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因素在许地山、无名氏和张承志作品里有着不同的表现 ,三位作家的宗教书写分别代表了宗教因素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三种表现形态 ,亦即三个浪漫质点。其中 ,许地山的作品突出了宗教的“灵性” ,无名氏在写作中张扬着宗教浪漫主义的“理念化”色彩 ,而张承志试图以一种“清洁的精神”同他置身的世俗世界进行对抗。这三个质点事实上是宗教浪漫主义特性的不同侧面 ,同时体现了 2 0世纪中国宗教书写浪漫表现的三个层次、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从对宗教的大体认同,到站在科学立场的激烈反对,再到对宗教文化基因功能的承认,呈现了《新青年》理性主义的文化建设过程.宗教批判是为新文化的建立扫清障碍,其目的在于建构具有现代特征的文化体系.“宗教代替说”只是一种叙述策略,除了把“神”还原为“人”之外,它更显示了“五四”新文化自我重构的艰难与困惑.  相似文献   

3.
小说自诞生起,一直存在着作家如何叙述小说内容的问题。“这里重要的是有一创造能力的运动,是情境的十分独特的生成方式”。欧洲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有两种: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前者如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后者如卜伽丘的《十日谈》。十九世纪中叶,狄更斯对传统的叙述方式加以创新,他在《荒凉山庄》中同时使用了两种人称来叙述作品内容:第三人称的叙述者从作品外部来叙述小说的内容,第一人称的“我”——作品人物埃丝特又从作品内部的角度来叙述作品。这种方式拓展了我们对作品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关于叙述人称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在写作教学中,讲到叙述就要涉及这个问题,我也在这里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方家.一个叙述结构由作家、叙述对象和读者三个因素构成.作家在叙述事件时,可以以故事中人的身份面对读者,也可以以客观叙述者的身份面对读者,不会有第三种身份.如果作家是以故事中人的身份面对读者的,这样的作品是第一人称叙述的;如果作家只是以客观叙述者的身份面对读者的,这样的作品是第三人称叙述的.而一个事件中的人物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参与者,一类是旁观者.而无论作家以哪一种身份在叙述对象中出现,这部作品都是第一人称叙述的.有的论者认为,“‘人称’问题,原本就是一个叙述‘称谓’问题”,并以此确定了“第二人称叙述”的存在,其实是混淆了叙述人称与人称代词这两个概念.在语言学中,“我”是说话人,“你”是听话人,“他”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一方.从这个角度来讲,事件是作家讲给读者听的,读者是听话人,第二人称指代的应该是读者,而一般说来,作品中的“你”不会是读者,而是叙述对象,“你”的故事是给读者看的,那么辨析叙述人称时,考虑的仍然是作家的身份.有的论者还混淆了作家的立足点和人称代词的区别,以为第一人称叙述是作家站在“我”的立足点上,第三人称叙述是站在  相似文献   

5.
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仿植物树型青铜器似属宗教范围的“树神”而非属巫术范围的“神树”,反映了远古巴蜀民族的树神崇拜意识和独特的巴蜀文化。这种原始宗教崇拜意识通过“精神的隔代遗传”在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等人的作品中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6.
在叙事思想发展史上,发生了由注重“事件”向注重“叙述”的转变。本文认为,叙述的过程其实就是赋予事件以形式的过程,成功的叙述应该是“词”与“事”的完美结合。文章从语言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的角度分别考察了语词是如何被命名,以及事件是如何获得“形式”的。最后,文章还探讨了叙述与媒介问题,认为好的叙事作品总是会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去“架空媒介”,从而使媒介“消失”在叙述之中。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艺术与宗教经常是不可分离的。宗教追崇灵性生命,一如艺术对灵感的渴望。在漫长的人类文化史上,宗教对文学艺术产生过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宗教与文学的交叉研究一直是个热门课题。关于宗教文学,评论界通常的界定是:“具有重要宗教内容的文学”,而不是单指弘扬宗教的文学。从这一概念出发,宗教文学被分为了四大类:一、弘扬宗教信仰的宗教经典读物;二、陈述个人宗教意识的文学,包括触及宗教问题而富于哲理性和准哲理性的作品;三、具有宗教主题的大众文学;四、基本上是非宗教的想象作品,但是含有很多宗教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西北作家雪漠的<西夏咒>这部作品在当下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这部作品颇具内涵,涉及到历史文化思考、生与死的困苦、坚韧与虚无、时间之相对与永恒等等,特别是其独具的宗教情怀,都对当今小说美学范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作品在叙述方面的丰富多变,人物刻划富有张力,处理时空重叠和修辞性的反讽,都显示出这部小说的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9.
魏晋六朝朴素的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和变文、话本等市井文学共同孕育了明清神魔小说,形成了由文言志怪小说至白话神魔小说的演变体系。从题材来源看,神魔小说更多的是取自神话、宗教民间传说以及宗教化了的历史传说,产生了《西游记》、《封神演义》、《西洋记》等一大批作品,因而它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背景。可以说,神魔小说是明清两代在“三教同源”、“三教圆融”的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以神魔怪异传说为题材,以宗教幻想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小说中出现了具有基督教色彩的作品:史铁生《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钟声》叙述新中国成立后牧师放弃宗教信仰的命运;竹林《地狱与天堂》、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描写文革期间主人公对基督教的暗暗皈依;北村《施洗的河》、张行健《田野上的教堂》反映改革开放后信教的自由与宗教的影响力。这些作品生动勾勒出基督宗教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的曲折与沉浮,赓续了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表现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张强 《晋阳学刊》2003,3(6):53-55
宗教立法工作是现阶段建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中,我党在长期的宗教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宗教立法的直接参照;“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宗教立法的基本原则;“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渗透、打击犯罪”是宗教立法的核心内容;宗教的“五性”特征是宗教立法的重要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宗教立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2.
[按语]以下一组文章,是国家985工程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创新基地子课题———“宗教与文化专论”中的五部专著的大体思路和观点撮要,试图从理论层面,较深入地探讨“宗教与哲学”、“宗教与科学”、“宗教与政治”、“宗教与伦理”、“宗教与逻辑”、“宗教与文学”的相互关系。由于课题研究还在进行中,文中的有些观点带有相当程度的探讨性质,所以现在就把这些想法拿出来“示众”,在很大程度上实带有“抛砖引玉”的意图,因此十分希望能够得到学界同仁的关注和指正。“985工程”是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大举措,其二期工程在全国若干…  相似文献   

