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史金波 《浙江学刊》2000,(2):159-160
古往今来,人人有生有死。丧葬,作为人生旅途的终点,它和当时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以及人们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丧葬行为不断嬗变、发展,留下了漫长而曲折的足迹。当前人们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十分重视,对社会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丧葬产生很大的兴趣,想对它了...  相似文献   

2.
丧葬礼俗是中国古代极富特色的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源远流长,内涵丰富。1991年10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徐吉军和贺云翱合著的《中国丧葬礼俗》一书,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丧葬礼俗的学术专著。它系统地阐述了历代丧葬观念的演变、严密而繁琐的丧葬礼仪、形式多样的葬式葬法、精心选择的墓地,以及死者眷属的丧服制度、居丧生活等,揭示了蕴含于丧葬礼俗之中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和等级观念。全书约35万字,另附插图70余幅,共分七章。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郑孝萍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延伸,所不同的只是时代和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现代文学自然有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几十年来,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学基本上是取这一认识的。诚然,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渗透是广泛而细微的,...  相似文献   

4.
宗教学作为一种客观地研究宗教的学术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在中国的历史还甚为幼稚。虽然自20世纪初叶以来不断有西方宗教学的著作译介到中国,然而它真正成为一个学科主要是80年代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5.
论儒学价值观对古代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儒学价值观对古代小说的影响王平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事物和现象在思想、感情、信念、观念上的取向准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在观念形态上的凝聚,在社会文化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由于儒学自汉至清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6.
使用“哲学文化”这个概念,有三方面原因:1.对青年专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准备程度的要求提高,提出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辩证思维的必要性;2.哲学知识的作用加强了,它已成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我意识的理论基础,3.近几年来在国内外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对文化及其本质和内容的认识有了新的解释。文化表现在人类社会的一切结构构成中,是人类社会各种领域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商代时期的丧葬习俗,主要表现在隆丧、厚葬。它在中国古代厚葬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厚葬史上出现的第一次高潮。本文将对商代时期厚葬的成因及内容予以论述。厚葬原因  在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中,厚葬一直占有着主导地位。厚葬,是一种习俗,一种现象,是丧葬礼制的具体表现,也是当时统治者通过倡导隆丧厚葬达到他们统治人民的目的。  商代统治者尊鬼敬神,以鬼神之名施政。有《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里所指的“鬼”与当时人们的灵魂信仰有关,表明商代统治者对鬼神是十分迷信和虔诚的…  相似文献   

8.
哲学社会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巨大精神力量。它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规律、促进三个文明的整体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促进领导决策科学化和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编者的话:“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梁漱溟老先生的这一至理名言,正是中国社会学的主题所在。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上,中国社会学家留下了一定数量的著作。本刊从本期起特辟“中外社会学(家)著作选介”。本文旨在从一个侧面了解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里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著名社会学家陈序经教授的著作不少,但最使后人引起争议的只有一本,就是他那本由商务印书馆(1934年1月)出版的《中国文化的出路》(以下简称《出路》)。《出路》问世至今,岁月已流逝60来个春秋,然而无论在学术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贯串全书的全盘西化论…  相似文献   

10.
吴承恩的长篇小说《西游记》是十六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杰出著作。确定这部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应从不同方面对它进行研究,而对它的时间空间结构的剖析尤其重要。因为对时间的理解体现着对时代的看法、人们的行为和意识、生活的协调、对待事物的态度。而谈到这部小说的时间范畴,我们又不能忘记它对空间的表现,因为这正是艺术作品的组织力量,时间本身在很多情况下通过空间来表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处于什么地位,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究竟起了何种程度的作用?至今世界各国学者有在分歧。国外有些人无视、贬低甚至否定中国抗战对打败日本法西斯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一些二战史著作中,有的称中国战争为“被遗忘了的战场”,有的著作断言,如果“中国停止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也不会发生改变”;还有著作把中国坚持抗战到胜利,说成是外国援助的结果。显然这些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对客观历史事实的歪曲。中国抗日战争既为中华民族的存亡而战,同时也为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而战,它是…  相似文献   

