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宋时期是江西贬谪文学的繁荣时期,这不仅表现为贬谪文士数量的众多,而且在文学创作上亦出现了新的艺术高峰。江西贬谪文学在主题上抒写政治失落的幽愤和迁谪情怀的痛楚,在艺术上借助山川风物来表达不平则鸣的心绪。贬谪文人促进了江西文学和文化的繁荣,贬谪文学是江西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贬谪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常见的政治现象,由此形成的贬谪文学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特有的文学现象.自唐代起,众多贬谪士人的文学创作就已具有“画师眼光”“禅道境界”的追求,并在此基础上有了“诗情”“画意”的进一步交融,由是形成了贬谪文学中“地景书写”的博大与精深.贬谪文学中的“地景书写”是贬谪诗人以其独有的目光审视流寓之地的风物人情,客观上也是对某些特定景观所进行的一次审美观照,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地理再发现,意味着空间的再生产,通常都具有不同于本土作家的地域经验,表现出相当深厚的民间情结与地缘意识,因此具有独特的文史价值,以及对某些地域性知识进行重建和表现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探讨贬谪情结对封建文人在走出生命的困境与文学的困境中所起的桥梁作用.通过分析贬谪模式,作者认为人格理想是造成封建文人贬谪流放的最终原因,形成了他们郁结不散的贬谪情结;贬谪情结激发了封建文人的创作心理,以贬谪为界,呈现出鲜明的创作分野;贬谪文学成为他们最重要最完美的文学,成为苦难枝头上最绚丽的花朵.  相似文献   

4.
盛唐诗人王昌龄两次被贬都与湖湘有关,在湖湘贬谪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与贬谪有关的诗歌.这些诗歌主要分为送别、纪行(游)抒怀、访僧问道等三种类型,它们在艺术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注重立意,力求立意新颖;第二,善于选择一些独特的意象构成含蕴深刻的意象群来表情达意;第三,善于将抒情主人公--诗人自我的形象融入诗歌意象刻画之中;第四,追求格调的高昂,始终体现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5.
戴金波 《船山学刊》2013,(2):147-150
赵东曦随张说贬到岳州之后,他积极参与张说等贬谪诗人的游宴酬唱活动,创作了大量的贬谪诗,成为当时岳州贬谪文人群体的重要一员。在这些贬谪诗中,他积极介绍和描绘岳州著名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自由抒写遭受贬谪的苦痛和郁闷,为宣传岳州,推动湖湘贬谪诗歌的创作乃至唐代山水诗的繁荣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4,25(5):83-87
盛唐诗人贾至贬谪岳州三年,留下来约三十首诗和一篇散文。诗歌可分为送别寄赠诗、思归诗和山水诗三类。其总体风格是有哀怨而无愤怒,气度不凡。在众多唐代贬谪诗作中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7.
梅岭题咏与贬谪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岭诗作是历代文化名人在梅岭留下的足迹、思想和情感的反映 ,它在内容上表现为怨愤郁抑、感物伤怀 ,而在艺术上却是托物写景、比兴隐喻。梅岭诗作是一种文化心态的折射 ,是历代贬谪士人心灵的一面镜子 ,它深化了中国贬谪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海南岛贬谪文学多方面的文化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宋代贬谪诗文的高旷情怀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遭受迁徙、贬谪之苦的诗文家众多 ,宋人在贬谪期间所创作的诗文 ,在文学风格和审美情趣上与前人 (特别是唐代 )有所不同 ,大多表现出高旷平远、淡泊闲吟、乃至戏谑调侃的特征 ,实现了对传统贬谪诗文以悲为美、且多表现哀怨愁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柳海莉 《河北学刊》2008,28(2):131-134
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因为参加永贞革新而惨遭贬黜。被贬之后,他们以著书垂文的方式继续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永贞贬谪文人提出了"文以明道"的文学观,与同时期韩愈及其门人领导的古文运动互为呼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清代道光年间阮元的<广东通志>为主要依据,参考二十五史,广东各州、府、县之方志,<四库全书总目>,<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唐至明清时期相关的总集、别集等,对自汉末至明朝贬谪至广东的文人进行详细而精确的统计.计贬谪至广东的文人共260人,从地域分布看,东汉至南朝主要在广州和粤西,唐代主要在粤西,宋代主要在粤西、粤南,明代主要在粤西、粤南;从贬谪时间看,主要集中在唐代的高宗、武后、中宗、玄宗、肃宗、德宗、宪宗,北宋的哲宗、徽宗,南宋的高宗时期.  相似文献   

