在技术使用与技术占有方面存在障碍。从人类历史上的技术性别归属、技术的性别分层与性别气质、新媒体与女性赋权以及赛博格的性别重构等方面对技术与性别的关系进行探讨,有利于审慎看待新环境中的“赋权”想象。  相似文献   

15.
传媒的传播实践是以具体的社会道德为基准来追求社会公正的,道德理念在传媒公开报道的总体思维中应该占据主导地位。大众传媒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的缺乏将阻碍妇女的解放与发展,也不利于男性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提高社会各界对大众传媒中性别歧视的敏感度,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这种现象,对妇女的发展乃至全人类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理论认识的变化,西方的女性主义媒体研究大致经历了形象分析、文本分析、文化研究三个阶段。在形象分析阶段,研究者主要关注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认为媒体倾向于较少、较低、刻板化、类型化地呈现女性形象;在文本分析阶段,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揭示文本中被编码的、深层的父权制意识形态;在文化研究阶段,研究者突破了文本的局限,把关注点投向了女性受众、日常生活、社会情境等现实层面上来探讨性别文化及其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权力、身份、形象、建构、消费等一直是女性主义关注和讨论女性问题的关键词.新媒介环境下,传媒对社会性别形象(女性、男性、中性)的建构采取通吃的方式,已超越了女性主义关注的视角.在传媒消费主义视野与逻辑下,文章分析了我国传媒“男性、中性乃至第三性”的性别形象建构,指出其中的弊端并做出学理批判,认为新媒介环境下,作为性别平等的公共领域,传媒应本着真实、客观、公正、平等、开放的专业主义视角进行社会性别形象建构,以推动社会性别文化建设的健康与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社会上形成了很多歪曲的女大学生媒体形象。女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也不甚清晰,女性观也渐渐发 生了一些变化。当然,随着新媒体的监管加强,主流媒体传播的女大学生正面信息也逐渐增多,女大学生在择业择偶方面也发 生着变化。通过分析原因,对其中正面的影响加以深入引导,一些负面的影响提出了切实的对策,让女大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 的女性观,从而提高自身社会价值,重塑社会荣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女性参与“非遗”传承面临着特殊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国内外“非遗”舞蹈女性参与研究文献的梳理,结合新媒体时代我国“非遗”舞蹈传承研究现状,文章发现目前我国“非遗”舞蹈女性参与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尚存在若干不足。新媒体时代女性参与“非遗”舞蹈传承与保护,不仅要充分发挥女性对网络社交平台的独特优势,借助身体的动态影像实现“非遗”舞蹈传播;更要关注在交互过程中通过个体经验阐释“非遗”舞蹈的文化精神,提高性别意识,发出女性的主体声音,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共同寻求真正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