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古代伟大诗人和剧作家迦梨陀娑的剧本《沙恭达罗》早已蜚声世界。在近代,德国大诗人歌德和席勒曾把它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在现代,印度以及世界许多国家仍在不断把它搬上舞台。其不朽之魅力,由此可以了然。不过,据梵文学者考证,《沙恭达罗》这个剧本并非完全是作者之独创,它的基本故事梗概大史诗《摩诃婆罗多》里便已作为一个插话而存在,剧本的作者显然是借用了这个现成材料。然而,尽管如此,剧本《沙恭达罗》仍然不失为一部杰出的艺术创作,其作者仍然不失为一位富有创作精神的艺术家,这一点可以从史诗插话与戏剧剧本异同之比较中得到充分证明。在《摩诃婆罗多》里,关于沙恭达罗的插话收入“初篇”第六十二章至第六十九章,是仙人护民子在镇群王举行的蛇祭上,应镇群王之请所讲的故事,共有八章三百零五节。剧本《沙恭  相似文献   

2.
早在整整一百九十年以前,汉斯·威斯特(Hans West,1758——1811)就根据威廉·琼斯(Sir William Jones)的著名译作发表了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的丹麦文译本,从而开辟了通往印度古典文献的宽广道路,当时威斯特在圣·克罗伊克斯(维尔京群岛)的克里斯汀司丹特担任丹麦学校校长。尽管这个译本有明显的不足,但是它和施莱格尔(Fr.Sc-hlegel)的享有盛名的《论印度的语言和智慧》(1808)却最有助于激起人们对于印度文化的一般兴趣和对于梵文研究的特殊兴趣。被新的知识激发出来的那种热情和期望,在文学  相似文献   

3.
将迦梨陀娑与莎士比亚进行比较研究,并非偶然。不少大学者、大作家早就把这两位东西方大戏剧家、大诗人联系在一起。如: 德国学者温德尼兹指出两人有相同的文学地位:“当我们说到古典文学时,迦梨陀娑一定要在世界文学中占一个位置,在莎士比亚之旁。”英国学者莫尼尔韦廉士认为两人有相似的艺术特点:迦梨陀娑高的作品说明“他对于人类心理的了解是如何的深刻;他细致地体会人类心灵的最娇嫩和最高尚的情感,他熟悉极了那种情感的活动和矛盾。说得简练一些,他当得起是‘印度的莎士比亚’。”德国作家海涅则这样比较两人笔下类似的人物典型,“苔丝狄蒙娜……她是个真正的南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跋娑十三剧中的独幕剧《仲儿》为例,以印度戏剧理论的代表作《舞论》为据,从情节、味、语言等入手简要分析其中所体现的跋娑的戏剧风格。作为早期古典戏剧的代表,跋娑善于对已有材料加工改编,巧于设置情节冲突,营造舞台效果,其语言既有时代特色,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5.
继史诗时代之后,印度文学进入古典文学时期,大约从公元1世纪到12世纪。这一时期成就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无疑首推迦梨陀娑,他在世界文坛享有“天竺的莎士比亚”之称。印度的抒情诗到他这里达到了真正的成熟与鼎盛。他的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肯定现实人生,一反历时千年的“诗以言教”的文学传统,在诗中渲染人类的理想境界,把尘世与天堂连接起来,把表达人类情感当成文学的主要目的,极力展示人类的爱情渴望而不是神的训诫说教,通过讴歌大自然唤醒人类灵性的复苏。他成为肯定现实人生的突出榜样。迦梨陀娑的诗,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达到了印度文学发展的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一、吠陀的自然哲学按印度传统,吠陀文献主要有;1)四吠陀——《梨俱吠陀》(《赞颂明论》)、《娑摩吠陀》(《歌咏明论》)、《夜柔吠陀》(《祭祀明论》)、《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2)梵书;3)森林书;4)奥义书。其中《梨俱吠陀》最古,约出现于公元前二千年,是一部古代雅利安诗人的集体创作,全书共10卷,1028首神曲。此书的形式是祈神的颂歌,但内容广泛,涉及印度从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现实的一切方面,可以说是一部上古的“百科全书”。《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基本上复述了《梨俱吠陀》有关歌咏和祭祀两部分内容的  相似文献   