13.
在阿赫玛托娃整个创作生涯中,诗人都采用过《圣经》里的情节,像“祈祷、上帝”等宗教词语在其诗歌作品中比比皆是。俄罗斯民族具有深厚的宗教传统,正是有着宗教的支撑,俄罗斯人才敢于直面残酷的现实并表现出惊人的忍耐力,诗人将宗教题材引入诗歌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现诗人所生活的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通过这种艺术方法,来扩大所描写事件的意义,加重悲剧气氛。  相似文献   

14.
(一) 小说文体研究实际是叙述语境、语言、结构、方式、观点等的审美研究。古典人情世态小说是在神话故事、志怪小说、传奇话本等中国小说的演变过程中,一种独特主题类型的小说形式。它与宗教文化的联系和情结,在主题原型方面最有密切联系,拙文已有论述。然而,作为独特的小说文体,宗教精神对其思想主题的渗透,也必然影响着它的叙述模式和语境、结构的形式。譬如,宗教意象的因果报应的观念与其小说说教化、历史化的情节模式;阴阳五行说与其小说“二元互补”的叙事结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世裕化、非理性化的倾向与其小说叙述方式的变更、调整等等。清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无进一步认识中国古典人情世态小说自身变革的过程和审美的价值;甚至,更具有中国小说自身演变规律性寻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对宗教道德的批判,既有冷静而精辟的说理和详尽的论证,也有满怀激情的怒骂斥责,更有机智尖刻的讽刺嘲笑。这些笔锋犀利,生动活泼,才华横溢的无神论作品,今天对于我们弄清宗教与道德的关系,唤醒人们的宗教迷误仍然是有意义的。 一 基督教道德是基督教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宣称:上帝是道德的立法者和楷模,道德就是上帝规定的,命令人们绝对服从的东西。因此,没有宗教就没有道德。基督教道德集中体现在“十诫”中,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点:(一)“信德”,即要信仰上帝:遵守上帝的诫命;(二)“望德”,即要忍辱负重,逆来顺受,轻视现世生活,虔诚地  相似文献   

16.
李青果 《云梦学刊》2009,30(6):91-95
晚清小说名家吴趼人创作的《恨海》等写情作品,从情感的角度重新叙述和宣扬中国的传统道德.使他的这类作品成为表彰民族固有特性、恢复“中国性”的“象征主义”作品。在创作中,他以身作则,不断通过议论为其他作家示范如何写情,努力修复被才子佳人及狭邪小说所破坏的传统道德世界的作法,表明他同样重视“写作”这一行为本身的象征性.从而构成文学史上不可多见的一幕。  相似文献   

17.
论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人称叙事作品在叙述视角上,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称叙事作品的特点。第一人称叙事作品的叙述者,是以与被叙述人物同一的特殊关系加入到叙述视角当中的。这一特点,使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在叙述时间与叙述视角的关系、叙述声音与叙述视角的关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表现。这一特点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浓重的追忆色彩和视角转换的自然性,也是使作品的叙述视角产生各种复杂关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身处“边缘”地位,有着独特的“边缘意识”的萧红,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始终关注与叙述着“边缘”女性群体。在某种程度上,萧红与其所处的时代以及其作品中的人物是可互为诠释的。在其文本中,作者在对“边缘角色”所抱的同情、悲愤、反抗的姿态又表现出其对“温暖和爱”的憧憬和追求。  相似文献   

19.
《没有个性的人》是一部未完成的多卷本长篇小说,但却成就了穆齐尔作为20世纪三大心灵小说家之一的历史地位。如果以作品第三部中主人公乌尔里希与其胞妹阿加特的关系为逻辑主线,梳理作者对个人生命意义富有宗教意味的探索,展开这部“未完成的作品”呈现的所谓没有意义的结尾与没有结尾的意义关系,可以见出,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一定程度上解构了宗教的地位,却没能替代宗教的社会和精神功能,导致现代人深陷时代精神困境。同时穆齐尔在作品中也还试图将哲学和文学这两条路径结合起来,尝试探索现代人走出个体精神困境的某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蒋海怒 《东南学术》2007,(2):156-161
在对民间宗教的哲学研究作出理论反思基础上,文章着重探讨了民间宗教概念体系的“亚哲学”和“超观念”特征。认为,“精英宗教”和“民间宗教”虽然共享着同一套哲学概念,但却在不同的话语结构中理解它们,精英宗教教化越彰显其“正统性”(orthodoxy),民间宗教文化就在相反的路径上,将同一个的术语存放在背谬的逻辑模态里反抗它们,民间宗教的“融合”意识就是这种哲学观念的教化和反抗逻辑的例证。追寻民间宗教对儒释道等正统宗教观念的反抗和重构的轨迹,清理儒释道三教在民间宗教观念中受容的历史物列,可以使我们更为清楚地辨识古代宗教中“屈服的知识”和某些隐秘的思想断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