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以武汉的《楚天都市报》和上海的《新民晚报》为例,运用叙事分析的方式观照我国当代城市新闻媒体对于女性这一群体的情感再现或是集体素描,并分析了这些“再现”对于该群体之社会身份形成即在城市社会所获得的文化认可所造成的意义和影响。认为两家报纸情感讲述都采用了高度类型化的叙事方式,进而产制了高度类型化的女性形象,但两家报纸的类型化女性形象差异巨大,他们所呈现的形象和经历的故事不同,这些叙事和形象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后果。  相似文献   

2.
在《饥饿的女儿》与《好儿女花》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中,虹影主要是从叙述历史、空间叙事与女性叙事的角度展开对重庆 形象的文学性建构。首先,虹影在历史维度上主要书写了重庆南岸饥饿的大饥荒年代与苦难的文革年代;其次,虹影将写作视 阈限定在重庆南岸,并率先奠定一种“幽暗”的叙述氛围;最后,虹影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塑造出了一批在绝望中挣扎、逃离 幽暗的女性形象。虹影基于其“主观经验感受的生活”,构造出一种独特的贫民窟城市形象和独特的贫穷市民形象,这使得虹 影在重庆文学史上刻画出一种独特而个性化的重庆形象——挣扎在生活边缘的城市贫民如何直面“幽暗”,追逐“光亮”。  相似文献   

3.
琼瑶言情剧和宫斗剧是不同时期国内电视剧市场具有广泛流行度的两种女性题材类型剧.《芈月传》突破了宫斗剧原本类型化的"后宫"叙事空间和叙事模式,塑造了更具自主精神的女性形象,提升了宫斗剧的女性形象典范.从琼瑶剧到宫斗剧《芈月传》,反映了电视屏幕女性形象的更替和两种不同的女性文化.这一类型化女性形象的变迁是屏幕女性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折射出女性社会价值的提升和女性自我意识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认同“底层叙事”的前提下,着重探讨了女性创作与“底层叙事”主体身份的同构性。认为,女性文学的历史并不缺少“底层叙事”,特别是新文学史上的三四十年代,女作家笔下的底层故事、底层妇女形象成为左翼文学的重要实绩,构成了一种文学传统,因此,在女性文学领域“底层叙事”久已有之,并非当下的新创构。其次,女性群体与“底层”同为弱势群体,创作主体与对象主体具有立场和身份的同一性,“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态形成了女性叙事与底层叙事的互文性特征。再次,女性天然的母性犹如圣母博爱众生,她们以母性的光芒烛照底层的时候,叙述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自然形成了一种互为依存的“母子关系”,同构性自此生成。  相似文献   

5.
男性叙事视角是中国叙事学的传统叙事模式,故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处在“被看”的地位。女性主义作家对女性“被看”历史命运的改写,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努力,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叙事小说对经典叙事视角的反叛色彩尤为明显。以叙事学为理论背景,从女性主动“看”的突围路径、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女性叛逃男门后的自我迷失三个方面,浅析《一个人的战争》立足女性视角叙事为改写女性“被看”所付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文学中的“怪人”形象包括疯子、傻瓜、白痴、狂人、小丑、身体残缺者、畸形人、变态者等,他们在文学观念与审美形态两个层面呈现出丰富的文化意蕴和现代内涵.“怪人”形象一方面折射出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面貌,展示出“人的文学”观之产生、成熟和日趋复杂的现代性走向;另一方面则完成了文学审美形态的现代变革:它以反讽怪诞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喜剧色彩鲜明,呈现出“审丑”倾向,“怪人”式叙事人的选取则实现了叙事视角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从前 30年中被打扮成“革命感情”、“阶级友谊”到 80年代的“性启蒙” ,再到 90年代商业经济背景下的女性身体写作与欲望写作 ,“性叙事”的生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消解神圣”与“除蔽还原”的过程。与之相应 ,也出现了五种叙事话语形态———国家神话、启蒙话语、权力话语、私语独白、复调话语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存在着两种对于男性形象的想象:即对“男性神话”的解构与对“理想男性”的建构.这些具有正面或负面价值的男性形象隐晦地投射了女性的“匮乏”、“恐惧”与“欲求”等内在生命真实,曲折地表达着女性对于性别自我的确认、反思与期待.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女性文学的应答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叙事视角 :平稳叙事和倾斜叙事。这两种基本的叙事视角又与女性的两种基本生存场景之间存在着共振式的应答关系 ,称之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应答叙事。应答叙事贯穿于中国女性文学中的整体叙事之中。  相似文献   