7.
综观印度三千年的文学史,几乎可以说成是诗歌和诗剧的发展史。印度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上古诗歌总集——《吠陀本集》。其后有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产生,使印度古代文学得以举世瞩目。此后又出现了佛教诗人马鸣、迦架陀娑、伐致呵利、苏尔达斯、杜勒西达斯等大诗人,更显示出印度文学的卓越成就。近代大诗人泰戈尔以其颂神诗集《吉檀迦利》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更使印度文学达到了辉煌灿烂的顶峰。印度历代经典喜欢采用诗歌体,朝廷中也培养宫廷诗人,国王有擅诗者,后妃公主也往往以能诗著称。至于印度戏  相似文献   

8.
侯传文 《南亚研究》2012,(2):138-154
森林在数千年间一直是印度文学的一个中心场景.从上古的吠陀、史诗到中古诗人迦梨陀娑,再到近现代诗人泰戈尔,都有丰富的森林书写.诗人笔下的森林既有外在于人的纯自然的森林,更有与人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化的森林,特别是其中的净修林,既是修道场所,也是教育基地,具有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的作用,在文学审美中形成了以追求解脱为标志的平静味.随着仙人文化影响的深入,森林栖居由修道方式演变成生活方式,成为简朴自然生活的象征.这样的森林书写是印度森林文明的结晶,其中蕴涵着原生态主义的思想和智慧.  相似文献   

9.
古典长诗的典范《罗摩衍那》《罗摩衍那》的意思是“罗摩的游行”,即“罗摩的生平”或“罗摩传”,其现存形式大约形成于公元前四或三世纪直至公元后二世纪。它是印度古代的又一部规模宏大的叙事长诗,与《摩诃婆罗多》并称为印度古代两大史诗。《罗摩衍那》为后代的古典文学开了先河,尤其成了长篇叙事诗的伟大典范,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罗摩衍那》是印度人民对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印度圣社(雅利安社,Arya Samaj)的创立者、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达耶难陀·娑罗室伐底(Dayanada Sarasvati,1824—1883)逝世一百周年,印度和亚非一些国家的人民都纷纷举行集会记念这位印度民族的伟人,我国人民对达耶难陀的爱国主义一直怀着崇高的敬意。达耶难陀的哲学和社会思想对印度近代的宗教和社会改革、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由他首建的圣社在唤醒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复兴印度的文  相似文献   

11.
《胜宗十句义论》(以下简称《十句义论》)是古代印度胜论派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的篇幅虽不长,但却完整地表述了印度古典胜论中慧月(Candra—mati)一派的哲学体系,历来为各国研究印度哲学史的学者们所重视。本文拟对这一文献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哲学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比古典胜论的另外两部主要典籍——《胜论经》(Vaisesika sutra)及《摄句义法论》(Padarthadharmasamgraha),就《十句义论》的历史地位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小泥车》是一出印度古典戏剧。它的作者相传是首陀罗迦,生平事迹湮没不存,后人虽有种种猜测,至今尚无定论。这剧产生的时代,也是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在公元后不很久,有的学者具体主张是在公元后二、三世纪之间。印度戏剧有悠久的历史。二十世纪初,在我国新疆发现了三个印度古戏剧的残卷,1911  相似文献   

13.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优美的舞姿,是盛开在世界艺术园林中最瑰丽的花朵之一。在印度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到舞蹈艺术的是《梨俱吠陀》,里面记载了体操、弓术、音乐和舞蹈等各种娱乐活动。古代印度有一种学艺称为仙学,其中也包括舞蹈艺术。在公元前四世纪印度的大文法家拜尼尼曾提到过“舞蹈者”及《舞蹈经》二词。大约在公元前后出现了一部重要的论著《舞论》(Natya-Sastra),此书为婆罗多牟尼所著。这部著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总结了印度在几百年间发展起来的舞蹈、音乐以及戏剧艺术,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与印度文学的关系,前人早有论述。他不仅重视印度文学,给印度文学以高度评价,而且还编印过佛经中的故事。早在1907年,他就说过:“天竺古有《韦陀》四种,瑰丽幽 ,称世界大文;其《摩诃婆罗多》暨《罗摩衍那》二赋,亦至美妙。厥后有诗人加黎陀萨(Kalidasa)者出,以传奇鸣世,间杂抒情之篇。”他还说过:“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亦可五六种”。(《鲁迅全集》第1卷第5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除此之外…  相似文献   

