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拉铁摩尔以长城为标志,对中国历史边疆(满洲、蒙古、新疆、西藏)展开历史地理比较研究.以草原、绿洲、农业等人文地理概念为范畴,对中国北方边疆区域地理生产方式、经济政治交往的相互性因素进行宏观考察.提出中国历史是草原社会与农业社会的两种秩序相互循环的历史理论.拉铁摩尔的研究恰好反映出,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历史关系.这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法理.20世纪中叶起,中国进入东部(海洋)与西部(陆地)区域间的新地理循环,以构建中国的工业化. 相似文献
3.
4.
2006年10月安倍首相上任伊始,便决定访问中国,展开了“破冰之旅”,结束了中日之间自2001年小泉上台由于参拜靖国神社引发的对立和矛盾,此后“融冰之旅”、“迎春之旅”使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不断向前推进。胡锦涛总书记的“暖春之旅”使两国战略互惠关系进入全面升级阶段。在上述氛围推动下,两国的经贸也不断取得突破,中日贸易超过美日贸易,中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随着两国在各个领域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以区域合作为纽带、以友好城市发展为拉动,两国的地方交流也出现蓬勃发展势头。尤其是我们的东北振兴战略持续深化,使两国在东北地区的各种合作不断增加,学术、经济和企业界甚至发出了打造“中日大东北经济圈”的热切呼声。从中日经贸互动和地方国际合作背景来看,随着两国在东北地区合作的不断深入,中日构筑“东北经济圈”不但具有可能性而且时机日渐成熟。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中外史学交流时,不能忽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域外中国研究的转型。欧文·拉铁摩尔这位具有多重身份的美国学者对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他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关注。若以“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的视角回顾拉铁摩尔的活动,有望突破史学史研究专注于史著文本,以及侧重某一流派和史观所可能带来的研究视角上的局限。史学史与思想史的结合并非进一步将史学史限制为史学思想史,而是吸纳思想史研究的特长,即关注广义上的文本、超越具体事件和打破国别的限制。因此,利用演讲稿和传记作为史料讨论拉铁摩尔缘何在1963年前往英国利兹大学创办中国研究系,此举又如何与他的史观呼应,则不仅能充实现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外史学交流的研究成果,也能呈现出“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研究视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即书写能更好地与其他领域对话的史学史,更为充分地展现史家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安全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地缘政治与安全格局、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与安全关系和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与安全环境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中国实现了阶段性的和平崛起,显著改善了地缘政治与安全空间,但仍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挑战与威胁,包括美国的全球霸权扩张和对华战略围堵、亚太地区主要大国间的地缘政治对抗、与邻国的边界争端以及国内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主义威胁。要进一步推进和平崛起,打造世界级强国,中国须全面规划以合作性参与为主导的地缘政治与安全战略。应致力于与美国霸权和谐相处,平衡发展大国关系,深化地区安全合作,妥善处理与邻国的领土和领海争端,化解潜在冲突,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争取成为海上强国。 相似文献
7.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4)
通过对新疆的实地踏勘考察,美国边疆学家欧文·拉铁摩尔针对新疆地缘政治问题发表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并形成一套思考新疆地缘政治的研究模式。他以新疆之新疆、中国之新疆、世界之新疆三个递进发展的空间层次为逻辑中轴,从地缘视角勾勒出中国新疆的重要地位,并以时间线索将对新疆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历史分析互相结合,体现出高度的研究技巧。拉铁摩尔的新疆地缘政治研究不但为思考新疆国族构建问题提供了新的问题意识与理论方法,也为深入探讨民族主义理论提供了实证性的研究成果。拉铁摩尔的理论或因理论先行而多有弊误,但他由思考中国新疆地缘政治问题所提炼出的边疆视角仍然为地缘政治学的学术发展树立了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北”是中俄关系的重要舞台。中俄两大民族最初就是在这里相遇、相识的,中俄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俄国是对中国东北地区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国家,特别是19世纪末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后,中国东北与俄国(苏联)的经济关系更加密切,对双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更为深刻。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非常复杂、丰富。现在,中俄两国积极发展彼此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共同维护东北亚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这样的形势下,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充分地占有史料的基础上,总结两国数百年来经贸往来的经验教训,是历史研究者…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契丹朝和元朝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比较深远.近现代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较大,已深入到中国东北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苏联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深远.当代中国及中国东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应当加强.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广泛而深远的,当代中国及中国东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应当加强。对东北而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迫在眉睫,加强与俄罗斯的经济、文化交流已得到中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中俄两国东部边疆地带的文化交流对双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环境史不是包罗万象的历史,环境史书写与政治的联系备受重视,最早环境史研究的兴起与环境运动密不可分,政治向来是环境史研究的重要维度,当研究者的目光投向中国环境史时更是如此.海外中国环境史研究成果大都是在环境史的视角下探究中国政治,核心主题与贯穿线索是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在研究路径上,环境史视角下的中国政治研...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以来的地缘政治变迁与中国的外交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地缘政治状况 ,既表现出与冷战结束以后的形势有若干联系 ,但又明显地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本文主要考察了既直接与欧亚大陆有关 ,同时又具有全局影响的 4个向度的地缘政治变化 ,并对上述一系列地缘政治变化进行了分析与理解 相似文献
13.
