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双语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同民族接触、交往和不同文化交流的产物。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和标志,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期,不同语言集团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接触、交流往往通过双语人为媒介得以进行。 尽管国内外语言学界对双语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上不尽一致,在确定双语的概念、定义及标准等问题上各执己见,莫衷一是,但却都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西医的并存、冲突、交流、互补构成了中国医学发展的一条主线.通过梳理近代中西医论战中的思想流派,可以发现医学论战深层地体现出了玄学与科学、传统与创造的对立,彰显了文化异质的冲突.中医在面对西医的冲击中表现出鲜明的特色性、民族性、主体性以及文化自觉.在全球化的今天,反观中西医论战,承认不同科学与文化之间的差异,用对话代替对抗,有利于构建现代性的医疗体系,实现中医的文化自觉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新疆214位少数民族大学生和22位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关于语言态度、语言使用情况、生活环境及对教学意见的调查,从而透视和反观多元文化背景对少数民族学生和双语教师语言态度及语言使用情况的影响。反映出不同层面、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人们,在同一社会生活中,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影响和交流。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竞争,推动整个语言朝着顺应社会需要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4.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调查普通话的大力推广是否挤压了西安地区陕西方言的生存空间。结合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因素,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观察、解读西安人的"双语"现象。研究结果显示:西安人的"双语"现象中既包含了对语言交际功能的认知因素,也包含了情感因素,普通话与陕西话分别以其"显性威望"与"隐性威望"以不同的社会功能共存并互补。目前,"双言"现象使该地区保持着语言文化生态平衡,有利于社会文化经济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把翻译看做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在目的语环境中来考虑翻译文本.文学翻译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传播的中介,促进着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在这样的场景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日益突出,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研究对象.文化过滤的产生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常通过具体的外显形式得以表现;尽管在具体文本中文化过滤程度各异,但它却是文学翻译中一种必然的文化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6.
论中英语汇借用与跨文化交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汇借用是语言交流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文化融合和语言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试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诠释英汉双语在不同交际年代的互借互动特征,以及交际中出现的"借用不对等"与民族中心主义,最后验证借词在跨文化交际中传通、融合异域信息的功效。  相似文献   

7.
民间文学、宗教、大众传媒、文字等文化要素对湘南语言的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地方和民族独有的文化保持了本民族语言或方言的独立性或持续性。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增进了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往,易于双语现象、双方言现象的产生以及语言融合与共同语的推广。  相似文献   

8.
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实际上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文化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翻译活动的本质是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产生了翻译交际中的文化亏损现象。本文对关联翻译中的文化亏损现象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语汇借用是语言交流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文化融合和语言发展的必然产物。文章试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诠释英汉双语在不同交际年代的互借互动特征以及交际中出现的“借用不对等”与民族中心主义,最后验证借词在跨文化交际中传通、融合异域信息的功效。  相似文献   

10.
概念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是认知隐喻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隐喻以相似性为映射的基础,通过概念之间的类比推理,揭示人们的思维机制和对事物的认识.概念隐喻的形成和文化密切相关.不同文化对概念隐喻所表现出来的相似认知现象表明了人类文化认知的共性.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渗透于概念隐喻的形成和表现过程,形成了各民族特有的概念隐喻表达机制,因此概念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出明显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