15.
《古印度帝国时代史料选辑》由崔连仲等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12月出版的世界史资料丛刊(上古部分)《古印度帝国时代史料选辑》汇编了八篇精彩的资料,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古代印度从孔雀帝国的建立至笈多帝国的兴起(约公元前4世纪后期至公元4世纪初期)这一时代的历史情况。其中《斯特拉波地理学》、《政事论》、《阿育王铭文》和《那罗陀法典》被摘译成中文在国内正式出版尚属首次。第一篇翻译了《斯特拉波地理学》中专写印度的第十五卷(一),分73条叙述了古印度的山川形势、气候条件、各类物产、风俗民情、等级制度以及政治军事等诸方面情况。第二篇摘译了《政事论》这部带有资治性质的重要著作中的部分章节。具体内容有:高  相似文献   

16.
印度的音乐舞蹈一向被人们赞誉,印度的古典剧作曾经使世界惊叹,但印度的民间戏剧却很少为人所知,因为民间戏剧是下里巴人,不是阳春白雪,人们认为它不能登大雅之堂。然而这种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下里巴人,由于来自人民,为一般群众喜闻乐见,所以有取之不尽的源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印度各地区几乎都有各自不同形式的民间戏剧,本文只谈流行在北印度的民间戏剧。北印度的民间戏剧总称商喀德,即歌舞剧。根据印度民间戏剧专家的意见,商喀德一词  相似文献   

17.
玄奘是我国古代西行求法最有成绩的一个人。他于唐太宗贞观2年(公元628年)从长安出发,取道今甘肃、新疆,历经西域16国,足迹遍五印,历时17年,于贞观19年(645年)回到长安。他怀着求知的欲望而去,带着丰硕的学习成果和印度人民的友谊而归。玄奘西行求法17年,其中有5年是在那烂陀寺留学度过的,因此和那烂陀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后来之所以在学术上取得很大的成就,在中印文化交流和增进中印人民友谊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与那烂陀寺这段关系分不开的。那烂陀寺又名施无厌寺,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的著名寺院,在今比哈尔邦已腊贡地方。根据《大唐西域记》和《求法高僧传》的记载,它兴建于笈多王朝的帝日王时代,后经觉护王、幼日王等历代国王增建,规模逐渐扩大,到玄奘去印时已有六次院,后来义净去印时则  相似文献   

18.
印度的《罗摩衍那》史诗,是世界著名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人类的优秀精神财富的一部分。《罗摩衍那》不仅在印度文学发展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鲁迅先生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天竺古有‘韦陀’四种,瑰丽幽馥,算世界大  相似文献   

19.
一、《印度通史》培伦、董本建等编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共946页。这本书是受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委托编著的一部教材,可供高等院校教学之用,又是国内编写的第一部印度通史,可供学习和研究者使用。本书依照印度历史的发展特点分为四编:1.古代印度(公元前2500——公元3世纪);2.中  相似文献   

20.
一、对两大史诗的初步译介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卷帙浩繁 ,内容包罗万象 ,堪称古代印度的百科全书 ,在印度文化史、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后者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中心情节 ,前者以两族堂兄弟为争夺国土和政权而爆发大战为主线 ,广泛描绘了古代印度历史、政治、宗教信仰、家庭、习俗、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两大史诗作为印度文学的两块基石 ,集印度神话、传说之大成 ,为后来的戏剧、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来源。它们还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神圣经典 ,其中的主要人物一直受到教徒们的虔诚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