李淑云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5,(3):81-86
国家安全是地缘政治研究的重点,地缘政治争夺为国家安全服务,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自近代以来,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每一次转变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东北亚地区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国应坚持和平合作发展的道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4.
《青海社会科学》2018,(1)
地缘环境是影响对外投资项目建设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国-中亚能源互联网建设面临着地缘环境的二元格局。在地缘经济视域下,具有中国正成为中亚地缘经济环境演变的重要变量、中亚区域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中亚国家的共识和目标等有助于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地缘经济因素。但从地缘政治视角看,却存在着全球实力格局转换所引发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地区国家间领导权争夺、国家内部政治和安全局势不稳固等地缘政治阻力。鉴于地缘经济助力与地缘政治阻力并存的现状,中国-中亚能源互联网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寻求域外力量的包容,更要实现与现有地区合作架构的兼容,分步骤、分阶段推进项目建设,审慎规避风险,积极利用地缘经济的有利因素,规避地缘政治冲突和博弈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6)
亚洲开发银行是美日主导的多边性国际开发金融机构,在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中,其成立包藏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动机。美国应允成立亚开行的地缘政治动机是地缘意识形态、地缘政治操控链、地缘战略伙伴和价值、地缘政治势力范围稳定、遏制中国等;日本倡建亚开行具有争当地缘政治大国旗手、壮大地缘政治力量、改善地缘政治关系、拓展地缘政治范围、挤压中印和应付美国等动机。在亚开行创始成员资格确认中,贯穿着多种地缘政治动机博弈,特别反映出美法、美苏的地缘政治动机之争。亚洲开发银行的地缘政治运作,是受美日地缘政治动机驱动的行为表现。其创始成员构成,表现为意识形态和新老殖民主义在亚太地区组成新月形地带的地缘政治布局;在行长和行址的选择中, 相似文献
16.
2006年中国的政治哲学研究,大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第一,延续最近几年全面研究西方政治哲学各种思潮的趋势,对古典政治哲学的研究兴趣不断增加。第二,积极回应不断加速的全球化进程中所凸显的"全球正义"、"全球民主"、"全球公民社会"等新议题。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正日益受到重视,马克思学说中的政治哲学遗产,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解读。 相似文献
17.
18.
地缘政治理论是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的支柱理论之一。冷战结束后,地缘研究已成为世界大国制定全球战略的一种科学决策的需要。东亚地区是关系到中国核心安全利益的最重要地区,也是冷战体制在世界上最后的遗留地区。中国在新世纪的和平崛起要以这一地区作为地缘战略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托,开拓更加广阔的地缘经济空间,创建有利于中国地缘安全的区域机制,并力图在台湾、南沙群岛等地缘战略要地上获取主动权,以改善海洋战略环境。 相似文献
19.
20.
近代中国,卫生防疫行政事业起步迟缓,传染病流行居高不下,区域性瘟疫时有发生。1910—1911年起于东北满洲里一带的肺鼠疫大流行最具代表性。这场瘟疫染遍东三省,且波及关内数省,致6万人死于非命,造成巨大社会恐慌,实属空前。迫于中外压力,清政府除启动了尚处于草创阶段的卫生行政应急机制外,还采取了封关、封海、焚化疫尸等断然措施。在日、俄、英、美、法等国援助下,肺鼠疫猖獗势头被遏制,社会舆情渐趋平稳。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一度威胁大半个北中国的瘟疫全面退却。东北鼠疫的成功处置是20世纪人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典范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