12.
论刘禹锡贬谪诗中的“骚怨”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铁峰 《船山学刊》2001,(2):121-126
刘禹锡是中唐一位有重大影响的诗人,在其23年的贬谪生活中,创作了大量的贬谪文学作品。在作品中或直接地表达对当局的讥刺,或借助于南国风物民情表达心中的忧怨,表现出了鲜明的“骚怨”倾向。同时,后期创作的民歌风味的作品中,又超越了“骚怨”的浅层表达,成为贬谪文学创作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13.
李光居琼时间最长,作品丰富,在海南岛贬谪文化中的地位仅次于苏东坡,他给海南岛贬谪文化两个最重要的纪念载体五公祠和东坡书院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赵银芳 《船山学刊》2010,(2):112-115
关于刘长卿的事迹,大都认为《新唐书·艺文志》中贬谪一次的记载有失偏颇,学界以史实及刘诗为依据考证出刘长卿曾两次被贬官:至德三年(758)正月摄海盐县令,不久因事系狱,随后被贬南巴;大历十一年秋,被贬为睦州司马。贬谪给刘长卿带来巨大伤害和痛苦,共耗费其约16年的光阴。刘长卿的贬谪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专制制度的决定作用,传统儒家文化的浸润,盛中唐之交官场黑暗、文人不受重视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5.
刘丽 《北方论丛》2010,(5):66-69
唐宋两代被贬谪到海南的文人众多,唐宋两代贬官在海南创作的诗词,李德裕与卢多逊为代表人物,两人的诗词反映出唐宋两代贬谪文人不同的谪居心态.相比较而言,唐代的贬谪文人在诗歌中体现的感性成分较多,情绪多悲观、凄怆、愤激;而宋代文人在诗文中则表现出了较为豁达、平和、超脱的心态.唐宋文人的这种心态差异不仅是个人性格、学养、处事方式的差异,也与时代文化精神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为代表的苏门诗人于北宋元丰、绍圣、崇宁年间突遭贬谪,留下大量含有时间语汇的诗作。本文选取关键词对诗作进行搜检,推知苏轼、苏辙、张耒的时间意识强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百年(载)"、"(数)十载"、"三载"等时间语汇的运用,使得诗作虽无横跨千古之豪壮,亦未堕至只见朝夕之逼仄。苏门诗人借由不同时间语汇深刻书写悲慨深重、人生倥偬的内心世界,亦精致描摹了生事艰难、亲友凋零的贬谪生活。  相似文献   

17.
刘铁峰 《船山学刊》2007,63(1):131-134
晚唐贬谪诗人韩偓,受其深谙唐末政局和被两度贬谪的生命遭遇的影响,在谪居期间的诗歌创作中,一方面表达了始终忠君忧国、坚贞无悔的孤忠心态;一方面又主动采取远祸全身、避世隐遁的生活方式,疏离官场,向佛禅和村居隐逸中寻求寄托,表现出一种闲散自适的生命取值。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贬谪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海南岛贬谪文化资源的经济潜能和社会效益,对加强这份资源开发利用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戴金波 《云梦学刊》2014,(4):104-108
韩愈一生多次经过湖湘地区,在多次的湖湘之旅中,首贬阳山及其量移江陵,是其比较特殊的一段经历,这段时间其创作收获颇丰,光是往返湖湘期间就先后创作了三十多首诗歌。这些湖湘贬谪诗描绘湖湘胜景,抒发含冤受屈的愤懑的怨恨,揭露中唐时代的政治黑暗,一些诗歌成为了韩愈诗作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文学中久已有记录城市变迁的文字.唐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城市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诗歌所体现的内容也愈加的丰富多彩,包括城市地域、水文风貌、民俗风情.风光秀丽的桂林在当时便是作为“贬谪地”的城市意象出现在唐诗中,承载着诗人的离愁和愤懑,构建了一个与众各别的精神空间与美学空间.同时,它又是诗人心理空间的投射,承载着诗人的城市观念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