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不断交互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社会如此,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如此。尽管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明确论述过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毛泽东同志却非常明了地提出了这两对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断,并对它们从静态的性质到动态的形式都作了重要论述。毛泽东同志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过,社…  相似文献   

2.
一九五七年一、二月,毛泽东同志在《省市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曾先后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这个哲学范畴,并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①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样明确的科学概括和论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可以说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刊登了唐远镜同志《社会基本矛盾只应当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一文(以下简称《唐文》)。作者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论述,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只有一对,就是而且只应当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点不同意见。 “社会基本矛盾”这一范畴是毛泽东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时首先提出来的。毛泽东同志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七日《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斯大林“没有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当作全面性的问题提出来,他还是没有认识到这些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思想揭示了中国近代史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历史唯物论的普遍原理。毛泽东同志说:“当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事物矛盾的法则应用到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的时候,他们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看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会在各种不同的阶级社会中,引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革命。”马克思用这个原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他看出了这  相似文献   

5.
列宁在丰富唯物史观时非常重视对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他强调指出,生产关系是社会经济形状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他把生产关系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基础”,形象地称之为形态的“骨架”、骨骼。上层建筑的诸要素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当前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本文拟就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问题谈点个人学习体会。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依据,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 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曾作过许多深刻的论述。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明确地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概括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情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作出了正确的解释,为  相似文献   

7.
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毛泽东同志把这个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他在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时,丰富和发展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一、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念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创立的。他们在进行资本主义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的时候,看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看出了由这个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这些矛盾都作了经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马克思、思格斯、列宁、斯大林由于他们受所处时代和实践地位等条件的限制,都没有从理论上给以明确地回答。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于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充满矛盾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第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一光辉的著作,发表已经三周年了。回顾三年来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使我们日益感到这一著作具有不可估量的、划时代的伟大历史意义。毛泽东同志在这一著作中,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结合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巨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新的原理,大大地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它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在这里,我们根据个人学习的体会,想就毛泽东同志关于不断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作一些阐述,以纪念“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三周年。  相似文献   

10.
1992年初春,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活中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论断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新贡献。 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解放生产力是解除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来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其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在这一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积极的革命因素,它是全部历史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所谓解放生产力,就是通过解除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来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通过革命来解放生产力,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长期来,理论界对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提出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理论等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决定作用的思想,有不同的看法,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在,争论的焦点,越来越明显地集中在如何正确理解“决定”一词的涵义上。争论双方都对“决定”的涵义作了探讨,这是非常必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决定”一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丝毫没有否认或忽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经典作家一向十分重视并有很多论述。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把二者割裂或等同都是错误的。对此,理论界似无疑义,问题在于如何认识这种反作用。长期以来,有种观点认为: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力、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不承认这种决定作用,就是机械唯物论,就是反马克思主义。至今有的同志仍坚持这是“辩证唯物论的一条重要原理”。我们坚持一个决定论,不同意互相决定论。为什么不能把反作用夸大成决定作用呢?  相似文献   

13.
历史唯物主义历来在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同时,又承认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问题上亦然。恩格斯对这种反作用曾赋予具有“决定”的意义。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则作了更为明确的概括:“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有的同志认为这种提法犯了唯心史观的错误,但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命题。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的时候虽然强调了“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这个根本原理,但接着他又批评有的人对这个观点的歪曲,指出:“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马恩选集》第4卷第477页)在思格斯看来,“经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党的十二大把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进行现代化建设四项保证的第一项,这是一项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矛盾的战略措施。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以纪念毛泽东诞辰九十周年。  相似文献   

15.
读了《国内哲学动态》1984年第3期发表的罗贵秋同志《谈“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社会有机体”概念》的文章后颇受教益,又感到有些问题。该文正确地指出社会经济形态不应排除生产力,但却认为社会经济形态中也包含上层建筑,进而把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两个不同的概念看作是没有区别的同一概念。我认为,这种见解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赋予社会经济形态概念的内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不包括上层建筑;而赋予社会形态概念的内容则是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因此,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两个密切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回答了俄国十月革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国家应该怎样进行革命、如何进行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解决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具体形式和策略问题。但从基本内容来说,它并没有超越马恩列斯所阐述过的理论范围。“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则是过去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从来没有涉及的问题,它提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可以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找到了实现革命转变的具体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形态理论的重大创新。“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有过初步的试验,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有过成功的实践。 然而,从1953年开始,毛泽东改变了他原来正确的思想,转而批判“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匆忙实行了“三大改造”,抛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犯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接着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严重的扭曲。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误读了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其理论支柱是“生产关系决定论”、“上层建筑决定论”和所谓的“不断革命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奇特的历史命运给我们的现实启示:一是必须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关系,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是新民主主义的回归和超越;二是要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建立改革开放的话语权;三是要借鉴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经验,加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重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而“四人帮”却大唱反调,胡说:“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决定性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最无耻的背叛。这个“反作用决定”  相似文献   

18.
目前STS研究中存在的无向化、无心化、边缘化、神秘化等问题,为此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STS研究范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STS研究范式内涵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通过形成科技生产力、构建与当代科技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形式等同社会发生作用。要充分发挥中国马克思主义STS范式的解释功能,研究科学技术如何通过转化形成生产力;研究科学技术如何通过形成生产关系对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作用;研究如何通过与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政治形态作用;明确通过“中国梦”的实现条件,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通过这些努力,解决STS研究的“边缘化”“无心化”“无向化”和“神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深圳、珠海等地的重要讲话中谈到:“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和理解。在民主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严重地束缚和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三座大山,砸碎旧的统治机器,才能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而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主要是指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问题的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短,提供的经验也十分有限,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不相适应的一面,人们认识还很不够。过去我们只强调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一面,没有讲还要通过改  相似文献   

20.
“四人帮”控制的舆论工具曾经大肆宣扬:“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的改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在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过程中实现的。”似乎没有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不断改革,就没有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始终决定着生产力。可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告诉我们,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