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利息对于企业留利和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收入的影响,是社会主义利息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但又相当薄弱的环节。其所以十分重要,是因为企业留利是企业“小公”利益的集中表现,劳动者及其家庭的收入是劳动者个人利益的集中体现。它们是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诸要素中的核心部分。所有的社会主义经济杠杆,若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对企业留利或劳动者个人收入发生增减、损益的影响,那么这些经济杠杆就将失去效力,变为名存实亡的空洞虚假形式。这对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杠杆之一的利息来说,当然也不例外。1958年我国对国营企业流动资金曾实行过全额信贷办法,之所以没有收到预期的调节效果,根本原因在于在统收统支的企业财务制度和平均主义的工资制度下,流动资金贷款数量及其支付的利息量多  相似文献   

2.
本文约定:个人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主要判别标准为按劳分配。“平均主义”与“收入差异悬殊”为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两大基本表现形式,其中,政府分配领域主要是“平均主义”分配不公,市场分配领域主要是“收入差异悬殊”分配不公。 一、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危害 以“平均主义”与“收入差异悬殊”为基本表现形式的个人收入分配不公,不仅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它的存在,不仅拖曳经济增长,而且波及社会稳定,其危害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3.
我国近年来出现了个人收入分配差别高低悬殊现象.且有逐步扩大趋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对此谈几点认识。 一、原因 1、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传统收入分配体制所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传统收入分配体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影响.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问题。平均主义分配的存在,与工资制度改革滞后,工资水平偏低有关。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比较严重,而职工货币工资标准的调整滞后,致使许多职工的实际收入下降。为了缓解实际收入下降问题,将奖金、津贴、福利补助等平均发放,人人有份,明知是平均主义分配,而又不得不对平均分配作出痛苦的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分配体制中“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格局已经得到了根本的改善。这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城乡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特别是在城市,无论是按货币计算的名义工资收入,还是按扣除物价上涨等因素后折算的实际工资收入,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但另一方面,在个人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个人收入分配中差距相对拉大的现象,而且这种差距还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个人收入差距悬殊问题已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之一。一、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必然性首先我们应该看…  相似文献   

5.
(一)、分配不公产生的客观原因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议题和目标之一是要解决和消除平均主义大锅饭这一分配不公的问题的。 长期以来,收入的均等化常被人们从与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对比中说成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实际上,它是平均主义的一种表现,与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毫无共同之外。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极大地削弱了收入分配的刺激功能,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城市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以打破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者收入分配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收入分配的原则是按劳动力要素价格分配;另一方面,在公有制企业内部,劳动者收入分配的原则是按劳分配。由市场经济所决定,劳动力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并且以劳动力市场为媒介,在企业之间自由转移,因而,按劳动力要素价格分配原则与按劳分配原则两者之间是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消费支出的来源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收入是指个人在一定时期(比如说一年)内从各种不同来源得到的收入的总和.个人从各种不同来源得到的收入都来自国民收入,即来自国民经济中新创造出来的价值.个人收入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而到达每一个人手中的.一般地说,在提供物质产品和生产性劳务的部门和单位中工作的劳动者通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而得到个人收入,在提供非生产性劳务(包括公共服务)的部门和单位中工作的劳动者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而得到个人收入.但由于在提供物质产品和生产性劳务的部门和单位中工作的劳动者也有可能得到国家通过财政部门而给予的福利性的收入,以及因银行存款而得到利息收  相似文献   

8.
一、两种工资模式的考察在改革中,我们推出了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这样一种收入分配形式。这种收入分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试点企业和这些企业劳动者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比较正常地发挥了工资的刺激职能,有力地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但是,国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按劳分配理论一直以来都是制定劳动者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主要依据。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股份制普遍推行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按劳分配理论进行新的探讨,井对劳动者个人收入分配形式和相关问题作进一步分析。 传统的按劳分配理论,是指以马克思创立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为前提的社会主义时期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前,由于对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不清楚,对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教条式搬用和曲解,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形成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后,在“部分先富”理论指导下,突破了平均主义,形成了收入分配的差距,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又逐渐产生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党的十六大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选择了扩大中产阶层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动是关系到每个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大问题。我国十年经济改革的过程表明,收入分配和收入支出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经济运行流程中的关键一环。因而剖析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变动及其机理,对于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经济运行是必不可少的。本文试图沿着上述线索着重分析广东省十年来收入变动的状态和特征,并探索完善分配和消费政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人民的收入水平日益提高,激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人民对个人收入差距的扩大,也议论颇多,并产生某些消极情绪。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现实变化,对个人收入差距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这不仅在理论上是必要  相似文献   

13.
两极现象: 平均主义和差距悬殊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社会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分配方式趋向多样化和灵活化,个人收入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但由于利益刺激超前起步,制衡机制相对滞后,结果是:一方面合理的收入差距非但未能形成,而且平均主义又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与平均主义和贫富悬殊都不相容,应当允许合理拉开适度的收入差距。平均主义公平观念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即使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影响依然很深,甚至把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其实,把平均主义视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二元结构转换为背景,借助数学推演及数据模拟的方法,将城镇收入差距分解为劳动者内部差距和劳资间收入差距,深入分析各个主要变量对中国城镇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与机理,探求其长期变动规律,解决了既有研究囿于一隅而产生的以偏概全的缺陷,为中国城镇收入差距长期变动趋势提供了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玉其 《东南学术》2011,(1):103-1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对平均主义的修正时期、改革探索时期、全面改革时期、完善改革时期四个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收入分配的理念与认识上存在误区,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所形成的二元结构与非均衡发展战略,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乱,劳动者收入保障机制的缺失,再分配的调节作用缺失。当前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分必要且非常紧迫。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要明确科学合理的价值理念,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政府财政、税收职能,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者,按其获取收入的方式可分为工资劳动者与非工资劳动者。工资劳动者又可分为在企业工作的工资劳动者(简称企业劳动者)与在事业、机关工作的工资劳动者(简称事业劳动者)。随着国家控制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新体制的形成,企业劳动  相似文献   

18.
收入分配问题目前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敏感的“热点”,当前出现的“分配不公”、“平均主义”、“分配上的短期行为”,不仅是经济上的“陷阱”,而且是社会政治上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加强我国个人收入宏观调控的研究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19.
<正>一、邓小平分配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同志的分配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54年他就提出了要反对平均主义,1975年他针对“文化大革命”中流行的“左”的错误认识,提出了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1978年12月以来,邓小平同志通过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本,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新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极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分配理论。 (一)坚持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针对我国劳动者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倾向,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实行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指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第一,反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 新中国成立不久,对于分配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和平均主义的思想倾向,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批评,他指出;“真正有本事的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医生,以及其它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工资待遇应该提高。”“中小学教员中间,工资也应该有很高的,他付出的劳动多,贡献大嘛”。他还指出:“我们不能讲平均主义”,“看来,有些共产党员的头脑里平均主义思想还不少,到处有抵触,结果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了了之。”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积累职能是由社会承担的。与此相应,积累基金全部包括在社会“扣除”项下。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劳动者个人收入被压得很低,除用于当年消费外,几乎没有什么剩余。如1978年劳动者个人收入1767亿元、当年消费1714亿元,所余仅53亿元,全国人平仅余5元。1953年至1978年居民储蓄率平均仅1.9%。那时,积累基金是由国家集中提供的。因此,长期形成这样一个观念,劳动者个人收入等于消费基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