12.
葛玉红 《学术交流》2004,(7):142-145
清末民初,风云变幻、新旧交替、西学东渐、新潮泛起,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当时的丧葬习俗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丧葬从简,迷信减少,出现了缠黑纱、鞠躬、开追悼会、奏乐、明器、殡仪馆、公墓等西式文明习俗。虽然这种变化在其践履过程中因处于初始阶段而缺乏广泛性,但它在中国近代丧葬习俗演变中却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近代丧葬习俗发生变革的开端。  相似文献   

13.
古代中国的通史著作之源可追溯到《竹书纪年》和《世本》,然而较为全面反映通史特点的著作则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古代西方的普世史著作始于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家埃浮鲁斯.然而,无论中国的通史观念,抑或西方的普世史观念,均早于史著的出现.因此,研究中国通史和西方普世史观念的形成过程,对于深入认识其各自所具有的特点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关注现实:当代中国哲学的使命林玉敏1.哲学原本是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的理性审视和思辨观照,鲜明的时代精神是它的基本品格。因此从根本上说,哲学是站在时代的高度贴近社会现实的。然而,当今的中国哲学,尤其是目前高等学校的哲学教育却与社会现实拉大了距离。人们...  相似文献   

15.
严格地讲,瑞士史学家雅克布·布尔克哈特(1818—1897)不能算作一位政治哲学家,但他的政治见解却值得研究政治思想史的人们的注意。布尔克哈特的著作为研究自然和个人提供了新的视角,他对19世纪政治和社会所进行的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化评论在今天也是颇有新意的思想。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布尔克哈特对政治思想的贡献。的确,许多评论布氏的著作,其中多数是传记性著  相似文献   

16.
我们把两个基本的看法作为这次研究的出发点。首先,社会科学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门荒废的学科。人们无论对它的过去还是现在,都了解得很少。围绕着社会科学在法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展开的争论和论战十分激烈,致使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职责和它的实际应用。现在,人们已不再指望那些所谓规范的和有先见之明的著作,因为这些书时而诬蔑、指责和反对,时而又赞成社会科学。在我们这样一种自发地趋向抽象化和理论化的文化中,忘  相似文献   

17.
邹波  李晓 《社会》1995,(11)
近几年来,在我国部分城乡悄然刮起一股丧葬奢靡之风。有的耗资万金,占地逾亩,修豪华墓;有的大宴宾客,延请戏班,出千人殡;有的扎纸楼,做道场,搞封建迷信……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笔者把这一类行为统称之为“愚昧型丧葬行为”,并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这类行为作一理性的审视。愚昧型丧葬行为的成因传统封建迷信思想是愚昧型丧葬行为的文化基础。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的积淀非常深厚,其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传统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传统丧葬文化属于糟粕的范畴。新中国成…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中国和日本茫茫书海中,张之洞的《劝学篇》和福泽谕吉的《劝学篇》是两部对各自社会有重大影响的著作。这两部同名著作是西学东渐中日的时代产物,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它们展现了中日传统文化在西学冲激下演变的两种模式,在西学取舍观、东西比较观、传统文化价值观、国家独立途径等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泾渭分明的思想分野,从而揭示了两种西学观的尖锐对立,反映了近代中日两国在西学观上的时代落差和认识落差。在考察研究中日近代化一成一败的历史结局的成因时,西学观的差异应当不失为一个重要的视角。中国近代化虽然失败了,但中国传统文化在欧风美雨的氛围里,留下了缓慢地向近代文化蜕变的轨迹,张之洞的《劝学篇》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货币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货币在世界货币历史中的地位早有公论,在中国经济史、金融史、衡制史乃至冶炼史上的作用也屡有评价。可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未能建树它的丰碑。本文拟就中国古代货币的文化特征——狭义的文化特征,即其证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提出一些浅陋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一般以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儒或儒道互补为体。然而,在儒或儒道互补所显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建构过程中,着实蕴含了中医学的胚质和繁衍基因,同样,中国医学文化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生发展中产生过深远的历史影响。指出这一事实,明确中国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有地位,是将今日中国传统文化之研究引向深入的必行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