10.
女性期刊封面作为一种有效传播媒介,选择并塑造了不同女性形象作为当时社会所认可的“理想女性”.具体而言,分别是启蒙叙事阶段的“新女性”形象、革命叙事阶段的“女劳模”形象和消费叙事阶段的“封面女郎”形象.各个时期“理想女性”之间迥然异趣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既表征着社会职业和民众心理演进的规律,也清晰呈现出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价值观念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塑造了大量的乡村女性形象,不少作品更直接以乡村女性作为表现的主体.这些女性群像基本可以归入苦难女性、女强人、道德女性和落后女性这四类范畴.借助这些乡村女性形象在时代中的审美衍变,通过对她们的婚恋情感、人生命运及未来出路的展示和思考,农村题材电视剧对中国乡村传统、乡村现实和乡村文化进行了全面探索与考察,完整地勾勒出一幅中国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图景,拓宽了中国电视剧艺术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中国穿越题材影视剧创作存在值得警惕的局限:因为缺乏科幻精神和科幻氛围,极少有穿越未来的作品;热衷于翻拍,显示编导原创能力萎缩;从整体结构到细节、从情节设置到人物性格刻画、从部分场景到局部画面都存在大量复制,致使穿越剧呈现模式化、低俗化倾向;颠覆、改写历史可能导致"娱乐至死"。中国穿越剧作为对现代性的另类体验,要突破这些局限,就必须蕴含审美意蕴、伦理价值和终极意义,而不是成为纯粹供观众消遣或者猎奇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金庸小说大多完成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香港,香港的时代文化、地域文化使其在书写中国传统武侠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融入了对香港这一独特的都市文化的认知。而80、90年代改编金庸小说而拍摄的影视剧中,同样也包含了诸多这样的香港本土文化内涵。在这文化内涵中,非常引人注目的就是金庸小说及改编后的影视剧中所显示的香港人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是大众文化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就是通过对金庸作品及改编后的影视剧中体现出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个案,来探讨身份认同在全球化的后工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次对重庆的方言影视剧作全面的历史清理 ,是进一步研究“川渝方言剧”的基础性工作。从时间发展向度上看 ,本文回顾了重庆方言剧从 1 982年的《人与人不同》开始到目前为止的近 2 0年的发展历程 ,将其划分为 80年代、 90年代和世纪之交共三个时段进行论述 ;从空间类型向度上看 ,本文将重庆方言剧划分为电影、电视剧、电视台栏目短剧、川剧电视剧共四大类型进行论述。经过这样的纵横梳理 ,重庆方言剧的总体发展脉络也就十分清晰了。  相似文献   

15.
解读近年来中国大陆家庭伦理剧中的“第三者”想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电视剧类型的特征看,近年来中国大陆家庭伦理剧对“第三者”想像日呈类型化特点。这一特点不仅影响了家庭伦理剧对第三者想像的艺术创新,同时也给社会道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从情节设置、人物角色安排两个方面分析描述了近年来家庭伦理剧对第三者想像的类型化特点,并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作了一些揭示,对今后家庭伦理剧如何想像“第三者”做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影视艺术的普及和繁荣中,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中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方面,历史剧的真实与虚构问题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在焦点所体现的问题被逐渐放大时,新的问题也在慢慢浮现。历史剧的人物美化,革命历史剧的发展前景等,这些问题也呈现上升趋势。国内历史题材影视剧要加快其发展进度,必须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国内革命题材历史剧正在做出变革,下一步国内历史题材影视剧必将会有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生态女性主义起源于1960s,1970s,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于1990s。它第一次从女性与自然的双重视角出发进行文学批评。在这一批评视阈中,被“边缘化”与“他者化”的女性与自然从“缺席”走入“在场”。这较于激进的女性主义批评与单纯的生态批评有着重大突破与进步。最近数年里,国内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在单篇论著、硕博论文、人文项目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其研究成就不容忽视,但却也存在诸多不足与问题,需要在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与着重发展。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题材电视剧,特指源自蒙古民族的历史和现实,通过再现特色鲜明的民族生活,塑造性格鲜明的民族形象,以展示该民族文化历程、文化特质和文化价值观的电视剧。当蒙古族题材电视剧的主创人员能够清醒的"跳出自己看自己",反观民族文化的进程和得失时,追求当代价值,即让接受这种文化的人群不断提升幸福感、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才是文化省思的最高目的。其灵魂,就是对价值观的叩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池莉小说与影视剧关系日益密切,如将与池莉小说相关电视剧同原作相比较,会发现两者的变化:原作中明确的主题在剧中被消解;原作中人物呈现“标签化”特征,性格发展缺乏逻辑性,而剧中人物性格更为丰满和复杂;小说中用理念图解男女情感世界,以冲突对抗方式解决两性矛盾,而剧中则展现更为丰富的两性情感生活,以宽容与谅解消除矛盾;此外,小说中浓郁的市民气息与地域色彩,在剧中明显减弱,转变为强烈的都市风情。  相似文献   

20.
电视剧艺术的真正魅力和娱乐的快感均来自有别于日常生活状态的疏离感,陌生化的叙事视角和叙事方式的陌生化是中国历史电视剧经常采用的艺术手法,叙事视角的多元化使历史题材电视剧充满了陌生化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